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在黄山市区西约30km处。海拔585m。齐云山最高峰为廊岩,自下仰视岩坡约45°倾斜。809年(唐元和四年)在山上建石门寺;1226年(宋宝庆二年)立佑圣真武祠;明嘉庆年间建宫殿,以后寺观林立,院、馆、坛、殿、阁、楼、亭达108处。盛时日游客达1万余人。齐云岩又称云岩,在山中高约1000m,周数十里,岩上有5条溪水沿壁下泻,飞落5龙泉。岩下大洼地有明嘉靖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和御制的“宫碑”。宫西有“小壶天”胜景,进壶形石内,洞高2m,长19m,宽4m。齐云岩西有一独耸岩,孤峰耸立,高约800m,周7.5km。顶有一池水清澈。玉虚宫在“紫霄崖”下,始建于1515年(明正德十年),历时11年建成。宫上有飞雨泉,下注太乙池。池上筑有钟、鼓2楼。宫、楼已早毁,高1丈的唐寅石刻尚存。石桥岩:在齐云湖畔,原称岐山,高约600m,周5.75km。齐云山有72怪崖,36奇峰,16洞穴,24涧。齐云山以俏岩、清池、流泉、飞瀑、秀峰而有名,以幽丽奇险而著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誉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山、中和山,位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距黄山市区33公里。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为横江、月华街、楼上楼、南山、云岩湖五个游览区。自然保护区范围120平方公里,以丹霞地貌的山水风光和道教胜地的文化古迹为特色。198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属黄山余脉,为砂砾沉积岩,因在中生代形成中受强烈的氧化作用,富集铁离子,岩层多成紫红色。后经造山运动影响,山体隆起并反复侵蚀崩裂,终于形成了秀峰林立、悬崖绝壁、深谷幽洞的丹霞地貌,成为齐云山自然景观的一大特征。山中有9座主要山峰,主峰高585米,其间小峰、岩洞、泉瀑难以数计,有名可指的有50峰、49岩、16洞、24泉。著名景点有最高峰廊岩,巨岩高百余米,陡峭如削,上覆下陷,呈60°倾斜,仰望高耸入云而又势若压顶,险峻雄奇,有“一石插天,与云并齐”之称,齐云山也由此得名。香炉峰,孤峰卓立,俨然天生石香炉,峰顶有石楠、红枫相间而生,幌若香烛林立;峰下谷深云涌,常在虚无缥缈间,构成“山作香炉云作烟”的特有景观,为道教胜地增添一份神奇。五老峰与三姑峰遥遥相望,“三姑绝似三株树,五老居然五朵云”,相映成趣。仙女峰宛如采药仙子,“发髻”高挽,风姿绰约,背后一巧石,恰如“药篓”负肩,石上更生小松,正是“草药”在篓,维妙维肖。黑虎岩,也称真仙洞府,危崖相连如城垣,长约150余米,崖间洞窟累累,著名的有八仙、圆通、罗汉、雨君、文昌、珠帘等,内供神像。崖顶清流飘洒而下,滴滴如珠,晴雨不歇,称珍珠帘,下有碧莲池承接,常年晶莹碧透,不涸不溢。崖壁题刻琳琅满目,文学家郁达夫游此,赞为“古物陈列所”,有“身入此间,目眩神昏”之叹。楼上楼,是由两层天然石窟构成。明代嘉靖年间,曾在此依山就势建造了一座结构巧妙的楼阁,称“楼上楼”,历经沧桑,上层建筑已毁,但石墙完好,岩壁石刻仍存,岩间清泉长流,岚烟缭绕,景色苍幽。丹霞地貌的紫红色岩层也造成不少天然巧景。仙人挂画,是在高大悬崖上自然形成的一片5米长、3米宽的石壁,由于上沿有突出的一条岩石像门楣遮阴挡雨,使这片石壁平整光洁,无水蚀,不长苔,红殷殷的石纹显出人鸟虫鱼等图案,犹如天然壁画。群仙岩,是渡仙桥对面的一片玛瑙色岩壁,风刻雨蚀,造成了一座浮雕群像,三五成群,自相组合,恰似在四处眺望,寻路过桥。齐云山还保存了一片珍贵的天然楠木林,位于月华街与虎背岩之间的谷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深处林荫蔽日,涧水潺潺,“幽谷常有烟云锁,楠树香花千万朵。”也很有观赏价值。其它如:传为方腊起义军扎寨据守的“独耸峰”,一峰雄踞,中空透顶的“通天洞”,上依悬崖、下临深渊的“思退岩”,色如碧玉、形若矫龙的“玉龙泉”,九瀑并列、直泻山底的“九龙爬壁”,以及澄清秀美的横江和云岩湖等,都各有特色。此外还有云海、佛光等天象景观。 齐云山是著名道教胜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唐代时,佛、道两教几乎同时传入。据记载,天宝年间(742—756)有僧住山中石宝禅修;乾元年间(758—760)道士龚其霞入山修真。最早的庙宇石门寺建于唐元和四年(809),道观佑圣真武祠建于南宋。至明代道教趋盛,先后建真武观、三清殿、玉虚宫,有“江南小武当”之称,主要受武当山全真道的影响。至嘉靖、万历两朝,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正一派真人张彦祖孙三代先后奉旨留驻齐云山,完善道制道观,嘉靖帝又敕建“玄天太素宫”,亲题“齐云山”匾额,逐渐形成了“香客游人日达三千”的盛况,而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雀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胜地。此后,道教正一派在齐云山立足发展,但全真派授徒传教的教规也保留了下来,齐云山并受两派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道教世系,按40字谱代代沿袭,今已传至第34代。清末后,齐云山道教逐渐衰落。原有道教建筑33处,后保存下来的只有玉虚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及道房6栋。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先后整修了玉虚宫、真仙洞府、三天门、小壶天、九里十三亭等,开辟了楼上楼、月华街、云岩湖等景区,修筑山道,新建了齐云山宾馆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第一条登山索道已开通营运。1981年成立齐云山管理处,文物古迹得到了进一步保护。1984年6月恢复了齐云山道教协会,有正常的宗教仪式活动,可供参观。 齐云山在宋明时期已成为游览胜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万历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1616、1618)两度登临,著有《游白岳日记》。清乾隆帝游江南时,赞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大量碑文石刻。现存摩崖石刻、碑铭537处,主要分布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明清时期的最多。书法流派纷呈,正、草、隶、篆俱全。紫霄崖下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为明代才子唐寅撰、戴炼书,文笔流畅,书法工整,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崖刻题字以“天开神秀”、“齐云胜景”、“亘古奇观”等最为宏伟。这批石刻已于1981年9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紧邻皖赣铁路和屯溪至景德镇公路干线,东距黄山机场33公里,交通方便。 ☚ 琅琊山 浮山 ☛ 齐云山 齐云山属诸广山。在湖南省桂东县与江西省崇义交界处。山峰高耸,常年云雾遮顶,故名。山顶昔有庙,故又名齐云仙。东北起崇义县思顺,西南至桂东县普乐。面积约40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主峰海拔2061.3米。顶部植被稀少,多松、杉。桂东县境多条公路通山麓。 ☚ 范水山 齐云仙 ☛ 000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