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劳动力增长
1.劳动力数量增加,但增长速度低于全社会劳动力。1990年末,全省农业劳动力达1285.5万人,比1949年增加733.4万人,增长1.33倍,平均每年增加17.89万人,年均增长2.08%。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社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1949—1990年,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社会劳动力低0.42个百分点。
2. 劳动力增长的阶段性。1950—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劳动力的第一个增长期。1957年末,全省农业劳动力达612.4万人,比1949年增加60.3万人,增长10.92%,平均每年增加7.54万人,年均增长1.37%。农业劳动力年均增长率比农业人口低0.44个百分点,比全社会劳动力低0.63个百分点。
1958—1961年,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时期,下降速度高于农业人口与全社会劳动力的水平。1961年末,全省农业劳动力为567.7万人,比1957年减少44.7万人,下降7.3%,平均每年减少11.18万人,年均递减1.64%,比同期农业人口年均递减率高0.2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劳动力年均递减率高0.33个百分点。
1962—197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劳动力增长最快的时期。1975年末,全省农业劳动力达855.4万人,比1961年增加287.7万人,增长50.68%,平均每年增加20.55万人,年均增长2.97%。比同期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低0.28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劳动力年均增长率低0.22个百分点。
1976—1990年,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逐步纳入有计划控制增长的轨道,其增长速度首次高于农业人口。1990年末,全省农业劳动力为1285.5万人,比1975年增加430.1万人,增长50.28%,平均每年增加28.67万人,年均增长2.75%。年均增长率比前14年(1962—1975年)低0.22个百分点,比同期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高1.1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劳动力年均增长率低0.41个百分点。
全省农业劳动力及其占农业人口与社会劳动力比重(表2-1-2)。
3. 农业剩余劳动力增长。贵州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8%左右。新中国成立41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技术装备的不断增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与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据测算,1990年全省约有4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比1980年增加1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年均增长4.81%。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虽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但转移率较低。1987—1990年,全省农业劳动力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分别占全省农业劳动力的5.6%、6.2%、7.0%,转移增长速度缓慢。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看,流速不快,流量不大,流距不远。转移到省外的仅占转移农业劳动力的15%左右,就地消化的占转移农业劳动力的85%左右。在每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中,还约有1/3的劳动力重新返回农业。
表2-1-2 贵州省农业劳动力及其占农业人口与社会劳动力比重
年 份 | 农业劳动力 (万人) | 农业劳动力占 农业人口(%) | 农业劳动力占 社会劳动力(%) |
1949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 552.1 570.8 612.4 660.0 798.9 851.8 | 42.5 41.5 40.4 41.2 41.9 35.8 | 91.9 90.6 87.0 81.1 82.7 80.8 |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911.8 1 010.7 1 071.9 1 108.2 1 165.4 1 221.9 1 285.5 | 37.1 38.7 40.6 44.1 42.2 43.7 45.3 | 82.2 75.7 77.5 77.2 77.6 77.8 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