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成为全国吨粮第一市。株洲的粮食生产继80年代初期跨 “双纲” 之后,1986年又揭开了向科技要产量、向土地极限挑战的吨粮建设10年奋斗的帷幕。1990年, 醴陵市建成了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第一个县级吨粮市; 1993年攸县建成全省第一个 “亩产粮食千斤, 人均纯收入超千元” 的 “双千县”; 1994年, 原郊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城郊吨粮区; 到1995年, 一举实现全市过吨粮, 总产达167.48万吨, 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吨粮第一市” 的光荣称号, 并且连续两年巩固了吨粮成果。
2.养殖业。养殖业产值超过种植业。株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标志之一, 就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 养殖业产值超过种植业产值。1978年以来,株洲的养殖业不断发展, 生猪、家禽、牛羊、鱼类饲养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 满足了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1993年初, 市委、市政府提出 “养殖业超种植业” 的目标, 通过采取调查内部结构,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规模养殖, 探索出一条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1995年全市出栏生猪301.2万头, 提前一年实现“全市农业人口平均出栏一头猪” 的目标, 水产品产量3.28万吨 (其中优质鱼产量达54%), 特种养殖从无到有, 养殖品种超过30个, 年产值3亿元。全市养殖业总产值与种植业几近平分秋色。
3. 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80年代株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的发展口号, 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改造现有设备, 改进乡镇企业考核办法, 增加投入, 优化环境等一系举措, 促进了全市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1995年底, 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3.69万家, 从业人数达65.2万人, 全市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02.3亿元, 实现利润19.08亿元, 实交税金5.03亿元, 发放工资27.68亿元, 完成出口交货值5.8亿元, 涌现产值过亿元的乡镇105个, 占乡镇总数的72%, 亿元村7个。形成了烟花、爆竹、陶瓷、建筑、建材、冶金、机械等支柱产业。
4.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株洲农业产业化迈出可喜步伐, 主导产业轮廓明朗。在巩固发展粮食、生猪两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各地发挥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炎陵县围绕笋竹、山区水果做文章, 初见成效; 茶陵县主攻大蒜、脐橙; 攸县重点发展辣椒、麻鸭; 醴陵市努力提高油茶产出效益, 壮大黑山羊基地; 株洲县及城市四区围绕 “菜篮子” 工程发展农副食品生产。1995年, 全市发展经济作物10万公顷,建成水果生产基地2.4万公顷, 药材基地0.4万公顷, 垦复油菜12.33万公顷, 垦复楠竹3.47万公顷,发展草食动物逾30万头 (只), 养殖专业户2.4万户。1995年, 株洲县率先开展水稻植保机械化集团承包获得成功, 全市推广面积达6.67万公顷, 集供种、育秧、联合收割、抗旱集团承包等技物结合服务项目也正由点到面, 不断推广。
5.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株洲市坚持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 全市提前一年消灭宜林荒山,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94%, 同时切实加强了以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使旱涝保收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并先后对境内湘江、渌江、米江、攸河、沙河、铁河等主要河堤防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曾获得1995年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竞赛第一名。与此同时, 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于1995年底经验收合格, 消灭了 “无路村”、“无电村”。1 815省道、株渌公路得以整修拓宽, 所有的乡镇、70%以上开通了程控电话。
6.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株洲市坚持以实现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 促进了农林牧渔各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1995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1 305元, 部分乡村达到了小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