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1. 坚持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一齐上。改造传统的农耕技术,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越来越广泛的农业机械。但发展农业机械,必须与经济水平相适应。50年代,为推动农业机械化起步,基本上是国家投资,搞农业生产机械的引进、改进、试验、示范。60年代至70年代末,为了适应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管理体制,农业生产贯彻《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农具的所有、使用、保管的若干规定》,实行大型农业机械及其配套设备属公社所有,固定到专业队、场经营;新式农具和大型的旧式农具属生产大队所有,固定到大队使用;生产队用自有资金购买的农机具归生产队所有和支配,公社和大队不能调动;小农具、工具,由社员自备自用自修自管,归社员所有。大量的田间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基本上是由集体三级组织投资购买。国家办机械化的投资,主要用于集体经营组织难以承担的、服务面广的机电提灌设施建设。80年代,由于农业生产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经营农业机械,自主发展农机装备,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的意愿真正相结合,从而推动了国家、集体、农民并以农民为主共同办农业机械化。从1978—1990年的12年间,农民购买农机的投资达26.7亿元,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与过去的30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机械化作业服务领域亦有了较大扩展。
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川省自然条件复杂,既有高原、山区、丘陵,也有河谷、平原,再加上各地经济状况和科技文化素质的差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因地制宜,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就全省来讲,重点发展了抗御自然灾害,抢农时的农业机械。1960—1976年邓华将军任四川省副省长主管农机工作时,坚持“既要全面规划,又要重点突出,狠抓农时关键”的指导思想。1964年和1980年,全省两次开展了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旨在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具体作法是:
❶川西平原地区,具有适合农机作业的优越条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经济水平较高,重点发展稻麦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机械化及运输机械;
❷丘陵地区,是粮食主产区,自然经济条件次于川西平原,又是干旱、病虫害集中发生区,重点发展提灌,植保,粮、棉、油、茶、蚕、果加工机械,运输机械;
❸盆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重点发展提灌,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机械;
❹川西北高原地区,是全省牛、羊主产区,重点发展草场改良、牧草收获、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机械,以改变长期以来的靠天放牧、畜产品加工落后的状态。
3.注重经济效益。70年代及其以前,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在发展上曾一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量和“化”的倾向,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投资形式给予支持,其间还包括对农机产品的10次政策性降价,结果仍然与人们预期的目标相去很远。80年代以来,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实效,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农业机械化,不片面追求数量和“化”。这期间大力推广应用的小马力耕整机,只相当于购一头牛的价格,却有二头牛的功效,农民愿意买,发展很快;每台价值50元左右的小麦播种机,日播面积可达7—10亩,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约种子,每亩比人工播种可增产20公斤左右;在盆周山区推广的微水电设备,农民卖1头肥猪便可购买1部发电设备,用于家庭照明,深受农民欢迎。
4.把建设农业现代化作为机械化的基本目的。50年代起,党和政府为了迅速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积极开展农业机械的改良、引进、试验、示范。六七十年代,重点装备了集体经济组织。80年代,按照农民的意愿确定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方针;改革农机经营体制,由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积极研制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民要求的农业机械。9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对于农业机械化是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效益,为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再登新台阶和国民生产总值再翻番的战略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