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自给半自给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山东省各级、各部门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功能普遍增强,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山东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85年底以前)。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有些地方原有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实行大包干时又过分强调了“分”、忽视了“统”,致使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经济实力和手段搞服务。另外,相当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思想、工作不适应,缺乏服务意识,无章程、少办法,为农民服务跟不上。因此,80年代初期,除东部地区一些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单位,服务开展得比较好以外,大多数地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自我服务,全省出现了一大批个体服务专业户和联户服务组织。自1983年起,全省认真抓了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的工作,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特点是: 村集体为农户的服务开始发展,但量少而无序,以协调服务为主;县、乡两级为农民的服务极少,农技部门一度出现的“线断、人散、网破”的局面没有扭转,社会化服务体系远未形成;农民自我服务是这一时期服务的主体,但组织松散、手段不全、服务项目少、服务层次低,管理也较混乱,仅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农机作业和农副产品购销服务。
2. 大发展阶段(1986—1989年)。1984年后,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起来,对技术、市场、信息、生资供应、产品销售等项服务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从1986年开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促进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使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了较快发展。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
(1) 社区性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1986年,昌乐县石家河村建立了“一站四组”(综合服务站,劳务组、购销组、农机组、科技组)的村级服务组织,是山东省较早的村级服务组织之一。此后,全省各地社区性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来,并有一部分村实现了耕播、良种、灌溉、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服务。据全省127个县市区(缺梁山县)的统计,1989年底,2 41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经济组织单设的有610个,占乡镇总数的25. 3%;属行政管理性质的有1 804个,占74. 7%。在88 096个行政村中,单设合作经济组织的有8 0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 1%;与村委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有73 111个,占83%; 未设的有6 978个, 占7. 9%。全省有乡(镇)、村、户联办的各类服务组织22.8万多个, 其中乡(镇)办的占7%, 村办的占60.9%, 户联办的占32.1%。从服务质量看,服务工作搞得好的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6%,一般的村占48.3%,服务工作差的村占15. 1%。从服务范围看,村级服务组织对10项服务内容(农田建设、灌溉、良种供应、抗旱排涝、机械耕作、病虫防治、畜禽防疫、生资供应、鲜活产品销售、技术培训指导),能提供7项以上的村占35%,能提供5项左右的占45%,不能提供或只能搞点协调服务的占20%。
(2) 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组织初步配套。在村级服务的基础上,各地都重点抓了乡(镇)与县的服务。1987、1988两年,全省先后推广了诸城市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和莱芜市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的经验,推动了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 农经管理、农业技术、良种供应、生资供应、畜禽防疫、农业机械、水利灌溉、产品销售等方面。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建立各种服务组织53. 3万个,其中: 县一级1 500多个,平均每县约12个;乡镇级1.6万多个,平均每乡镇7个;村级14万个,平均每村1. 6个。有30%的县三级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配套成龙。牟平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农机、水利管理、物资、林果业、畜牧防疫六大服务体系,实现了层次化和网络化。
(3) 专业性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专业性服务组织,一般围绕某一产业或生产项目,以国营或集体企业单位和服务组织为依托,组织农工商、产供销一条龙,开展自上而下、从生产到加工和销售的全程服务,自成体系。这类服务组织因服务项目单纯,又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深受欢迎,发展很快。潍坊市的22 459个服务组织中,专业性服务组织达13 965个,占总数的62%。
(4) 民间服务组织方兴未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服务专业户、联办服务组织、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这类服务组织的特点是融科技研究、推广和生产经营于一体,进行全方位服务。他们根据专业生产需要,自由结合,相互传递信息,交流生产技术,协作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全省农民服务专业户达297 616个,联户办服务组织73 498个,分别占乡镇以下各类服务组织总数的56.5%和14.0%。泰安市各类协会达1 004个,入会人员6万多人,分布在种植、养殖、加工等40多个行业。
(5)服务组织向实体化发展。1989年,全省县、乡(镇)、村三级兴办的16万个服务组织中,经营实体型的占42%。全省市地、县、乡(镇)农口办起服务实体总数达1万个,年经营额23亿元,获利润1.8亿元。其中,市(地)级农口办实体96个,经营额8 893万元,获利润545万元;县(市)级农口办实体1 265个,经营额10.4亿元,获利润7 273万元;乡(镇)级农口办实体8 633个,经营额11.7亿元,获利润1亿元。泰安市813个乡(镇)级农口事业单位中,实体已达635个,占78.1%,总经营额为7 977.9万元,其中311个单位(占办实体单位总数的39%)经费实现自给。全省县、乡(镇)、村、联户四级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站)已发展到7 898处,经营总额12亿元。诸城市1986—1988年共建各类服务实体36个,全年收入达370万元。近几年,社区性服务组织也逐渐向实体化发展。
3.充实、完善、提高阶段(1990年以后)。1990年初,省委提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提出了省市级服务怎么破题的问题。同年6月,在牟平县召开了社会化服务理论研讨会,7月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强调:“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真正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象改革初期抓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更加自觉地、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好”。从此,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充实、完善、提高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县一级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服务的综合协调,在社会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了龙头、示范、组织、指导作用。如诸城市由过去的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发展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省、市(地)级服务进入探索阶段。省商业厅、供销总社等部门开始酝酿兴办服务实体;各层次、各类型的服务组织更加衔接、协调,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到1990年底,全省已初步形成一个国营企事业单位为主导,社区性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我服务组织为补充,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组织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
为了探索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服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的崭新发展阶段,省农委、省财政厅共同确定,从全省选择部分市县进行农村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确定枣庄、日照两市为市级试点单位,其他14个市(地)各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县作为县级试点,分别是文登、蓬莱、安丘、淄川、广饶、邹平、临邑、茌平、定陶、兖州、东平、莒南、章丘、即墨。试点工作从1991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共3年。每年进行检查、考核,最后验收。试点工作要求达到的目标是:
❶服务组织网络化。县有专业龙头服务组织,乡(镇)有骨干服务组织,村有综合服务组织,户有自我服务组织,形成以县级为主导、乡(镇)级为枢纽、村级为基础、户和联户为补充,上下贯通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特别是社区性与专业性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基础服务,力求有新的突破;
❷服务内容系列化。农民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上的服务都有相应的服务组织承担,形成系列化服务,特别是科技服务和产后流通服务力求有新的突破;
❸服务形式实体化。县、乡(镇)、村实体性服务组织逐步达到同级服务组织总数的6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工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全程服务实体,力争全县服务经营实体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❹服务管理制度化。对不同类型服务组织分别制定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服务组织内部也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山东省农村社会化服务条例(草案)》;
❺试点单位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对国家的贡献和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力争走在全省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前列。要求各地在试点工作指导上掌握下列原则:立足现有基础,逐步提高;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坚持组织体系建设与理论制度建设相结合。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省财政原则上每个试点单位安排无偿资金20万元、支农周转金200万元。各试点单位及其所在市(地),也要根据财力状况进行相应的资金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