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农田灌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农田灌溉

(一) 农田灌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的蓄水、引水、机井和泵站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农田灌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5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2.3万公顷,比1949年的1.42万公顷,增加了21.7倍,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77.6%。此外,果园灌溉面积3.10万公顷,林地、牧草和其它灌溉面积1.13万公顷。灌溉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大旱之年仍可保证粮食、蔬菜、果品等生产的正常进行。
1.万亩以上灌区建设。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灌区只有两处,即城龙灌区和石景山灌区,灌溉面积约0.13万公顷。50年后期开始,随着水库和引水渠道的修建,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有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39处,有效灌溉面积23.66万公顷,占全市总有效灌溉面积的4.77%。39处大中型灌区中,有4处灌溉面积超过2万公顷。大中型灌区是在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其中50年代14处,60年代18处,70年代7处。大中型灌区建成时,主要依靠水库供水,仅密云、官厅两大水库,在60年代平均每年农业供水量6.62亿立方米,70年代为7.46亿立方米。但是,80年代以来,两大水库农业供水量大大压缩,目前年供水不足2亿立方米,因此,万亩以上灌区水源逐渐被地下水所代替。1982年以来,顺义县的潮河灌区、白河灌区,大兴县的永定河灌区、南红门灌区,房山县的大宁灌区等,相继变为井灌区。
2.机井灌区建设。新中国成立时,北京郊区只有开采浅层地下水的土井和砖井,数量约15 800眼,灌溉农田约0.53万公顷,全要靠人摇辘轳提水。新中国成立后,开采地下水发展农田灌溉进展很快,到1995年底,全市共有农用机井44611眼,其中百米以上的深井7 278眼,配套机井44 042眼,配套动力52.01万千瓦,井灌面积达25.29万公顷。
北京郊区机井灌区建设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凿井技术方面,50年代初期,为了抗旱,靠人工挖掘土井和砌砖井,井深10米左右。50年代后期,大量采用人力操作的人工架子(又称大纺车轮)打井机打木管井,井深60~70米,效率很低,1960年底全市只有机井1 205眼。60年代,大量使用以柴油或电力为动力的冲击钻打铁管井、混凝土管井和钢筋混凝土管井,井深80~100米。1961—1971年共打井12497眼。1972年特大干旱后,掀起打井高潮,1972—1977年共打井36667眼,为平原地区井灌奠定基础。1975年后,在山区岩石地层上用回旋钻打岩石井,到1981年末打成534眼。在提水机具和动力配套方面,50年代提水机具主要是辘轳和水车,提水动力是人力和畜力,1958年底统计,当时只有水泵1 435台,靠煤气机、汽油机、柴油机、涡轮机带动,总动力18 503.63千瓦。60年代,提水机具主要是离心泵,由电动机和柴油机带动。7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离心泵逐渐被潜水泵和深井泵取代,到1990年,全市43 258眼机井中,潜水泵占64%,深井泵占26.8%,离心泵占9.2%,动力几乎全部靠电力。
除机井灌区建设外,还发展了扬水灌溉,主要用于山区提水上山和平原区由河沟中提水浇地。到1995年,全市共有扬水站4 907处,装机容量13.43万千瓦,灌溉面积4.68万公顷。
井灌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1993年1月与1980年1月相比,全市平均地下水埋深下降了4.83米,已达11.28米,因此造成单井出水量减少、不断换泵和增加能耗。
3.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北京是缺水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量最多,大力节约灌溉用水是缓解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
1961年新灌区投入运行时,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每立方米灌溉水产粮只有0.4公斤。60年代和7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配套和平整土地,推行畦田灌溉和计划用水,部分渠道进行衬砌防渗和改用客道输水,到1980年每立方米灌溉水产粮达到0.75公斤。
进入80年代以后,灌溉水源日趋紧张,灌溉节水工程建设成为农田灌溉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小麦、玉米两茬平播的井灌区重点发展喷灌;在水稻区和自流灌区采用渠道衬砌;在菜田、果园和部分粮田采用管道输水;在部分果园和蔬菜保护地试用滴灌。截至1995年底,全市共有灌溉节水工程面积20.52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63.53%。在灌溉节水工程面积中,喷灌面积11.0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99万公顷,渠道衬砌灌溉面积4.47万公顷。灌溉节水工程的建设,对于抗御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六年干旱起了显著作用,每立方米灌溉水产粮达到2公斤的高水平。
4.灌溉投资与效益。北京市水利局于1988—1989年组织人力进行了灌溉经济效益的计算,计算时段为1949—1987年。计算结果是:1949—1987年期间,北京市灌溉总投资为21.3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以下同),其中国家投资(含各级政府投资) 12.93亿元,占60.7%,社队自筹资金和群众劳务投资8.38亿元,占39.3%。这些投入累计增产粮食232.33亿公斤,累计增产蔬菜476亿公斤。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粮食、蔬菜增产的总效益为73.7亿元,灌溉的经济效益是灌溉总投入的3.5倍。

☚ 三、农田水利   (二) 农田除涝治碱 ☛
000013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