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化肥生产
1958年筹建北京化工实验厂,1959年该厂一期工程生产车间正式投产,年产合成氨1万吨、碳酸氢铵4万吨,开创了北京化肥生产的先河。同年,北京炼焦化学厂建成年产1.5万吨硫铵工段。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化肥工业建设的指示,1974—1979年间,北京相继兴建了8家县办化肥厂,这批小化肥厂氮肥年生产能力在6000~11 000吨之间,归口北京市化学工业局管理。1990年前有5家小化肥厂先后停产。1995年北京共有化肥生产企业5家,化肥产量10.6万标准吨。北京化工实验厂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中型氮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曾多次被评为市优和部优产品,30多年来历经7次较大的技术改造,最后一次是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1.5亿外汇人民币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改造了碳酸铵装置,1991年试车成功,尿素设计年实物产量可达到13.2万吨,1995年实际生产尿素81万吨。其余4家化肥厂1995年生产碳酸氢氨23.8万吨,尿素43万吨。北京市化肥生产量逐年提高,但还不能满足本市的需求,尚有50%的缺口。
(一) 化肥生产
天津市化肥工业新中国成立前是空白,50~60年代仅有几个小氮肥和小磷肥厂,产量低,工艺落后。70年代初接收了原河北省的5个氮肥厂和5个磷肥厂。1974—1979年着重对小氮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建设了一批新厂。到1979年底,厂家和规模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化肥工业的最高点。产量由1952年的13吨 (100%) 上升到1979年的53 947吨 (100%),其中氮肥厂17家,磷肥厂11家。1980年化肥行业贯彻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对消耗高、亏损大、管理不善的小氮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1985年对磷肥企业进行整顿,并通过生产许可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被淘汰下马。到1988年尚有化肥生产企业15家,其中氮肥生产企业7家,其他肥料(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 生产企业8家。1988年共生产化肥76 104吨(折100%),其中氮肥67 292吨、磷肥8 738吨、钾肥74吨。近几年来,天津市侧重发展尿素、高含量复合肥和有机肥。稀土化肥等被列入国家推广产品。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经销商美国嘉吉公司在天津市武清县建设了年产20万吨的复合肥厂。一台商也投资了数千万人民币于1994年开始陆续合资兴建了3个化肥企业。
40多年来,天津市化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企业整顿,逐步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化肥品种,使天津市化肥工业形成了中小型结合的工业布局。1995年,天津市化肥企业近60家,除三个氮肥企业外,都是磷肥和复合肥厂家,化肥生产能力 (折100%) 110080吨,1995年共生产89 727吨 (折100%),其中氮肥73 703吨、磷肥12 556吨、钾肥3 468吨。生产混配复合肥料129 470吨。
1. 氮肥。1959年天津大学建成第一座年产800吨的小合成氨厂,它也是我国建厂最早的几座小型氮肥厂之一。当时的化工部彭涛部长、侯德榜副部长曾亲临现场进行指导,陈云同志也曾到厂视察。经10年的创建和发展,天津市小氮肥工业初见规模。到1969年共建成投产了年产合成氨5 000吨小氮肥装置5套,生产合成氨8 300吨、碳铵24 000吨 (折标)。从1969—1979年,是天津市小氮肥厂大发展的阶段。到1979年底,小氮肥厂遍布各郊县,全市共有小氮肥厂16个,拥有19套装置,设计生产能力总计年产合成氨107 000吨,总投资12 484万元,职工人数达8 057人,当年产合成氨72 100吨(折标),创天津市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以后,由于能源紧、原料缺、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小氮肥厂消耗高,亏损严重. 经济效益极低。从1980年起,对氮肥企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关停了12套小氮肥装置。1985年由于化肥进口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使化肥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碳铵产品大量积压,严重滞销。1985年6月开始,有6个小氮肥厂陆续被迫停产。1986年9月开始,国家调整进口化肥量,化肥市场开始松动,到1987年6月,有5个小氮肥厂相继开工。到1988年,有6个小氮肥厂,全年共生产合成氨43800吨,碳铵138600吨 (折标)。碳铵合格率100%,一级品率达到95.86%。产品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993年建成投产的武清腾飞化工总厂4万吨尿素项目一次试车成功。根据化肥市场变化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到1995年生产氮肥的企业只有天津碱厂、天津市腾飞化肥总厂和天津市蓟县化肥厂。氮肥的年产设计能力达到75 680吨 (折N100%)。1995年共生产氮肥73 703吨。
1970年3月,经国家批准,在天津碱厂动工兴建“联碱”工程,包括年产5万吨合成氨和15万吨氯化铵。1978年底合成氨系统完成化工试车,生产出合格产品。1979年 “联碱”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氯化铵。1983年首先应用电子计算机于合成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6年又把电子计算机用于氢氮比自调,使氢氮比合格率由60%~70%提高到95%以上。1995年,天津碱厂以生产氯化铵为主,年生产能力14万吨,其中1/3供本市做为复混肥氮质原料,其余部分销售到其他省市。
2.磷肥。天津市磷肥生产发展较早,1952年天津市华北骨胶厂最早采用工业硫酸直接酸解骨粉制得普钙,虽然产量低,却是天津市磷肥工业的开端。1963年先后有3家小型磷肥厂建成,利用工业副产硫酸生产普钙。1965年以后,天津市土壤缺磷严重,加之大量施用氮肥造成了施肥比例失调,农民也逐渐认识和接受磷肥,因而促进了天津市磷肥工业的发展。1965年全市共有8家磷肥厂,年产量在3 280吨 (折P2O5100%)。
1968年以后,部分磷肥企业开始技术改造扩建,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1974年和1980年又新建2个厂。到 1980年全市共有磷肥厂10家,磷肥 (折100%)生产能力达17 820吨,全年共生产磷肥8 804吨(折100%)。1982年以后,一些磷肥厂开始试验生产复混肥。主要产品是氮、磷和氮、磷、钾复混肥料,品种达13种以上,主要用于小麦、水稻、棉花、水果、烟草等。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和宁河县磷肥厂共同研制的果树专用肥料,获国家专利权。1985年武清磷肥厂、宁河磷肥厂、汉沽化肥厂、营城磷肥厂、津南化肥实验厂首批获得国家经委普钙生产许可证。1989年武清磷肥厂的普钙获得天津市第一个磷肥市优产品称号。结合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微量元素肥料生产也有所发展。1965年红光化工厂首先试验锌灰和硫酸锌等微量元素肥,1970津南化肥厂制得硼过磷酸钙和硼锌两种微量元素肥。
为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从1990年开始,天津市把发展生产高含量复合肥料做为目标。1990年开始生产高浓度烟草专用肥。1993年,中外合资天青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无氯钾肥,年规模10 000吨。1995年,全市共生产三元复合肥149吨,其他合成肥料50 488吨,混配复合肥料129 470吨,微量元素肥料8 159吨,历年化肥生产产量见表2-5-1。
表2-5-1 历年化肥生产量
单位: 吨
年份 项目 | 1952 | 1957 | 1962 | 1965 | 1970 | 1975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1994 | 1995 |
合 计 | 13 | 3 060 | 53 | 3 280 | 15 017 | 26 801 | 50 947 | 62 064 | 55 630 | 72 149 | 15 803 | 89 727 |
氮肥(折N100%) | | | | | 9 940 | 19 624 | 40 883 | 53 260 | 52 084 | 63 445 | 93 535 | 73 703 |
磷肥(折P2O5100%) 钾肥(折K2O100%) | 13 | 3 060 | 53 | 3 280 | 5 077 | 7 177 | 10 064 | 8 804 | 3 546 | 8 658 | 50 858 13 642 | 12 556 3 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