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村人口增长情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农村人口增长情况 (一)农村人口增长情况青海省1949年以前缺乏系统的人口统计资料。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户人口22.09万人,加上广大牧区未列入编户的人口,当时青海境内总人口约71万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编户人口87.4万人,加上未编户人口,青海境内总人口约120万人。1929年青海建省,第二年曾进行过人口统计,当时上报南京中央政府的报告载全省总人口为1 495 852人。据《青海统计年鉴》资料,1949年全省总人口为148.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1.25万人,占总人口的95.2%。 表2-1-1 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新中国成立48年来, 全省总人口增长2.34倍;农村人口增长1.29倍, 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54%和1.74%。 50年代国家开发青海, 60年代和70年代加强三线建设, 一批企业迁入青海, 城镇人口增加较多,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95.22%降至1997年的65.30%, 这一变化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青海农村人口变化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一个低谷期和有计划平稳增长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高峰期是1949—1959年, 10年间农村人口增长43.2%, 平均每年增长3.65%。1960—1962年困难时期是低谷期, 农村总人口减少32.42万人。 第二个高峰期是1963—1983年, 20年间全省农村人口增长73.8%, 平均每年增长2.8%。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农村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稳定增长期。1984—1997年间, 农村总人口增长18.6%, 平均每年增长1.32%。 建制镇不断发展, 是农村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 农村集镇发展较快,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农村行政建制符合条件的撤乡设镇, 部分农村人口也相应改为城镇人口。 变化较明显的有两年,1984年, 全省建制镇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30个,1985年又新增加5个, 相应地这几年的农村人口明显减少。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 有效控制了农村人口过快增长势头。 1981年12月, 青海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青海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通知》, 1983—1985年间, 各州、地、市及部分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 标志着全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展开。 1982年6月, 省五届人大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青海省计划生育暂行规定》, 该规定指出: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基层人民政府批准后有计划安排。1984年, 《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 规定农业区少数民族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牧业区少数民族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孩子。 至此, 农村牧区逐步形成了一、二、 三胎的生育政策。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 有效地控制了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在高出生率的50、60、70年代初出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高峰的情况下, 全省人口出生率却明显下降, 同时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详见表2-1-2、表2-1-3。 ☚ 一、农村人口 (二)农村人口的分布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