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作物遗传育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农作物遗传育种 (一)农作物遗传育种是杨凌农科城的优势和重点发展学科。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达300多人, 其中有高级科技人员100多人, 中科院院士2人。在小麦育种方面, 杨凌农科城依据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从遗传、育种到栽培、病虫害防治再到技术推广和加工等, 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以常规育种为基础, 并充分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杂交种优势利用、生物工程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 开展全方位的小麦育种工作。其育种手段和科技实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国际小麦育种界也占据一定的位置。育种目标由40年代的增产, 50年代的抗病, 60年代的抗病虫、防倒伏, 70~80年代转向多抗、优质、丰产、专用方向发展。先后共培育和引进上百个优良小麦新品种, 使小麦单产由不到100千克稳定增长到300千克以上。并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流域及北方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33多亿公顷, 实现了陕西乃至黄淮流域小麦品种五次大范围的更新换代。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小麦新品种中, 杨凌农科城培育的 “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7859”就属其中的4个, 累计增产小麦千亿千克以上, 为我国农业进步和小麦生产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劳模、中科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学家赵洪璋教授培育的 “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 等优良品种, 把中国北方小麦从50年代亩产70千克左右提高到200千克,继而又提高到300千克以上。“碧蚂1号” 小麦, 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 累计种植面积达0.6亿多公顷, 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他的研究成果,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三项大奖。中科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研究员, 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 培育出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 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 亩产达350~450千克, 累计推广0.067亿多公顷。其中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被定为国家级品种, 获198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和陈嘉庚农业科学奖。该所李璋研究员, 继小偃6号之后, 近年又主持选育出小偃107、小偃168、小偃246等小麦新品种。小偃107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和中科院的表彰奖励, 获199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项目。省农科院著名小麦育种学家宁锟研究员, 于80年代末选育成的 “陕7859”小麦新品种, 先后通过了陕西、河南、安徽、江苏4省正式审定。1985—1995年累计推广种植600多万公顷, 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培育成的“陕229”小麦新品种, 以其优质、多抗、高产, 获199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和丰收计划。另外, 西北农大的杨天章教授、何蓓茹教授、西北植物研究所的陈漱阳研究员、省农科院的薛秀庄研究员等, 利用杂种优势、远缘杂交、生物工程等现代育种手段培育出的一批很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 部分正在进行区域试验。又一批强优势小麦新品种, 在我国黄淮和北方麦区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指日可待。 ☚ 三、科研成果 (二)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