(一)县内移民
在本县范围内,兴修水利,开发土地,从干旱缺水的困难地区搬迁群众到新灌区安家落户,开荒生产。这种形式的移民不出县境,不改变隶属关系,便于组织协调,搬迁距离近,建设速度快,效益好。绝大多数搬迁群众当年开发,当年见效,二三年解决温饱。1990年,6处县内移民基地已全部建成,搬迁安置群众56 334人,90%以上的农户现已稳定的解决了温饱。其中40%的农户人均产粮达到5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已经开始走上富裕之路。如同心县河西、河东移民吊庄基地,科技投入大,建设起点高,发挥效益快,1983年开发建设,1988年建成。粮食亩产由建设初期的115公斤提高到368.9公斤,粮食总产量增长了23.7倍,人均占有粮食573公斤。移民吊庄农民不但粮食自给,每年还向国家交售余粮200多万公斤。而且每年还有3 000多人进入流通领域,从事运输、加工和服务行业,加快了移民吊庄基地的商品经济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