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立垦殖基地1951—195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国际上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企图切断中国急需的橡胶等战备物资的来源,而国内橡胶年产量仅199吨,橡胶供应,严重短缺,面对这严峻形势,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华南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根据这一战略决策,政务院于1951年8月31日召开第100次政务会议,作出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由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建立橡胶基地的工作,并由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主席叶剑英直接领导华南地区大面积植胶的工作。
1.华南垦殖局成立。1951年9月,陈云、叶剑英在广州主持了华南垦殖局筹建会议,决定了建立华南橡胶基地的建设规划、指挥机构和科研工作等问题;同年11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市沙面正式成立,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双重领导,由叶剑英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和党委书记。
华南垦殖局的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建立我国新兴的民族产业——橡胶基地。华南垦殖局成立后,在华南地区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殖地区,并在三个垦区分别成立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殖分局、29个垦殖所。其中,海南垦殖分局设在海口市,辖澄迈、琼山、临高、定安、琼东、万宁、文昌、乐会、保亭、陵水、儋县、新民(屯昌)、崖县等十三个垦殖所;高雷(1953年改称粤西)垦殖分局设在湛江市霞山,辖徐闻、海康、遂溪、化县(化州)、廉江、茂名、阳江、电白、吴川、湛江等十个垦殖所;广西垦殖分局设在南宁市,辖合浦、浦北、灵山、钦州、陆川、丽江等六个垦殖所。垦殖所属下建立垦殖场,至1953年6月,共建立309个垦殖场,其中海南垦区有90个垦殖场,高雷垦区有120个垦殖场,广西垦区有99个垦殖场,分属各个垦殖所管理。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开始了创建橡胶垦殖基地的艰苦历程。
2.组建林业工程部队。为了落实“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华南垦殖局成立后第二年,即着手组建林业工程部队,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2万名指战员,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参加橡胶基地的创建工作,并于1952年7月进驻各垦区。林业工程第一师由海南军区独立第26、27、28团和广西152师师部部分人员组成,进驻海南垦区。林业工程第二师由驻广西174师的一个团、东江纵队的一个团、湖南省军区的一个团组成,进驻高雷垦区。林业工程独立团由广西省军区缓靖团组成,进驻广西垦区。这三支新组建的部队,成为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区的基础力量。
3.汇集各方人才。为了充实开发边疆的骨干力量,国家从各地抽调农、林专家和大专院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共1000余人、医护人员1 000余人,从察哈尔、平原两省抽调干部300余名、中南地区及土改队中抽调干部和上改队员7 000余名,还在广东的23个县(市)号召动员城镇职工、社会青年3万名以及吸收一批熟悉种胶、割胶的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归侨加入垦殖队伍,至1953年5月,组成了一支20多万人的垦殖大军。这支大军是建设华南橡胶基地的勘测设计、生产科技、经营管理、医疗卫生、开发荒原的骨干力量。
4. 大规模垦荒种胶。华南垦殖局根据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及1952年要求在广东、广西两省从1952年至1957年种植橡胶53.3万公顷的指标,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华南所处的地理环境,确定了“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器后人力”的方针,部署了大规模垦荒种胶的战斗,着手建立机垦队伍和十个拖拉机站,由从东北奉命调来支援的机务人员,驾驶来自苏联制造的各种型号拖拉机300台,在高雷滨海平原、琼北草原台地和广西垦区缓坡地上垦荒;发动垦区所在地的翻身农民编织育苗用的竹篮向国家交售,支援橡胶育苗工作;动员当地民工,参加垦荒种胶,支援橡胶基地的建设。就这样,25万民工(内高雷垦区10万余人)分期分批(每期三个月)进入垦荒工地,与23万干部职工并肩作战;300台拖拉机和1 731台(套)各种农机具、100辆载重汽车;耗用汽油、柴油、机油共1万吨;耗用育苗竹篮几千万个;投入资金3万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3亿元),在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区里的亘古荒山荒原上,开垦了28.4万公顷荒地,其中海南8. 88万公顷,高雷8. 78万公顷,广西10. 74万公顷,种植了橡胶树9. 47万公顷其中高雷6.8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