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时期 (一)创业时期1950—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森林资源贫乏,山权、林权不清,群众盲目砍伐木材,投机商人抢购木材,山火频繁,林业建设面临极大困难。根据当时中央对农村工作和林业生产的指示,广东全面开展了林业建设工作。 建立林业管理机构。195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组建农林厅,1952年扩建为林业局,1954年成立林业厅,并建立了木材公司。到1957年底止,全省建起了林业机构922个,干部职工20 750人,形成了广东省自上而下的林业管理系统。 推行林业合作化。在土地改革中,全省普遍确定山权、林权,稳定林区生产秩序,进而推行林业合作化,动员个体林农经营的山林和农业一样折价入社,实行集体劳动,按股按劳分红。 办中等林业技术学校。省农林厅林业局于1953年2月筹建中等林校,定校址于番禺县龙眼洞。同年秋冬,将新会、信宜两所初级农校的林科学生以及国立海口高农和省立高州、喜泉、梅州、北江农校的林科学生共300多人陆续调并入校,学制3年,校名为“林业部番禺林业学校”,1956年校名改为广东省广州林业学校。 设立林业科学技术机构。1957年将第一林场龙眼洞造林站改建为广东省林业科学试验场,建立省第一个林业科学试验基地。在肇庆鼎湖山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自然演替的观察研究。 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54年6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召开农业、林业、水利工作会议,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农林建设。全省600多万个劳动力投入造林,1955年春季完成造林9.7万公顷,比1954年造林5. 4万公顷增加80%。195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植树造林“谁种谁有,伙种伴有”的政策,并制定了群众造林由国家资助口粮和种苗,对困难地区给予一定劳动报酬等措施。1956年3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率领广东省、广州市党政军民6万人在越秀山、白云山等地植树19万株,点播马尾松330公顷。全省此后造林热潮进一步高涨,当年仅参加造林的青年就达60万人。1950年至1957年全省共造林71万公顷。 护林防火、封山育林。从1952年起,广东每年封山育林15万公顷,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全封、半封、轮封等形式,并完善了管护办法,使封山育林成为广东消灭荒山造林营林的一种重要形式。195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针对我省森林火灾频繁的情况,发出了《广东省护林防火的指示》,成立护林防火指挥机构,制定防止山火措施,推广森林防火“五不烧”经验,收到良好效果。 发展森林工业、兴办林产化学工业。广东省以及木材生产重点县建立了森工局,木材销区则组建木材公司,并在鱼珠、韶关、横石、坪石、石龙、汕头、湛江等地设立贮木场,形成木材计划购销系统,使产、运、销形成一条龙作业。1956年国家将松香、松节油、樟脑、栲胶、紫胶、软木、木炭、活性炭等八种林化产品从工业部门管理划归林业部门归口管理,使林化产品从原料林营造到成品生产统一经营,加快了林产化学工业建设。仅松香一项就从1950年的5千吨,增到1956年的4.5万吨。 ☚ 三、发展历程 (二)“大跃进”与经济调整时期 ☛
(一)创业时期 (一)创业时期1960—1978年60年代初,国家先后在武鸣、宁明等6个县内创办或改建华侨农场,安置印尼等归侨1.34万人。隶属国家中侨委领导,是中央的直属企业。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处在暂时困难时期,中央财政于1960—1965年累计拨出资金3 182.2万元,建设华侨农场。经过广大归侨和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艰苦创业,至1965年,种植粮食、油料、甘蔗、茶叶、柑橙等作物1.01万公顷,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7.2万元,基本做到粮、油、肉自给。 1969年华侨农场划归外交部代管,下放地方管理,生产经营由农垦部门指导。广西华侨农场根据中央提出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进行了作物布局调整,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重点发展甘蔗、茶叶、水果(南部发展菠萝、中部和北部重点发展柑橙)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发展规划和发展场办加工业计划,推行“三定一奖”和生产工人等级工资制或工分制等制度,调动了农场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场内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懂得生产技术的归侨管理人才。1978年甘蔗产量4.98万吨、干毛茶344吨、菠萝4 180吨、柑橙1 768吨、淀粉2 922吨、白酒(65°) 594吨、成品茶295吨、果蔬罐头3 175吨、蔗糖4 778吨、味精24吨。工农业总产值3 267万元,比1965年(按可比性换算)增加6.8倍。 ☚ 一、发展历程 (二)整顿时期 ☛ 00015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