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膜工业的发展历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农膜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膜工业的发展历程四川省自1970年开始生产农用地膜以来,到1990年仅有21年历史。其间,由于受体制、原料、价格、供求关系等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发展呈波浪式前进,经历了3次波峰、3次波谷,生产能力由1 000余吨扩大到5万吨(表2-7-3)。 表2-7-3 四川省历年农膜产量 单位:吨
1.初创阶段(1970—1975年)。这时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为聚氯乙烯薄膜。1970年由省财政投资,布点6处,与化工企业配套,在长江化工厂、富顺增塑剂厂生产增塑剂,用增塑剂、电石生产聚氯乙烯薄膜。由于自找原料,生产能力和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年产量仅有1 500吨左右,分别在15家企业生产。 2.增长阶段(1976—1985年)。这是全省农膜工业形成一定规模的时期。1976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聚乙烯农膜,并根据企业的生产量供应原料。由于原料供应充足,生产厂家增多,农膜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77年产量达8 371吨。但当时市场需求不旺,产品出现积压,于是采取定点生产措施,这就导致了以后年产量迅速下降。到1980年仅生产1 712吨,为1977年的1/5左右。此后,由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寻求新的增产技术的农民在分户经营中尝到了使用农膜的甜头,于是市场需求量猛增,原来积压的农膜销售一空,生产供不应求,推动农膜的年产量又疾速增长,到1982年即恢复到1977年水平,1983年农膜产量高达9 595吨。这一时期,农膜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但从1984年开始,国家采取了新的原料供应办法,出现原料缺口,农膜产量在后两年又有所下降。 3. 发展阶段(1986—1990年)。这 一时期,农膜已经广泛用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促使农膜企业扩大生产能力。鉴于国家计划供应原料不能满足需要,四川省决定每年拿出500万美元进口原料,大力支持农膜生产。因此,1986年全省农膜产量一下突破了万吨大关,至1988年达到23 911吨。尽管如此,原料仍不能保证供应,致使拥有约5万吨生产能力的农膜生产企业无法“吃饱”,也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旺盛的需求。这是这一时期农膜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三、农膜工业 (二)农膜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