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副食品生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副食品生产

(一) 副食品生产

1.牛奶。牛奶生产是京郊农场副食品生产的主业,首都鲜奶供应主要来自国营农场。
新中国成立前全市仅有60多家私营奶牛场,饲养奶牛1 000多头,1949年牛奶产量为200万公斤。50年代初,国家拨款在双桥、德茂各建成2个400头奶牛的国营牛场,并到外地买了一批奶牛。1955年开始对私营奶牛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市有奶牛6 123头,年产牛奶605万公斤,并成立了北京市牛奶站(后改名为牛奶公司)负责鲜奶加工、销售。1957年到1965年,是牛奶生产发展较快时期,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牛场。到1965年,奶牛总头数发展到19 103头,总产奶量4 887万公斤,平均每头年产4964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牛奶生产受挫,1976年,奶牛总头数下降到14 162头,比1965年减少近5 000头,出现了首都人民吃奶难的问题。但在此期间,奶牛育种技术有了突破,先后培育出较好的公牛50多头,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70年代中期,基本淘汰了病牛,牛奶的加工与销售也得到相应发展。到1978年,全市有800多个发奶点,分布于城区街巷,并开设了一批乳品店,形成了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京郊农场系统牛奶生产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三者一起上,以“国营为依托,发展集体,扶持个体”的方针。198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全市奶业领导,决定由农场局统一管理,自此,北京市奶业步入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服务、培训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在9个国营农场积极发展集体养牛的同时,大力扶植郊区各县的养牛业,给予牛源、技术、防疫、管理、资金、储运等方面的帮助,共在郊区县建立了13个集体养牛管理站。到1992年,有国营牛场52个,集体牛场214个,个体养牛户2 976户;集体、个体养牛达33 197头,占全市奶牛总头数的47.3%,牛奶产量1.22亿公斤。
(2)加强现代化商品奶生产基地建设。80年代中期进行规划,并集中力量筹划实施。到1992年已建成万头奶牛基地1个(南郊农场),8 000头奶牛基地1个(北郊农场),5 000头奶牛基地2个(东郊、永乐店农场)和3 000头奶牛基地3个。上述基地奶牛约占全市奶牛总数的60%,其饲养技术,牛群质量,经营管理,均属全市最好水平。
(3)加快奶业科技进步。围绕牛奶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奶牛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共获研究成果90项;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种公牛站引进国外优秀公牛13头,自繁自育优秀公牛207头,建立了奶牛良种场;大面积推广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并成功地试验了1 700多例奶牛胚胎移植;改进奶牛场生产工艺流程,推广机械管道挤奶,实现挤奶机械化;完善兽医检疫防治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十多年来,共培训奶牛场场长、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提高了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4)引进优质奶牛,扩大牛群。1984年,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市农场局共同投资800万元,建立京联奶牛公司,从联邦德国、丹麦引进465头奶牛。1985年,从日本引进奶牛100头,80年代后期又引进加拿大、美国一批奶牛,尤其是引进的优秀公牛,对奶牛育种起了良好的作用。
(5)实施奶类项目。从1984年到1992年,先后接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两期无偿授助奶类项目计划,共接收脱脂奶粉20 330吨,无水黄油6 801吨,收回资金1.26亿元,用于奶业建设,其还原的牛奶约相当于当年全市产量的15%~20%。
(6)改进加工与销售。80年代以来,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设备,改造和扩建乳品厂,向着多样化、优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系统共建成乳品厂13个,年加工消毒鲜奶60 000吨,年产奶粉4 000吨,酸奶10000吨,果料酸奶2 500吨,麦乳精1 300吨,干酪100吨。1993年和美国著名的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合资建成北京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雪凝牌酸奶等八个品种,奶制品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同时挖掘传统工艺,开发出清代宫庭乳制品风味小吃等。在扩大加工能力基础上扩展销售渠道,至1993年,乳品店发展到46家,鲜奶销售网点达1 300多个。牛奶订户由80年代初30万户,发展到90年代60多万户。1992年全市人均占有牛奶24.36公斤,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解决了首都人民“吃奶难”问题。

表3-7-2 全市牛奶生产发展情况表

年 份195719651980198519901995
牛群头数(头)
成乳牛头数(头)
牛奶总产(万公斤)
日产奶(公斤/头)
6 768
3 555
2 286
9.7
19 103
10 080
9 753
13.7
20 057
11 555
10 784
17.3
40 075
22 821
13 595
17.5
64 460
35 764
22 296
18.2
59 576
34 981
21 680
18.3

2.养猪。京郊农场养猪生产始于1949年,当时接管了五里店农场和丰台、黄村、双桥三个养猪场,至1952年底,共存栏460头,其中成母猪58头。原来京郊大都饲养本地猪,生长缓慢,体型不大。1953年开始引入苏联大白猪等品种,与本地猪杂交,至1957年培育北京花猪、白猪、黑猪三个品系,其特点是生长快、成熟早,耐粗饲,抗病力强,产仔多。在品种改良上,处在当时全市领先地位。1960年,国营猪场达30个,年末存栏猪11.8万头,其中成母猪2.49万头。1964年北京市养猪领导小组成立,将全市建设种猪场的任务交给国营农场,南郊建新猪场(花猪)、北郊霍营猪场(黑猪)、双桥西猪场(黑猪)、东风种猪场(高加索猪)相继成立,其他猪场亦各自引入优良种猪,广泛进行杂交。当年各农场向郊区县提供良种3000多头。1965年法国、荷兰的长白猪开始引入。1967年又引入英国长白猪种40头,瘦肉型猪也开始在国营农场引人利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养猪生产受到冲击,但职工坚持生产,保住了良种猪群。经过努力,至1971年,国营农场养猪存栏达15万头,其中成母猪1.4万头,出售肥猪7.7万头。至1975年,64个国营猪场仔猪60日龄平均窝成活8.6头,断奶窝重130公斤,为全市提供种猪1.2万头。在猪的育种方面,与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协作,从1961年开始的“北京黑猪”育种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于1982年在农场育成,使北京市的养猪业当时有了自己的当家品种。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又相继育成了北京花猪Ⅰ系、Ⅱ系。
为了提高整体养猪生产水平,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1986年开始,京郊农场执行原国家经委下达的“瘦肉型猪生产系列工程”任务。该项目中将北京黑猪、北京花猪定为良种繁育体系母系品种,整个繁育体系均由市农场局承担,包括:
❶2座父系原种猪场;
❷4座母系原种猪场;
❸1座种猪繁殖场;
❹2座商品猪示范场;
❺改造3座、新建1座饲料加工厂。整个工程投资2 855万元,于90年代初完成。其中北京原种猪场规模为500头基础母猪,由美国引进全套设备和迪卡配套系原种猪,是我国规模较大、种猪性能好、工艺设备先进的种猪场。
在组织实施“瘦肉型猪生产系列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实施了由农业部下达的“工厂化养猪饲养工艺改革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将传统的季节繁殖改为全年均衡配种,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利用杂交优势和配套系生产杂优猪及科学的免疫程序等配套技术措施,使瘦肉型猪生产工艺达到技术规范,实现养猪生产高效、优质、高产,已于1992年通过部级鉴定,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平均值,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执行“瘦肉型猪生产系列工程”中,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建立。这个中心是国家级重点种猪基地,主要担负迪卡配套系种猪的繁育饲养和推广。1991年从美国引进曾祖代原种猪5个系400多头,全部饲养在中心的原种猪场,以后又建起了祖代猪场、父母代猪场,生产规模均为年出栏1万头。迪卡猪生长速度150天可达90公斤体重,猪生长全程饲料效率为2:8:1,胴体瘦肉率为60%,产仔性能父母代初产10头,经产11头,性能优良,目前已辐射15个省市。
到1993年,京郊农场系统有规模猪场62个,年出栏瘦肉型猪28万头,达历史最好水平。

表3-7-3 农场系统养猪生产发展情况表

 1980198519901995
年末存栏
商品猪
12万头
20万头
10.7万头
18万头
14.5万头
25万头
19.5万头
24.6万头

3.养鸡。1950年双桥农场饲养来亨鸡200只,开创京郊农场养鸡史,至1955年末,农场系统养鸡存栏7 555只。1957年11月,为改善首都鸡蛋供应状况,农业部投资37.5万元,建立了北京市龙泉寺家禽场,这是京郊第一个国营农场种鸡场。该场雏鸡60日龄后放牧饲养的经验曾在华北地区推广,并直接向全市及各省市提供雏鸡。1958年起,各农场陆续建立鸡场,至1979年,全系统有蛋鸡10万只,年产蛋50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系统养鸡业迅速发展。1982年建成中日友好鸡场,饲养蛋鸡12万只,是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捐资兴建的,后又扩建成17万只蛋鸡规模。1983年,全场平均每只蛋鸡年产蛋16.9公斤,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养鸡企业。以后,又建立一批国营、集体养鸡场。至1993年,农场系统有各类鸡场201个,其中10万只规模以上鸡场有6个。1995年末,农场系统蛋鸡存栏达318万只,年产蛋3 464万公斤,约占全市总产量的1/6。

表3-7-4 农场系统养鸡生产发展情况表

 1979198519901995
存栏 (万只)
产量 (万公斤)
10
50
145.5
1 039
271
3 482
318.2
3 464

4.养鸭。京郊国营农场系统的养鸭业,从1952年接收莲花池鸭场开始。1958年以后,各农场相继建成鸭场,并开始探索机械化填鸭。1960年生产填鸭43万只,1962年突破百万只。1969年,北京鸭开始供应香港市场。70年代中期,各鸭场已实现了从种鸭、孵化、育雏、中鸭、填鸭到屠宰加工的系列化生产。改革开放以后,养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79年市农场局成立后当年即投资200万元,扩建、改建、新建5个鸭场。同时,加强北京鸭的良种选育工作,自70年代开始选育北京鸭双桥Ⅰ系和Ⅱ系,经过不懈的努力,两个品系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奖。1985年,在南口农场又新建一个北京鸭原种场,开展大体型北京鸭新品系的选育工作,1991年北京鸭新品系南口Ⅲ系、Ⅳ系选育成功,并建立其配套系,此项成果在京郊和全国推广后,表现出非常好的生产性能,早期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等主要生产指标达到国外同类肉鸭良种的先进水平。
目前,国营农场有各类鸭场10个。其中莲花池鸭场被评为全国优秀畜禽养殖企业。1985年,卢沟桥农场投资兴建东方食品厂,建成了全系统第一条符合国家商检出口标准的北京鸭机械化屠宰线,实现了从屠宰、分割、冷藏、到熟食加工的系列化生产。1987年建成东宝羽绒制品厂,开始对鸭绒进行综合利用。1995年全系统提供商品鸭232万只,比1978年的80万只增长了2倍多,产品主要供应首都各烤鸭店,并有少量销往外埠和出口。
5.养鱼。京郊农场养鱼生产从1954年开始,在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废坑塘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养鱼。至1978年,在8个农场建成了3.33公顷以上连片国营和集体渔场十多个,并在大泡子、双桥黑庄户、东郊、北郊和永乐店渠头渔场建设了配套设施的渔场,开始使用增氧机。1978年,双桥农场养鱼水面平均公顷产达到375公斤,成为全市第一个单产突破250公斤的先进单位。1979年农场系统水面发展到678.87公顷,总产64万公斤。

表3-7-5 农场系统渔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年 度水面 (公顷)总产 (万公斤)单产(公斤/公顷)
1980
1985
1990
1995
679
758
1 374
1 139
64
339.8
904.8
945.4
942
3 517.5
6 585
8 302.5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系统养鱼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
❶加强水产基地建设。从1982年到1987年,建成连片的商品鱼基地共140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郊农场建成了标准较高的千亩连片商品鱼基地240公顷。1987年底全系统水面达0.1万公顷。
❷改进养鱼饲养管理及工艺流程。普遍打机井及使用增氧机;改进饲料,普遍以颗粒饲料喂养;投放大令鱼苗;建立鱼病防治体系。
❸开展科学养鱼。实施“丰收计划”取得成果。
❹面向市场,搞活流通。80年代中期,在北郊农场、朝阳农场各建成3.33公顷的活鱼库1个,调节淡季市场。1992年建成望京水产批发市场,同时永乐店农场建成了鱼食品加工厂,产品有十多个。至1995年,农场系统养鱼水面达到1139公顷,产鱼945.4万公斤,平均公顷产8302.5公斤。
6.水果。京郊农场系统建场初期仅有果园40多公顷,1952年水果产量7万公斤。为加快发展首都水果生产,1958年至1964年先后开垦荒滩荒山,建立起南口、卢沟桥、西山三个水果生产基地。南口农场主要产品是苹果及桃,卢沟桥农场主要产品为酥梨,西山农场主要产品是苹果。之后,又建立延庆水果生产基地,在十三陵农场场社合并时,将集体万余亩果园建成了十三陵果树生产基地,其余各农场果树生产也相继发展起来,到1964年果树面积达2 956公顷。1967年水果产量为1 027万公斤,1978年为3 103万公斤,达到当时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果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前定植的果树已进入产果高峰,但因当时管理粗放,树势很差,导致1979年到1982年连年减产。为扭转这种局势,1981年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提出了“果树以养为主,恢复树势,减轻病害,稳定产量,积极发展新果园”的方针,随之采取了4项措施。
❶加强果树肥水管理,增加有机肥投入,同时对苹果腐烂病等致命病害进行防治,恢复树势,1985年,产量上升到2 448万公斤。
❷更新品种,发展优质果品。
❸积极快速扩大果园面积,1984年进入幼树发展新高峰,当年定植幼树214公顷,1985年新植果园116公顷。1986年针对前3年面积发展快,但连片面积小的情况,在十三陵农场建立了66.7公顷连片果园。1987年提出“上规模、集约化、基地化”的发展方向,当年定植472公顷,到1990年全系统果树面积超过4000公顷,在西山、南口、西郊、十三陵等农场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水果生产基地,并建成了贮量5 000吨的冷库。
❹致力果树生产科技的进步,80年代以来,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近百个,西郊农场、南口农场建立了品种园,经过多年试种筛选,推出着色系富士、王林、乔娜金、新红星、秀水、短枝型系列红星等一批苹果优良品种,并在各农场推广无公害水果生产。1988年到1989年还推广了果园管道喷药技术及机械除草、低残留农药应用及发枝素应用等技术。90年代起,京郊农场果树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至1995年,农场系统

表3-7-6 农场系统果树生产发展情况表

 1952196619801995
面积 (公顷)
产量 (万公斤)
44.7
7
2 987
940
3 200
2 362
4 496
3 815
果园面积达到4 496公顷,果品产量达到3 815万公斤。
7.蔬菜。从50年代起,西郊、东北旺、双桥等农场就陆续从事蔬菜生产。60年代农场系统蔬菜面积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一批蔬菜大棚和其他保护地设施。到1979年,已有菜地2400公顷,分布在10个农场,是调节商品菜基地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以来,又进行现代化菜田建设,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建成现代化菜田806公顷,保护地面积近万亩。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至1993年,常年蔬菜栽培品种已达68个。目前蔬菜生产正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已在永乐店、卢沟桥农场建成蔬菜加工厂,生产腌渍菜,年产2500吨。至1995年,菜田面积达到3 698公顷,约占全市的9%,商品菜产量36 939万公斤,约占全市的10%。
为了引进吸收国外蔬菜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1994年在中国和以色列农业合作项目安排下,在永乐店农场内建立“中以示范农场”,占地75公顷,引进以色列全套温室设备、灌溉系统、蔬菜品种和生产技术,进行蔬菜生产,发挥了良好的试验、示范作用。

表3-7-7 农场系统商品菜发展统计表

 1980198519901995
面积 (公顷)
产量 (万公斤)
2 030
13 131
1 847
12 789
3 112
26 592
3 698
36 939
☚ 一、生产水平   (二) 粮食及饲料生产 ☛
000015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