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农村能源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农村能源资源

(一) 农村能源资源

农村可提供的能源称为农村能源资源,通常是指在农村中可开发利用的能源物质。从天津的气候、资源条件看,主要包括生物质能(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小水电等,基本上属可再生能源。
1.生物质能。据初步调查1995年全市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总量为282.19万吨 (折标准煤170.36万吨),其中薪柴占8.0%; 作物秸秆占72.2%; 人畜粪便占19.8%。
(1)薪柴。薪柴资源量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四旁植树等,通过采伐、抚育间伐和修枝打杈等所获取的薪柴量以及棉、麻柴的产量。全市实有林地面积86960公顷,其中防护林45 167公顷、用材林2 273公顷、经济林37 307公顷、特用林2 140公顷、薪炭林73公顷,四旁植树7000.6万株。薪柴理论资源量24.41万吨,可开发利用资源量22.57万吨 (折标准煤12.62万吨),人均占有量仅57千克。各区县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北部的蓟县、武清和宁河三县居多。
(2)作物秸秆。作物秸秆资源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年产量按谷草比计算得出。全市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310.47万吨,因遗弃、散失等原因,大约有近1/3的秸秆不能回收,故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203.76万吨。扣除工业原料、饲料、还田等非能源用量42万吨后,余下的161.76万吨可视为具有能源用途的资源量 (折标准80.88万吨),人均占有408千克。各区县产量不均,相差甚大,由于近郊以菜和副食品生产为主,且人口密度大; 远郊以粮食生产为主,人口密度相应较稀。因此,农作物秸秆主要产于远郊五县。
(3)人畜粪便。人畜粪便在农村一般用作肥料,通常只有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时才可视为能源资源。据统计,全市共有农村人口396.26万人,饲养猪88万头,牛22万头,羊75万只,大家畜 (马、骡、驴)18万头,鸡2260万只,兔21万只。按不同年排泄量计算,全市农村人畜粪便理论资源量 (干物质)161.72万吨,可开发利用资源量55.86万吨 (折标准煤30.61万吨),人均占有量141千克。
2.太阳能。天津市的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属于全国三类地区。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22.5千焦/平方厘米左右,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 600~3 000 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9%~69%,一年中以5~6月份最多,为280~330小时,进入7、8月雨季,相对减少至200~270小时,9、10月份稍有增加,至11、12月可达年内最小值170~120小时。
3.风能。天津市全年平均有效风速出现小时数大于或等于3米/秒4 533小时,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年均71.3瓦/平方米,年风能总量平均为647.8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以全市风能可利用指标衡量,可划分为:
❶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在汉沽、塘沽、大港区沿海的离海岸约15千米的狭长地带和宁河县东南部,风能密度在140瓦/平方米以上,大于或等于3米/秒风速全年为5 500小时以上。
❷风能资源较丰富区,主要在宝坻和宁河两县之间,风能密度在100~140瓦/平方米,大于或等于3米/秒风速在4 800~5 500小时。
❸风能资源季节利用区,即风力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风力大,夏秋季风力小。主要在武清县、四个郊区、市区和静海县。风能密度在50~100瓦/平方米之间,大于或等于3米/秒风速在3 000~4 800小时。
❹风能资源贫乏区,主要在蓟县中部和南部,其有效风能密度在50瓦/平方米以下,大于或等于3米/秒风速在3 000小时以下,基本上无利用价值。但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风速也在4米/秒以上,仍具有局部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4.地热能。天津市地热资源分布范围广,蕴藏量丰富,地热资源区域约为9 6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3%,除蓟县、宝坻县北部地区外,均蕴含着地热资源。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以及地下热水贮存条件,地热资源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第三系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王兰庄、山岭子、万家码头、唐官屯等九个地热异常区范围内,总面积2 414平方千米。水温30~75℃,水质好,单井出水量每小时30~60吨,是理想的天然软水。二是基岩地热资源,在宝坻断层以南广泛分布,大约5 500平方千米,占全部地热异常区分布面积的57%。水温60~99℃,水质较差,单井出水量不均匀,每小时30~300吨之间。
5.小水电。天津市水电资源不够丰富,仅蓟县境内有一座较大型水库,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万千瓦。

☚ 一、农村能源资源及其消费   (二) 农村能源消费 ☛
000105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