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初始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1950—1965年)50年代,为了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了改土治碱、城市污水粪便利用等工程。1955年底,开始低洼盐碱地改造试点,首改洼地14公顷,以后逐年扩大。为解决天津市污水排放及污染农田问题,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挖了南 (大沽) 北(北塘)两大排污河,实现清污分流。在此期间,还建起了海河闸,实现咸淡水分家,保护了海河水质。至60年代初,在农村以改造低洼盐碱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形成高潮,把京津铁路公路两侧不能长庄稼的荒地改造成了条田和台田,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荒凉面貌。 ☚ 一、发展历程 (二) 治理与发展阶段 ☛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农民得以安居乐业,浙江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重点对浦阳江湖区平原、富阳皇天畈、萧绍平原、苕溪、曹娥江下游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同时,实行治山治水相结合的方针,积极进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砌坎保土、修水平带等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60年代初期,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建成,广大平原地区和大江大河两岸,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入70年代,在全省开展以战“三废”、除“三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环保活动,大搞“三废”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收到明显的效果。 ☚ 二、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二) 有序开展阶段 ☛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1958—1978年1958年,江苏农村基本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大跃进”初期,农村集体手工业一部分上升为城镇国营、大集体所有制企业,留在农村合作社的社办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当时称社队企业)的萌芽。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发动了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大跃进”初期,工业部门提出了 “升级”的要求,加快国家和地方工业化速度成为一个目标,全省农村不少手工业合作社,尤其是大集镇上的生产社转为合作工厂或地方国营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城乡手工业社(组)转厂,约占整个社(组)数的88%以上。经过这次“升级”过渡,农村手工业合作经济,绝大部分已归属到国营工业和城镇集体工业的领域,不再属于农村经济的范畴。当时不仅要求城镇迅速发展工业,而且要求农村发展工业。因此,农村在大规模地进行水利化、园田化、良种化等农业生产运动的同时,也展开了工业化。省里还提出了 “县县发展工业,乡乡兴办工业,社社积极参加”的口号,要求“抓紧时机,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掀起一个兴办县、乡工业的群众运动”。1958年,全省规划新建工厂4万个左右,其中县、乡、社办的工厂占98%,平均每个乡建厂10个以上,并提出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加50%的要求。在“人民公社必须办工业”的号召下,基层又纷纷提出更高的“大跃进”的指标,社办工业在农村蓬勃兴起。到1958年底,江苏共有社办工业企业3. 9万个,从事公社工业生产人员105. 94万人,占公社劳动力总数的6.28%;其中经常性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为79.48万人; 公社工业产值达到14. 79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1959年,整顿公社工业企业,企业总数由1958年的3. 9万个下降为1. 3万个。 ☚ 一、发展历程 (二) 转折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