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全省热量状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全省热量状况 (一)全省热量状况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2.0—14.3℃,济南市为全省高值区。温度分布特点是: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内陆高于沿海;平原高于山区。温度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冬半年,因纬度影响而造成的温度南北差异大于海洋影响造成的东西差异;夏半年,海洋影响造成的温度东西差异大于纬度造成的南北差异。另外,地形影响明显引起温度的垂直变化,山区平均温度低于平原地区。 表1-2-5 全省各地区年、季、月平均气温(℃)
2.最冷月及最热月温度分布。全省各地一般以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4.0—-1.0℃,等值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南北温差近3.0℃,东西温差近1.0℃,以东营最低为-3.8℃。 全省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但半岛东部沿海海洋性气候特点显著,最热月在8月份(月平均温度比7月高0.3—1.3℃)。全省平均温度由东向西增加。半岛地区平均温度低于25.0℃,东经119°以西地区高于26.0℃,济南最高达27.4℃。在此月份,内陆地区常有大于35℃的高温天气出现。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异(年较差),反映一年内温度变化幅度和区域大陆度的程度。山东省温度年较差在25.0—30.0℃之间。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半岛一带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基本与海岸线走向一致。半岛东端、鲁东南沿海较小,在26.0℃以下; 黄河以北地区较大,在30.0℃左右。 3. 极端温度。极端最高温度一般在35.0—43.0℃。基本规律是: 内陆高于沿海,平原高于山区。大于35℃的高温日数,平原地区在10天以上,半岛地区在5天以下,全省以济南最多为17天。鲁西、鲁西南以及除黄河口外的鲁北地区和胶莱平原北部、鲁中山区小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0℃以上,德州最高日达43.4℃ (1955年7月23日)。半岛以东地区为极端最高温度低值区,一般在39.0℃以下(蓬莱1967年8月出现少见的41.8℃的高温天气)。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8月。 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出现在1月中、下旬,半岛沿海小部分地区、黄河口地区在2月份,内陆少数地区出现在12月。极端最低温度的分布特征是: 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半岛沿海地区不足-15.5℃,黄河以北以及鲁西南和鲁中山区北部部分地区,极端最低温度在-27.0—-20.0℃之间。全省历年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德州为-27.0℃(1958年1月15日)。 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温度极值均出现在鲁西北地区,该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沿海各地由于在海洋的调节作用下,气温的极值变化幅度小,有着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各地1月、7月平均气温、极端温度及出现日期详见表1-2-6。 ☚ 二、热量 (二)界限温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