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楚雄州集山区、民族、干旱为一体,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1)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全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山坝并重,在抓好坝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山区“五小”水利(即小水沟、小水渠、小水窖、小水塘、小水井)的建设。在兴修水利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坚持“分级负责,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八五”期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89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2倍。到1995年,共建成大小水利工程16.7万件,其中,小水池(水窖) 16.4万件,新增灌溉面积8 066.7公顷;累计建成不同层次的稳产高产农田9万公顷;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929平方千米,使全州水土流失面积的比重下降了10.3个百分点。通过47年的艰苦努力,到1996年底,共建成中型水库18座,小(一)型水库139座,小(二)型水库804座,塘坝1.8万个,小水池(窖) 19万个,总库容达到10.5亿立方米,年蓄水量达8.5亿立方米,加上引灌、提灌等,使年供水量达9.5亿立方米,改善了农田地的灌溉条件,有效灌溉面积达10.37万公顷,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近10倍;水利化程度达64%,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0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
(2)不断改善农村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到1995年,全州共建成小水(火)电站64座、103台,总装机容量5.58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87%的行政村和81.4%的农户通了电;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05万千米,128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公路的行政村占84.9%;农村通讯设施和市场建设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