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动力结构
在2000多年以前新疆农业全靠人力,西汉屯田始有牛耕。1914年,塔城、伊犁、阿勒泰等边境地区使用俄国新式犁开始马耕。1934年阿山区(今阿勒泰地区)政府从原苏联购进2台铁轮式20马力煤油拖拉机、2架机引三铧犁与播种机等,农业生产首次出现机耕。
1950年以后,新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各种拖拉机等动力机械迅速增长,农业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牧业生产逐步以农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70年代,农机动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1975年全区有农机动力98.87万千瓦,占农业总动力的57.24%,畜力占27. 55%,人力占15. 21%。1995年,农机动力发展到653. 37万千瓦,占农业总动力的86. 54%,畜力、人力占农业总动力的比例分别下降到10.40%、3.06%。
1. 拖拉机。1957年前,拖拉机均从国外购进,机型有30多种,产地有原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朝鲜等国。由于进货范围广,机型繁杂,给使用、维修、配件供应等带来许多困难,多数使用时间短即损坏报废。1958年新疆试产拖拉机。1959年后,国产各型拖拉机陆续供应新疆,逐步以国产拖拉机取代进口拖拉机。1980年新疆地方系统有大中型拖拉机22 422台,其中国产22 136台,占总数的98. 7%。1995年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0 068台。小型拖拉机发展较晚,70年代初,全区拥有量不到700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速度加快,自1984年以来,几乎每年以万台以上的速度增长。1995年全区小型拖拉机拥有179 056台。
2. 固定动力。50—60年代初,购进内地产各种规格锅驼机(蒸汽机),用作提水、粮油加工、草料粉碎等,1950年全区拥有110多台,因机型老旧,60年代中期停止发展。柴油机除作动力机外,还作柴油发电机组,1970年用于农业排灌、农产品加工及草料粉碎等柴油机3 200台,2.4万千瓦。1975年后,从内地购进柴油机较多,新疆少量自产柴油机,按95系列生产,品种有S-195、S-295、S-495等3种型号。农村大量使用电动机的时间较晚,初期多以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力,1970年后,发展井灌,电动机增多,随着电力增加,电动机使用量增大。1986年农用排灌及农产品加工用电动机共28 335台、29. 63万千瓦,分别比柴油机多15 323台、1. 25万千瓦。
3. 农机动力结构。1995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3. 37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1. 04万千瓦,占32. 26%;小型拖拉机193. 68万千瓦,占29. 62%;农用排灌机械56. 92千瓦,占8.71%; 联合收割机24. 37万千瓦,占3.73%; 农用载重汽车95.46万千瓦,占 14. 70%; 农用运输车 12. 57万千瓦,占1. 80%。
新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多年来侧重种植业机械化。1995年,各业拥有的农机动力在农机总动力中所占的比例是: 种植业74.9%,林业0.01%,畜牧业0.62%,农副产品加工6. 21%,渔业0.12%,农业运输16.75%,其他1.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