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电视发展历程
山东农村电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创建和发展两个阶段:
1.创建阶段。山东省建成的第一座电视台,叫济南电视实验台,于1960年10月1日播出,1962年7月1日停播,历时1年零9个月。这时,济南市仅有十几台电视接收机,农村根本看不到电视,而且当时的电视仅覆盖济南市区,连郊区也发射不到。1969年5月1日,济南电视台恢复试验播出,1971年9月1日,改名山东电视台。这段时间,基本上仍局限城市少数人能看上电视,农民与电视无缘。1972年,继泰山转播台建成后,又在平度的大泽山、文登的昆嵛山、平邑的蒙山以及青岛、枣庄等地建成了电视转播台,山东电视台的节目开始向全省发射。此后,一直到1978年这段时间,电视接收机在城市缓慢发展,农民能看上电视的极少。
2.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从这时起,电视开始零零星星地进入农家。1979年,全省电视机共10万台;1980年达到31万台。农民拥有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千台。这期间,农村曾一度发展投影电视,农民称“小电影”,最多时发展到700台。以后逐渐被电视机取代。
农村电视大发展是1983年3月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后的六七年时间内。这次会议提出了中央、省、市(地)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调动了地方办广播,办电视的积极性。一些地方,一度出现了办电视热。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办电视看作是为人民群众兴办的一项公益事业,积极筹集资金兴办电视台或差转台。到1990年底,全省已建成市、地电视台15座,县级电视台16座,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377座,总发射功率为344千瓦。四级混合覆盖全省人口的80%。这一年,全省电视机已发展到900万台,其中,农村拥有量约占1/3左右。电视已成为农村的宣传、教育、服务、娱乐的现代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