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区划的历史沿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区划的历史沿革

(一)农业区划的历史沿革

贵州位于祖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势西高东低,山峦起伏,地面破碎,属湿润的亚热带岩溶高原山区。省内多样的地貌类型,蕴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为农业区划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新中国建立以前,贵州省的农业资源调查只有零星的、局部的材料,而农业区划则属于空白。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区划片,以实现分区指导。1955—1964年,曾由农业部、贵州省农业厅和中国科学院分别提出过5个《贵州省农业区划》方案,但都未出版,资料很分散,也很难搜集齐全,仅有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搜集、整理的5个分区方案。虽然如此,但对加深贵州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和搞好以后的区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1955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经济局编印的《贵州省农业区划》,是贵州最早的一个方案,也是历史上5个方案中篇幅最大、最为详细的一个方案,全文近2万字。整个方案分3部分:
❶区划原则;
❷概述;
❸分区说明。在区划原则中,强调了“以气候、地势、土壤、主要作物分布及森林、畜牧情况为主,参考重要特产和民族分布,考虑农、林、牧等事业发展前途”,明确“不划破原有县(市)行政区域”。概述部分所引数据均系1953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水文、气候统计数字;分区说明中,把全省分为黔中、黔北、黔东南、黔西南、黔西北、黔南共6个区。从分区主要措施的描述中,偏重于粮、猪增长的技术措施。这一农业区划方案最大的贡献在于初次从气候、地势、土壤等相对稳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上揭示出贵州6大片区的地域差异。
1958年,贵州省农业厅编制的《贵州省农业区划》,全部采用了上述分区范围及界线,但在区划原则和区划命名上,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区划原则”列了4条:
❶依据自然区划,明确提出“自然区划是划分农业区的基本依据;
❷参照现在农业配置;
❸考虑各地专业化方向;
❹照顾行政界线。显然,划区的原则较前一方案全面。在各农业区的命名上,列为“黔中水稻、烤烟、茶叶区”,“黔北粮食、蚕丝、杜仲区”,“黔东北棉花、水稻、林产区”,“黔南苎麻、甘蔗、亚热带作物区”、“黔西南甘蔗、畜牧、水果区”,“黔西北畜牧、甜菜、杂粮区”。在分区命名上采用了二段命名法,即地理方位与主导产业。这较第一方案也进了一大步。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资源调查,无法提出并明确制定分区依据。因此,在分区范围及命名内容上,尚不够准确。例如:把遵义、湄潭、绥阳、金沙均划为黔北区,而大娄山脉斜贯区间,大娄山以南为坝子丘陵地貌,水田比重大,水利基础好,耕作精细,作物以水稻、油菜、茶叶为主;而大娄山以北为山地河谷地貌,旱地比重大,经济林木多。大娄山南北差异与发展方向迥然不同,划为一区显然不妥。又如黔南区包括东起从江西抵册亨,东、西之间热量与温度相差悬殊;在地质地貌上,东部为非岩溶地,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发达,而西部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岩石裸露,植被稀疏。东西之间差别大,发展方向也不同,划为一区也欠妥。
1962年,省农业厅编制了《贵州农业经济区划》,1973年省农业局对此方案在文字上进行了补充修改,区划界线未作变动。这一方案把全省划分为7个区,即黔北山区、黔北半山区、黔中丘陵区、黔南温热山区、黔西高寒山区、黔西山区、黔东山区。这个区划方案较前两个区划方案有很大改进。
❶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各项生产,以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农业四化建设”,初步将全省划为7个区。区划的目的较之前两个方案更为明确;
❷这一分区方案,把相对不变的自然条件因素中的地貌、气候两大主导因素放在区划的重要地位,在全省范围内以南到北、与纬度相平行的划了4个带,在横的第二带中又从东到西划为4区,共7个区。在地貌上有山区、半山区、丘陵山区之别;在气候上有温、热、高寒之分,并体现在分区命名上。但不足之处是如同上述3个方案一样,黔南区(自榕江、从江直至安龙、兴义计14个县市)区内无论在地质、地貌与热量、干湿度、降水季节分配方面,还是在耕作品种、农业特点与发展方向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划为一个区显然不当。黔北区也有类似问题。特别是介于黔中区与黔西高寒山区之间新增了一个黔西山区,这一分区的过渡性很明显,区内包括北至金沙、息峰,经黔西、织金、普定、六技、晴隆,南至兴仁,其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与发展方向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划为一区很难成立。究其原因,主要是划区的原则不统一,部分区以地貌为主导因子,有的区又以气候为主导因子,因此,依据不充分,缺乏划区的依据指标。
1960年,中国科学院西南综合考察队吸收省内有关部门的专家先后在贵州进行了历时3年多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在此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一个把全省划分为6个农业区的方案,即:黔中粮食经济作物区、黔东北粮食经济林区、黔东南用材林粮食区、黔北农林牧多种经营区、黔西粮食用材林畜牧区、黔西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粮食区。这一方案通过线路的实地考察,吸取了过去几个区划的优点,并突出了各区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矛盾,更为接近贵州省内地域分异规律的实际。这一方案,取消了黔西山区,扩大了黔中区;把上述几个方案中的黔南区分别划入黔东南区和黔西南区。但同样存在的弱点是缺乏全面调查的基础工作,缺乏具体的分区指标体系,没有部门区划和地县区划作支撑,因此,对揭示贵州复杂的地貌条件所形成多种类型的气候、生物、土壤、耕作制度的规律仍不够充分,分区评述的内容也显得过于简单。尽管如此,在当时条件下,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全面、合理的区划方案,对于规划全省的农业生产,实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和分区指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惜,由于“文革”动乱的冲击,这一具有相当综合性、科学性的方案,未能成为贵州农业决策的依据付诸实施,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也因而散失。
贵州作为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高原、多民族散在性聚居的山区省,其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客观地为农业区划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5次农业区划工作均因多种政治运动而中途搁浅,未能进入领导决策层次,未能成为分区指导贵州农业的决策依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

☚ 一、农业区划   (二)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 ☛
000129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