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田基本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坚持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从1954年开始,在保持和发扬传统的挑沙石土、增厚土层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改土试点;1963年进行了机械化改土试验;1964—1975年“农业学大寨”期间,以坡改梯为重点,梯土、梯田建设有了较大发展;1976—1979年,由改土转向以改造开发冬水田、下湿田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并突出“先易后难”的策略,农田建设有突破性发展,4年中改造中低产田土92.13万公顷,平均每年23万公顷。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户营的经济条件下,农民担心政策变,加以力量单薄,起初对改造中低产田土缺乏积极性,而这期间国家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也急剧减少,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导致农田基本建设一度走入低谷。1987年以后,农业后劲不足的严重状态教育了人们,各级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中低产田土改造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并增加了投入,从而重新推动了农田基本建设。1989年,经国家批准“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以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耕与农艺措施结合的方法,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从此,全省中低产田土改造进入了项目管理,规模改造,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并由单纯的耕地整治发展到整个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行农田工程“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五良配套,由单一的为发展粮食生产服务走向粮食和经济作物结合,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更加丰富了改造中低产田土的内涵和外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从1954—1991年,全省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253万多公顷。其中,中低产田160多万公顷,坡薄土93万公顷。1989—1991年实施的“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土31.2万公顷,建设排灌渠25 300.5公里、机耕道3 850.33公里,配套“三沟”(沿山沟、背沟、边沟)36 185.61公里、“三池”(蓄水池、沉沙池、山粪池)容积1 265.01万立方米。这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使全省稻田稳定在320万公顷以上,冬水田由260万公顷减少到133万公顷左右,水旱轮作由66万多公顷扩大到186万多公顷,平土、梯土由80万公顷增加到133万多公顷,从而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四川省改造中低产田土项目办公室设置的效益定位观察点调查分析,中低产田土改造后,土壤理化形状改善,水、肥、气热趋于协调,农田生态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冬水田、下湿田潜育层明显下降,平均地下水位比未改对照区的23.7厘米,下降3.1厘米;土壤含水量由饱和状态,降到0—50厘米内平均为40.6%;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土层内的土壤温度,小春分别升高0.6℃、0.5℃、0.4℃,大春分别升高0.6℃、0.3℃、0.3℃;氧化还原电位由改前的225毫伏,上升到371毫伏,升高146毫伏;亚铁离子从改前的82ppm,降至58ppm,下降24ppm。下湿田土体构型,由潜育态逐渐向脱潜型方向发展,地下水位比改前的27.7厘米,平均下降30.2厘米;土壤含水量0—50厘米范围内,改后平均为32.3%,比未改造区减少7.6个百分点;土壤温度在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土层内,平均由12.9℃、13.2℃、13.3℃分别上升到13.5℃、13.8℃、13.7℃;氧化还原电位在0—10厘米土层内,由改前的125毫伏,提高到337毫伏。坡薄土亩流失量比改前2714.2公斤,减少1117.7公斤;氮素、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亩流失量分别由改前的2.336公斤、2.118公斤、28.711公斤,减少到1.4公斤、0.169公斤、6.237公斤。土地质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改造后的冬水田亩均增产221公斤,下湿田亩均增产133公斤,坡薄土亩均增产15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