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气压性损伤
鼻窦气压性损伤为气压显著改变时所致的单一或多鼻窦急性或慢性炎症,又称航空性鼻窦炎、气压性鼻窦炎或鼻窦气压性障碍。
病因 本症多见于飞机高速上升或下降飞行时瞬间产生的巨大气压差所致,潜水、沉箱及密闭隧道作业,亦可发生类似损伤。在气压发生显著改变时,对头部的关闭气窦(腔)可因气压差强度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鼻窦腔大者更易受影响,细管状开口较开口大者易于发病,开口处有病变组织(如息肉、赘生物、囊肿等)或解剖异常阻塞者(如鼻甲肥大等)亦为此种病变的诱因。
正常鼻窦的开口无阻塞,当飞机上升时,外界气压降低,窦腔中空气外逸;飞机下降时气压增高,空气又进入窦腔,在气压变化时,空气如能自由出入,不致有鼻窦的病理改变。但有以下情况可发生航空性鼻窦炎。
❶非阻塞性鼻窦病变: 鼻窦开口处有脓液或粘液,飞机下降时,因从低气压进入高气压,脓液被吸入窦腔,可发生感染,这种情况较少发生。如窦腔粘膜受伤较重,自然免疫力降低,或进入窦腔细菌毒力较强,则可继发鼻窦炎。
❷阻塞性鼻窦病变: 鼻窦开口处因息肉、赘生物阻塞,气压改变可呈活瓣状,飞机上升时,窦腔内空气外流,将瓣状物冲开,窦腔内外气压相等,飞机下降时,开口处瓣状物受压,于是窦腔形成一密闭腔;继续下降时,鼻窦内外压差继续增大,窦腔内呈半真空状,粘膜充血、肿胀,粘膜下或窦腔内有积液、出血,窦腔空间缩小,待其内外气压相等后,开口处瓣状阻塞缓解,症状开始消失。
临床表现 额窦具有狭长的骨性鼻额管,又无副开口,故极易发生气压性损伤,有人将损伤分为三度。Ⅰ度:为最轻型,暂觉额窦区不适,X线片无异常,粘膜病理检查仅发现轻度水肿。Ⅱ度:额窦部疼痛,症状可持续24小时,X线片显示窦腔粘膜增厚。如钻开额窦,可见内含少量血性液体。鼻内用血管收缩剂后,病人自觉有浆液性分泌物从鼻中流出。Ⅲ度:飞机上升时无症状;下降时额窦区有剧痛,虽经治疗,疼痛仍可持续数日。较重者粘膜水肿、充血,有粘膜下出血,甚至粘膜与骨膜分离,发生粘膜下血肿。X线片见窦内有液面或息肉样阴影。额窦钻孔后,见有少量浆液血性分泌物流出。水肿粘膜处有血肿突起,切开后即有陈血或血块排出。轻症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恢复;较重者则需数日至数周复原;如已形成粘膜下血肿,又无特殊治疗,常需6~8周方可消退。
治疗 在减压舱内使患者回到发生阻塞的模拟高度,用药液收缩鼻甲血管,清除鼻内分泌物,然后再升至正常气压,服止痛剂和抗生素,鼻内滴用1%麻黄素,但不宜探查鼻额管;如额窦区持续疼痛,或经一般治疗无效,X线片显示窦腔血肿不消退,可考虑行额窦血肿清除术。在局部麻醉下于眼眶内上部作皮肤切口,暴露额窦底部,用圆凿或环钻凿开额窦,切开血肿处粘膜,清除血块,插入两根橡胶管(8~10F),疏松缝合皮肤切口。术后每日从插管内注入少量等渗盐水、1%麻黄素或0.25%新福林液,直至鼻额管通畅时拔管。术后5~7周行减压舱预测后才能恢复飞行。
患上呼吸道感染、鼻道解剖阻塞、鼻变态反应或鼻息肉者,不应进行高空飞行或在气压骤变环境下操作。有鼻内疾患者,飞行前应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