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阶段1951—1953年
旧中国,华侨在华南热带地区零星种植过少量橡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天然橡胶这一战略物资的封锁,中央于1951年8月决定大力发展橡胶,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1952—1957年在广西种植巴西橡胶(下称橡胶)和印度橡胶20万公顷,其中印度橡胶6.67万公顷。1951年10月广西省农林厅设立农垦处。1952年1月,成立华南垦殖总局广西分局(下称广西垦殖分局)。1951年11月至1952年7月,广西大学、河南大学、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共200多人,在桂南和桂东南地区共完成13万公顷的橡胶宜林地的调查、勘测设计任务和协助建场垦荒工作。1952年7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解放军参加橡胶基地创建工作的林业工程独立团1 358人进驻广西垦区。广大林工部队和转业官兵、专家、技术人员、归国华侨以及从东北调来的机务人员,驾着苏联制造的各种型号拖拉机来支援,还动员了当地民工2万多人共同参加了大规模的勘测土地、采种育苗、开荒定植等,苏联派尤金、别宾两名专家驻广西垦殖分局帮助工作。共组建了广西合浦、浦北、钦州、陆川、灵山、丽江(现龙州)等6个垦殖所,下辖106个国营垦殖场,1952年底共有工人1.08万人,1953年3月达到3.25万人。到1953年6月止,广西垦区共开垦荒地3.04万公顷,种植巴西橡胶树面积1.6万公顷、273万株,育苗267公顷,造林3 313公顷,种植覆盖作物1.07万公顷,创建了广西第一代天然橡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