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场职工文化艺术
兵团的文化工作是在人民解放军文化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50年代,建设连队俱乐部开展 “五兵”活动(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画兵、兵舞兵),同时提出了 “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经常作宣传,假 (节) 日有活动”的口号。随后相继兴建了和平影剧院,建立了十大剧种,创办了《绿洲》文学杂志,筹建了绿洲电影制片厂,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报告文学集 《天山战歌》,摄制了大型电影艺术片《军垦战歌》。这一时期兵团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兵团的文艺创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十年”浩劫,兵团的文化艺术事业遭到了巨大的摧残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兵团体制恢复以后,文化工作才逐步得到恢复。1988年兵团党委作出了 《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使兵团的文化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兵团党委的决定和广大群众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各单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真抓群众文化工作,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牧团场,工矿企业,文化活动开展的普遍性和职工群众参与的广泛性,都是过去没有的。据统计,到1995年兵团共有业余文艺团体443个,文艺创作组220个。不少团场、连队做到了处处有歌声,经常有活动,节(假)日有晚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少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如电视录像,电子游戏,歌舞厅、卡拉OK等悄然兴起,进入千家万户。不少师(局)还先后举办了业余职工文艺调演。全兵团已有1/3的农牧团场举办了自己的文化艺术节,并已形成了制度。
兵团的文艺创作成绩喜人。60年代,兵团文学为宣传兵团的伟大事业,塑造兵团人的崇高形象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艺术纪录片《军垦战歌》,大型报告文学集《天山战歌》等。这一时期兵团出现了一个在国家级刊物如 《人民文学》、《收获》、《解放军文艺》等发表小说的群体,他们不仅是自治区创作的主体,而且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兵团成立了专业创作组,先后召开了5次大型创作工作会议,建立了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制度,狠抓了创作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观摩会,以及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大力培养文学艺术骨干。此外,各文艺团体还举办了创作观摩、创作采风、金秋笔会、短片评比等活动,藉以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提高水平。近几年在兵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民间文学集成的征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已征集民间故事19 925篇,歌谣11 542首,谚语63 321条,农一、二、四、七、九师、工交局的民间文学集成已正式出版。专业文艺团体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创作和演出新剧 (节) 目55个,其中不少剧(节)目在参加全国和自治区演出中获奖。兵团歌舞剧团分别于1989年冬和1992年秋两次应邀赴京演出,并进入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多年来,兵团各艺术表演团体坚持深入基层,为第一线职工演出。1995年兵团和各师局共有10个文联组织,所属协会达67个,兵团文联会员已发展到700多人。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娱乐场地和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有所加强。1995年农牧团场新建和改建的文化中心89座,占团场总数的51%,连队文化室1 514个,占农业连队的60%,此外,各单位还建设了一大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