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20年来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调整阶段 (1979—1984年)。贯彻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重点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从1979年起,先后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凡是适宜农民个人经营的项目,都放手让农户去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帮助和扶持。1984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26万公顷上升到34.8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6.3%上升到8.7%,产值比重则由24.25%上升到31.37%。
2.加快调整阶段(1985—1991年)。随着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在稳定粮食增长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性的特殊优势,建立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林业、畜牧业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一业变八业”,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省充分利用良好的光热条件和热区优势,大力培育烟、糖、茶、胶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主要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但稳定粮食生产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粮食生产出现下滑和徘徊,至1990年方得到控制。
3.完善调整阶段(1992—1999年)。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为取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动权,全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普及和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择优建立规模化、新科技、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农工商技贸一体化的支柱产业。省委将此总结为“三结合,一体化”的经验在全省推广,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市场销路好和经济效益高的优质农产品发展较快,绿色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成就。至1999年,全省共建成粮食基地县59个,优质烟基地县25个,甘蔗基地县20个,优质茶基地县30个,干果基地县25个,水果基地县25个,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34个,蚕桑基地县26个,商品猪基地县43个,商品牛羊基地县30个,奶牛基地县2个,禽蛋基地县8个,此外,还建成蔬菜、橡胶、咖啡、花卉、香料、水产、养蜂等各类商品基地160个。随着骨干特色产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

☚ 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
000000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