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初始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1950—1965年)

50年代,为了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了改土治碱、城市污水粪便利用等工程。1955年底,开始低洼盐碱地改造试点,首改洼地14公顷,以后逐年扩大。为解决天津市污水排放及污染农田问题,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挖了南 (大沽) 北(北塘)两大排污河,实现清污分流。在此期间,还建起了海河闸,实现咸淡水分家,保护了海河水质。至60年代初,在农村以改造低洼盐碱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形成高潮,把京津铁路公路两侧不能长庄稼的荒地改造成了条田和台田,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荒凉面貌。
1963年底天津市治碱研究所成立,为盐碱地改良及作物增产提供了许多实用技术,使高粱、棉花、玉米、蔬菜等获得较高单产。天津市稻作试验站,在污水及粉煤灰农业利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60年代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早在1954年,地处城市边缘西郊区的纪庄子、王顶堤、侯台子等村,进行点片引用污水灌溉农田,种植水稻、蔬菜及养鱼,因当时污水中污染物较少,以生活污水为主,农民主要利用污水作为水肥资源,灌溉农田,取得较好效果。据1960年统计,全市污灌农田达到3万公顷 (其中水稻2.3万公顷,蔬菜0.7万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是农村有机肥的主要来源,对剩余垃圾废物利用坑塘、洼淀进行填埋处理,并将粪便、秸秆、杂草等有机物进行“四合一” 高温封肥,既积攒了优质有机肥,又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

☚ 一、发展历程   (二) 治理与发展阶段 ☛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

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农民得以安居乐业,浙江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重点对浦阳江湖区平原、富阳皇天畈、萧绍平原、苕溪、曹娥江下游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同时,实行治山治水相结合的方针,积极进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砌坎保土、修水平带等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60年代初期,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建成,广大平原地区和大江大河两岸,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入70年代,在全省开展以战“三废”、除“三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环保活动,大搞“三废”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收到明显的效果。

☚ 二、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二) 有序开展阶段 ☛

(一) 初始阶段

(一) 初始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江苏农村基本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大跃进”初期,农村集体手工业一部分上升为城镇国营、大集体所有制企业,留在农村合作社的社办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当时称社队企业)的萌芽。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发动了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大跃进”初期,工业部门提出了 “升级”的要求,加快国家和地方工业化速度成为一个目标,全省农村不少手工业合作社,尤其是大集镇上的生产社转为合作工厂或地方国营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城乡手工业社(组)转厂,约占整个社(组)数的88%以上。经过这次“升级”过渡,农村手工业合作经济,绝大部分已归属到国营工业和城镇集体工业的领域,不再属于农村经济的范畴。当时不仅要求城镇迅速发展工业,而且要求农村发展工业。因此,农村在大规模地进行水利化、园田化、良种化等农业生产运动的同时,也展开了工业化。省里还提出了 “县县发展工业,乡乡兴办工业,社社积极参加”的口号,要求“抓紧时机,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掀起一个兴办县、乡工业的群众运动”。1958年,全省规划新建工厂4万个左右,其中县、乡、社办的工厂占98%,平均每个乡建厂10个以上,并提出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加50%的要求。在“人民公社必须办工业”的号召下,基层又纷纷提出更高的“大跃进”的指标,社办工业在农村蓬勃兴起。到1958年底,江苏共有社办工业企业3. 9万个,从事公社工业生产人员105. 94万人,占公社劳动力总数的6.28%;其中经常性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为79.48万人; 公社工业产值达到14. 79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1959年,整顿公社工业企业,企业总数由1958年的3. 9万个下降为1. 3万个。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发展农村林副业生产的决定》,明确“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不办企业”。江苏社办企业只保留少数,大部分下马。到1962年底,全省社办工业企业减少到1 673个,产值下降为0.66亿元。到1963年底,全省社办工业企业只剩841个,产值3 419万元。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工业上升,农业和市场状况明显改善,社办工业也缓慢地恢复。1965年,全省社队工业产值回升到3. 17亿元,其中,社办工业0. 76亿元,大队办工业产值2.41亿元。
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肯定了社队工业,从那以后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新兴起的阶段,社队工业不断发展。其中,以1976年为中界线,可分为两段:前5年属于奠基时期,江苏社队工业产值从7亿元增长到22. 5亿元,翻了一番半;后3年为蓬勃发展时期,产值进一步增长到63亿元,又翻了 一番半,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1977年5月,省委召开了“工业学大庆”会议,会议对发展社队企业作了评价,提出农村经济要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路子。并对工业发展的布局问题作了明确要求,即“要更加着眼于向工业基础薄弱的苏北地区发展,向县城扩展,向农村社队扩展,积极发展社队工业,这样就可以在基本上不再扩大大中城市的条件下,把工业搞上去。小城镇星罗棋布地发展起来了,城乡差距缩小了,工业布局就更合理了。”为了统一对发展社队企业的认识,省委专门组织了由省各经济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调查组,到社队企业发展较快的无锡县作专题调查研究。1978年初又分别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这些活动都贯串着这样的基本指导思想: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靠社队企业提供资金和物质的支持;要积极发展社队企业,改变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副工综合发展;要改变工业在城市、农村只搞农业的旧的经济模式;城市工业要支持社队工业,把工农联盟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要重新考虑全省工业布局问题,用发展县、社、队工业的办法使城乡工业、大中小工业合理配置,协调发展。这一系列措施的贯彻落实,统一了全省各级领导的认识,推动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到1978年底,全省已拥有55 496个社队工业企业,职工近250万人,年产值达62.56亿元。

☚ 一、发展历程   (二) 转折阶段 ☛
000300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