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市农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
(1)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生产发展较快。这8年中,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 35%。其中,1950—1952年,年均增长8. 7%, 1953—1957年,年均增长6.4%。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0. 69亿公斤,上升到1957年的0. 95亿公斤,年均增长4.08%;生猪存栏数由1949年的48 744头,上升到1957年的79 055头,年均增长6.2%。这个阶段,农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
(2)徘徊阶段。1958—1978年,农业生产处于徘徊阶段。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5%,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生猪年末存栏数年均增长2. 9%。1962年与1957年比较,农业总产值下降9.6%,粮食产量下降10.1%,生猪存栏数下降5.2%。1963—1965年,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有关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 1%,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7.7%,生猪年末存栏数年均增长32%。1966—1978年,由于“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加上10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经济徘徊不前。其中,农业总产值1966—1970年,年均增长0. 1%; 1971—1975年下降0. 9%; 1976—1978年,平均增长10. 1%。粮食产量,1966—1970年,年均增长0. 9%; 1971—1975年下降2%; 1976—1978年平均增长9.2%。生猪年末存栏数,1966—1970年下降3. 6%;1971—1975年年均增长2. 4%;1976—1978年,年均增长5.1%。
(3)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个阶段,由于广大农村全面认真地纠正“左”的错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使本市农业及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5元,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79万吨,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一)农业发展历程
从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七个阶段。
1.农村经济大发展时期(1950—1958年)。为第一个阶段。毕节地区解放后,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接着又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到1958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达到91 636万元,比1949年增长90.4%,年平均递增率7.39%;粮食总产量达到77. 97万吨,比1949年增长91. 71%,年平均递增率7.5%;农业人均产值340元,比1949年增长40.50%;农业人均粮食占有量284公斤,比1949年的198公斤增长69.72%。
2. 曲折徘徊阶段(1959—1980年)。
(1) 1959—1961年为第二阶段,即“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从1958年秋开始,由于急于求成,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违背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各业普遍衰退,人民生活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196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降至60 784万元,比1958年减少33.67%,年平均减少11. 22%;粮食产量降至53. 77万吨,比1958年减少31.04%,年平均减少10.35%;农业人均产值229元,农业人均粮食占有量203公斤,分别比1958年减少32.65%和29.02%;年人均食肉量不足3公斤。
(2) 1962—1966年为第三阶段,即“调整恢复时期”。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生产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64年开始,通过“大办样板田”,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农村经济形势迅速好转。1966年5月16日之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因刚开始对农村冲击还不大,当年农业仍获得较好收成,农业总产值达到92 271万元,粮食产量达到76. 10万吨,分别比1961年增长51.8%和41.53%,年递增率分别为8. 71%和7.19%;农民人均纯收入86.9元,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247公斤,人均食肉量达到8公斤,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3) 1967—1976年为第四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干扰破坏,农村动荡不安,生产秩序混乱。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总理和复出的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抓经济建设,生产秩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全区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建成水平梯土3. 33多万公顷。但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继续疯狂干扰破坏,特别是所谓“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搞穷过渡”等荒谬作法,给农村经济发展造成重重障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97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08 116万元,粮食总产量87.78万吨,10年时间仅增长17. 17%和15.35%,年递增率分别为1.6%和1.53%;农民人均纯收入79. 1元,农业人均粮食占有量201公斤,比1966年分别减少9. 0%和18.62%,人均食肉量又下降到6公斤,农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90%以上的农民不得温饱。
(4) 1977—1980年为第五阶段,属恢复徘徊阶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直到1978年,虽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左”的影响还很深,两个“凡是”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1979年和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逐步在农村贯彻落实,但又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村经济仍处于徘徊状况。198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达到118 913万元,粮食产量97. 96万吨,比1976年分别增长9.99%和11.60%,年递增率仅2. 41%和2.78%;农民人均纯收入83元,比1976年增加4元;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207公斤,比1976年增加6公斤,人均食肉量8公斤,比1976年增加2公斤。90%左右的农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上。
3.农业持续发展时期(1981—1990年)。
(1) 1981—1985年为第六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进行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再放宽农村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80年前后全区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农村又呈现出1958年以前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198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11 894万元,粮食产量达到121.35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78. 19%和23.98%,年递增率分别为15.54%和5.5%;农民人均纯收入157元,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239公斤,人均食肉量17公斤,比1980年分别增加89.16%、17.73%和1.12倍。但在这个阶段,农民群众怕政策变,强化了对土地掠夺经营的短期行为,乱砍滥伐森林、毁林毁草开荒禁而不止,造成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率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削弱。1985年遭受严重干旱、低温灾害,农业产值比上年下滑11.26%,粮食减产24.82%;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减少6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58公斤。
(2) 1986—1990年(即“七五”期间)为第七阶段,这是稳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农村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1990年全区农业产值达到245 786万元,比1985年的188 044万元增长30.71%,年递增率5.5%,比1980年增长106.7%,10年递增率为7.53%;粮食总产量达到108.29万吨,比1985年的91.24万吨增长18.69%,年递增3.49%, 比1980年增长10.54%,10年递增率为1.01%,尚未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90元,比1985年的151元增长92.05%,因为人口剧增,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193公斤,仅比1985年的176公斤增长9.66%,还未达到1980年的水平;人均食肉量25公斤,比1985年增长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