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农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农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

(一) 农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

农产品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各种加工品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居较重要的位置,50—70年代占90%以上,1976年自营出口业务也是从农副产品出口开始。最初3年内自营出口的商品基本上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以后逐年下降,目前仍占60%左右,但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副产品比例下降,从最初的80%下降到90年代的10%左右,农产品加工品比例基本保持在50%左右。浙江省出口农副产品门类齐全,产品丰富,主要有粮油、食品、水海产品、土产、畜产、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品主要有食品、土畜加工品、丝绸、纺织品、手工艺品等。
1.粮油食品类。粮油食品类产品是浙江省外贸出口的重要传统产品,50年代最初几年占全省外贸收购总额的6%左右,以后逐年上升,1958年后达到20%以上。1974年后,随着加工产品和工矿产品外贸收购增加,粮油食品类产品比重渐趋下降,1980年占收购总额的12%。粮油食品从一开始就是浙江省自营出口的主要商品。1980年占出口总额36%,以后逐年下降,1985年占12%,1992年占11. 1%。从粮油食品的产品结构看,50年代主要有大米、杂豆、柑桔、梓油、桐油、火腿、鲜蛋、再制蛋、水海产品、水果、干果、罐头、蔬菜等; 60年代增加了活大猪、活中猪、冻猪肉、活家禽、冻家禽等; 1980年以后又增加了水煮笋等产品。
(1) 大米。浙江省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米作为初级农产品从1957年开始供应出口,60年代大米年平均外贸收购量为5.84万吨。70年代收购量剧增,10年中外贸收购总量达87.45万吨。80年代大米出口仍调拨上海口岸出口。10年间共收购供应出口85.74万吨,年均8.07万吨,最高年份为1984年,达到18.26万吨。1990年浙江省开始自营出口大米,当年出口8 570吨,1991年出口4.9万吨,1992年达到9.1万吨,年出口额近2 0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香港及阿联酋、尼日利亚、法国、荷兰、古巴、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 水海产品。浙江省海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水海产品一直是出口的重要骨干商品,共有40多个品种,1957年开始供应出口,当年外贸收购6 179吨,60—70年代中期外贸收购量每年都在万吨以上,最高年份为1966年,达24 003吨。70年代后期数量下降,年平均只有8 000吨左右。主要有冻鱼、冻鱼片、海蜇皮 (头)、卤水鱼、海味品等。1980年浙江省自营出口后,水海产品出口发展迅速,除原有的出口品种外,还积极开发新品种出口,先后开发了成鳗、养殖对虾、冻虾仁、石斑鱼、沙蚕、活梭子蟹等。1986年出口量超过1万吨。1992年达3. 7万吨。主要出口市场有日本、美国、西欧及香港、台湾等地。
(3) 活猪 (大猪和中猪)。活大猪是浙江省供应香港的主要出口商品。1962年开始外贸收购供上海口岸出口,当年收购量为13万头,60年代保持年收购20万头以上;70年代增加到年30万头以上。主要产地在金华、绍兴、嘉兴等市、县。1976年开始对港澳自营出口,当年出口18.65万头,1979年达到38. 10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曾一度由于良种猪比例低而出口数量减少,后来通过积极发展瘦肉型猪,良种比例逐步上升,1992年出口达26. 2万头,良种比例达70.79%,年出口额超过2 500万美元。
中猪是1976年自营出口后发展起来的新品种,1976年出口3. 17万头,1980年就达到11.47万头,以后一直保持在10万头以上,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
(4) 金华火腿。金华火腿是浙江省传统名产,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地为东阳、义乌、永康、金华等地。清光绪年间,曾远销欧美及南洋各地,1915年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3年生产量曾达83. 1万只,后因各种原因产量减少,1948年仅产19万只。新中国成立后,火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产量达101.4万只。1957年开始供应出口,当年外贸收购299吨,以后一直保持在300—400吨间,1978年开始自营对港出口,出口数量逐年增加,1980年出口621吨,1988年增加到1 068吨,出口额436万美元,以后又发展切片等小包装出口,1993年出口1 034吨。主要市场为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
(5) 绍兴酒。绍兴酒又名黄酒,是浙江省传统出口商品之一。供出口的主要有“加饭”和“花雕”两个品种。由于其品质优良,曾连续在国际上获奖,如1910年南洋劝业会金牌奖,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1986年法国巴黎12届国际食品展览会金牌奖等。1957年开始外贸收购出口,数量为478吨。60年代外贸收购量保持在每年500吨左右,70年代增加到2 000吨以上。1980年浙江省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1 716吨,1985年增加到3 349吨,1993年达到8 183吨,出口额为1 064万美元。主要销往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6) 蔬菜。浙江省蔬菜品种丰富,仅出口产品就有40多类,上百个品种。从1957年开始外贸出口,主要是冬笋、笋干、咸荞头等品种,当年收购627吨。70年代年外贸收购超过1 000吨,最高一年1979年达2 674吨。1980年浙江省自营出口,当年出口3 090吨,先后发展了咸毛笋、咸蕨菜、辣椒、速冻菜、盐水蘑菇等品种。为发展蔬菜出口,各级外贸企业积极扶持各地发展生产,在萧山、海宁、龙游、安吉等地建立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并从日本引进小黄瓜种子发展腌制菜出口;用补偿贸易等形式引进设备扩大冷冻厂生产能力,发展速冻蔬菜出口; 还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毛竹资源发展水煮笋出口。产品主销日本市场,深受日本人民欢迎,出口额迅速增长。1985年蔬菜出口达到1.8万吨,1989年增加到6. 4万吨,1992年扩大到11.3万吨,出口金额8 645万美元,成为浙江省一大出口骨干商品。
(7) 水煮笋。浙江是全国毛竹主产地之一,每年出产大量食用笋。50年代以来,浙江省提供出口的主要是鲜竹笋、冬笋、笋干等品种,同时还加工少量清汁笋罐头出口,数量不大,每年几百吨左右。1980年开始罐装水煮笋对日本出口,当年出口280吨,以后逐年扩大,到1985年出口量达到4 498吨,出口额300万美元。同时外贸部门还先后在主产区安吉、临安、龙泉、龙游、长兴、德清等地支持扶持了一大批水煮笋生产厂家,大大促进了毛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出口创汇。产品主销日本市场,还少量出口香港。1992年出口量达到51 509吨,创汇4 153万美元。
(8) 罐头食品。罐头食品工业是浙江省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外贸收购出口始于1957年,当年外贸收购279吨,品种为猪肉、家禽、蔬菜罐头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外贸收购基本保持在1万吨左右,以后逐年增加。1980年外贸收购5.62万吨,直到1990年年收购量均保持在6万吨左右,收购数量最高的1987年达7. 66万吨。1980年自营出口3. 38万吨,1981年达5.39万吨,出口金额4 570万美元,至1992年出口量基本在5万吨以上,其中1987年为历史最高年份,出口量达到6. 9万吨,金额达6 383万美元,成为全国罐头出口的第二大口岸。出口品种扩大到猪肉、桔子、杨梅、黄桃、马蹄、蘑菇、蚕豆、番茄酱、芦笋罐头等40余个,出口市场扩大到香港、日本、菲律宾、科威特、阿联酋、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
2. 土产畜产类。浙江省的土产畜产类产品丰富,门类齐全,不少是传统出口名产,出口历史长,出口所占比重也比较大。50年代初,土畜产品外贸收购占全省外贸总值40%左右,60年代至80年代初一直保持在20%左右。1980年全面自营出口后,也一直是骨干出口商品,但随着机电和工矿产品出口增加,比重逐年有所下降,90年代初仍占全省出口额8%左右。50年代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茶叶、黄麻、土纸、麻袋、箬叶、香料油、木炭、榨菜、小湖羊皮、猪鬃、猪肠衣、兔毛、羽毛等; 60年代新发展了骨胶、明胶、花鸟鱼虫、咸小黄瓜、脱水蔬菜、猪革皮等;70年代又发展了烟花、蚊香、天竺筷、地毯、羽绒制品等:80年代产品结构进一步深化,开发了革皮服装等产品。
(1)茶叶。茶叶是中国著名的特产,浙江省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据文献记载,1912年中国出口绿茶1. 55万吨,其中浙江出口1. 3万吨,占总量的86.7%。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从1952年开始收购出口,当年出口数量为8 105吨。1957年增加到12 125吨。1976—1980年年均出口2. 6万吨。1980年浙江省茶叶自营出口,当年出口量10 224吨,以后出口增长较快,1986年超过3万吨,1989年超过4万吨,1993年超过5万吨,创汇9 700万美元,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省茶叶名品荟萃,品种繁多,西湖龙井、天坛牌珠茶和天坛牌眉茶等先后获国际金奖,磐安云峰、开化龙顶、金奖惠明等具地方特色的品种有近百种。浙江省出口茶叶以绿茶为主,主要市场有摩洛哥、利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巴基斯坦、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等。
(2)兔毛。浙江省是全国最早发展安哥拉兔毛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兔毛的重点产区,出口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浙江白兔毛具有纤维细软、收潮率高、保暖性强等三大特点,深受日本、欧美等国和港澳地区毛纺企业的欢迎。兔毛从1957年开始组织出口,1972年前每年外贸收购调拨出口400吨左右,以后兔毛生产发展迅速,并形成了新昌、平阳两大兔毛市场。1982年外贸收购达到1 521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80年浙江省自营出口后,当年出口31吨,1983年增加到899吨,1988年达到998吨。90年代初年出口额超过2 000万美元。
(3)小湖羊皮。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是湖羊主产区,小湖羊皮的收购量占全国80%左右。小湖羊皮出口历史悠久,深受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欢迎。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开始供上海口岸出口,1957年外贸收购51万张,以后一直保持在100万张左右。浙江自营出口后,1983年出口9. 1万张,以后基本保持在每年20万张,出口额100万美元左右。
(4)羽绒及其制品。羽绒及其制品,包括羽绒毛、羽绒被、枕以及羽绒服装等十几个品种。羽绒毛是浙江省传统出口商品,羽绒制品在70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1981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羽绒毛138吨、羽绒被1. 36万条,共创汇204万美元。1985年出口额为522万美元,以后快速增长,到90年代初出口额已突破1亿美元,成为浙江省出口一大龙头商品,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各国。
(5) 地毯。浙江省出口的地毯主要品种有高级手工羊毛地毯、平针地毯、丝织地毯、机织毯、化纤地毯、天鹅绒毯等。1972年开始供上海口岸出口,1975年出口5 000平方米,1976—1979年年均收购地毯34 973平方米,天鹅绒毯27. 6万条。1980年浙江省自营出口后,发展更快,1985年出口地毯17. 8万平方米,天鹅绒毯42. 16万条,创汇1 112.3万美元。1993年出口额增加到2 761万美元,其中羊毛毯10.98万平方米、丝毯13万平方米。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
(6) 猪鬃。猪鬃是浙江省的传统出口商品,1952年开始外贸收购出口,当年数量仅104箱,以后逐年增长。1980—1984年间年收购量超过3 000箱。1985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440箱,创汇15. 1万美元。以后发展迅速,1992年出口达35 721箱,计715万美元,成为浙江省骨干出口商品之一。产品主要市场为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意大利和英国等。
(7) 革皮。浙江省出口的革皮及其制品主要品种有猪革皮、羊革皮、革皮服装以及其它革皮制品等,其中以革皮服装出口为主。1966年开始收购猪革皮出口,当年收购61万张,1972、1973年增加到74万张,以后数量下降,最低的1979年仅6万张。1972年浙江省发展羊革皮出口,外贸收购最高年份为1978年,达94万张。70年代后期始,浙江省利用外汇贷款、外贸贷款等对制革厂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制革设备,形成了湖州南浔、海宁雪豹、桐乡越丰、杭州兽王等一大批革皮加工骨干企业,并利用以进养出方式进口国外染辅料,大大提高了制革生产技术和革皮服装质量。浙江省的制革生产能力、技术及革皮服装加工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革皮服装出口发展迅速,1985年出口2. 7万件,创汇95万美元,1990年出口30万件,创汇1 836万美元,1992年猛增到168万件,创汇7 647万美元。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3.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浙江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品种丰富,门类较全,主要有茧、丝、绸、棉布、棉纱、棉织品、棉针织品、麻袋等。1992年出口额达18.8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50. 9%。
(1)丝类和绸缎。浙江省厂丝、绸缎等产品出口历史悠久,远在2 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各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发展,外贸收购量逐年增加,品种也有所发展。丝类除厂丝外,还有绢丝、双宫丝、加工丝线、混纺绢丝等;绸缎除真丝绸外,还发展了人丝绸、交织绸、绢绵绸、合纤绸、针织绸等。1980年以前,出口以丝类、绸缎为主,占丝绸产品出口额90%以上。以后随着丝绸加工业发展,丝绸服装、真丝织品等出口迅速扩大,丝类、绸缎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3年下降到21.6%。浙江绸缎的自营出口开始于1980年,丝类始于翌年。1981年丝类出口1 718吨,绸缎出口1 997万米,1987年为历史最高年份,当年丝类出口4 116吨,绸缎5 114万米。1993年全部丝绸产品出口额达94 753万美元(其中丝类出口2 955吨,绸缎3 552万米,计20 484万美元),占全国丝绸出口总额27.2%,占浙江省出口总额21. 3%,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麻袋。浙江省生产出口的麻袋主要品种有普通麻袋、海生麻袋和手工(小车)麻袋等。从1957年开始外贸收购出口,当年收购600万条,其后暂停了10年,1968年起恢复调拨出口,但1980年前收购数量最多年份也只有几百万条。1980年一举增加到2 061万条,1981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1297万条。1982—1992年11年中,共出口23 171万条,平均每年2 100万条,其中最高年份1986年达2 945万条,1992年出口2 402万条,出口额678万美元,年出口量约占生产量25%左右。主要市场为日本、新加坡、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3)棉纱和棉布。棉纱、棉布是浙江出口超亿美元的龙头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外贸收购始于1962年,当年收购棉布1 541万米。60年代保持在每年1 500万米左右。1979年达到4 921万米。棉纱除1963年外贸收购过566件外,到1980年自营出口前没有再调拨过。1980年出口棉布3 022万米、棉纱400件,以后逐年扩大,1985年棉纱出口达到3万件、1 125万美元,棉布8 383万米、5 526万美元,1993年棉纱出口34 619件,出口额737万美元,棉布出口2.4亿米,出口额1. 75亿美元。主要市场为港澳地区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贝宁、尼日利亚、德国、意大利、英国、芬兰、美国等国家。
4. 手工艺品。浙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产品丰富多彩,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如青田石雕于1893年先后被邀请参加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会及比利时赛会,分别获得金牌奖、银牌奖、头等奖。黄杨木雕作品于1909年参加南洋劝业会获优等文凭奖,1915年参加巴拿马赛会获二等奖。其它如杭州折扇、都锦生织锦、硖石彩灯、翻簧竹刻等都先后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传统工艺美术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采取了各种发掘、恢复措施,扭转了过去一度凋萎的状况,使工艺品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进一步贯彻了内外销并举的方针,运用工贸联合的优势,重点开拓新颖、实用的工艺品,开发了24个大类、400多个新品种,其中既有因地制宜继承、发扬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又有引进、借鉴国外新技术、新设备而形成的雕塑、金属、漆器、花画、竹藤棕草、抽纱刺绣、工艺地毯、礼品玩具等。外贸收购从1957年的2 837万元发展到1993年的278 763万元,占全省外贸收购总额的12.5%,出口额从1980年的42万美元发展到1993年的3.17亿美元,其生产值和出口额均跃居全国前五位。
(1)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是浙江省著名的特色出口工艺品之一。1980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43万件,创汇27.3万美元,以后出口量基本保持在50万—100万件之间。品种有“青瓷开光”、“哥窑浮雕”、“青瓷玲珑”等500余个。主要出口市场为香港地区及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2)东阳木雕。东阳木雕构图饱满、造型完整,是一种装饰性的平面浮雕。它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和阴雕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尤以多层次的深浮雕造诣最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1957年开始外贸收购出口,当年收购12万元,以后逐年增加,1973年后超过100万元,1980年达到210万元。1982年开始自营出口,最初年出口10多万美元,以后逐年发展,1993年出口240万美元。主要市场是香港地区及日本、德国、法国等国。
(3)青田石雕。青田石雕产于浙南的青田县,已有近千年历史。青田石雕以精雕细镂而见长,特别是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用石色,表现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器皿等。作品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1957年开始外贸收购调拨出口,当年收购22万元,以后逐年增加,最高年份1979年收购188万元。1982年开始自营出口,1985年出口额31万美元,1993年达到60万美元。主要市场为香港、台湾及日本等。
(4) 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是浙江另一特色出口工艺品,因采用黄杨木为原材料而得名。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庄重。用它雕刻成的工艺品随着年代久远,木材颜色逐渐变深而给人以古朴的美感。因而特别适宜雕制案头摆设的艺术品。1957年起外贸收购出口,金额不大,至1980年20多年间最高年份57万元,最低只有4万元。1982年开始自营出口,1993年出口15万美元,主要销往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5) 龙泉宝剑。龙泉宝剑是浙江省特有的工艺品之一。龙泉宝剑坚韧、锋利,能伸能曲,刚柔并蓄,亦舞亦刺。它造型美观,佩带方便。式样有长剑、短剑、双剑、手杖等多种,其剑身剑壳的造型与图案都具有古老传统的特点。1973年开始外贸收购出口,至1980年数量不多,每年2万—3万元。1982年起自营出口。
(6) 竹编产品。浙江省竹编产品品种繁多,以嵊县竹编、东阳竹编历史最长,造诣最高。它造型优美、色泽大方、精致纤细、玲珑轻巧,深受国外客商喜爱。外贸收购出口始于1957年,当年仅9万元,以后发展迅速。1966年收购额超过100万元,1973年超过500万元,1976年超过800万元,1980年达到1 266万元。1981年起浙江自营出口,当年出口131万美元,1993年达到1 508万美元。主要销往香港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德国、美国等国。
(7) 草麻编织。浙江草麻编织用料多种多样,造型新颖别致,编织精细结实,色彩大方自然,其中金丝草帽、麻帽久负盛名,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外贸收购出口始于1957年,1980年收购值9 706万元。1980年起浙江自营出口,当年出口3万美元,以后发展很快。1985年出口额1 662万美元,1993年达5 244万美元,已成为浙江省的出口骨干商品。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和日、德、法、荷、美等国家。
(8) 抽纱。浙江抽纱主要有浙江绣衣、萧山花边、十字花、金银彩绣和瓯绣等品种。“浙江绣衣”是其中一个主要品种,分男女衬衣、睡袍、裙、衫等。“萧山花边”是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有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靠垫、茶几套、披肩、领肩和胸花等数十个品种。“十字花”产品有餐桌台布、床单、被罩、枕套、靠垫、窗帘、围裙、头巾等2 000多个花色品种,它既是一种有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欣赏品,也是一种经久耐用的日用品。“瓯绣”是中国五大名绣之一,具有针法园转灵活,虚实结构巧妙的特点。产品价格适中,畅销海外。“金银彩绣”是宁波刺绣艺人在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颖产品,花色品种繁多,大多运用在实用工艺品上,如首饰盒、手提包、绣衣、和服腰带及各种旅游纪念品。抽纱外贸收购始于1957年,当年收购751万元,到60年代年收购额在2 000万元以上,70年代以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万元的速度发展,1979年超过1亿元。1985年在调拨上海口岸出口的同时,开始自营出口,当年自营出口额63万美元,1992年达到4 407万美元。主要市场为前苏联和港澳地区。

☚ 二、农业出口贸易   (二) 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体系建设 ☛
000228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