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系一术野狭小、暴露困难、失血多而迅猛的手术,故应注意。 凿除上颌窦的内壁暴露鼻咽纤维瘤
(1)经鼻腔、鼻窦: 包括 ❶不作切口直接经前鼻孔。 ❷鼻正中或鼻侧切开。 ❸鼻外额筛窦手术切口加鼻侧切开。 ❹鼻侧、上唇正中及唇龈沟切口(Weber-Fergusson切口)。 (2) 经腭: 包括 ❶硬腭U形切口(Wilson切口)及其变式,为了扩大术野,可将一侧腭大动脉结扎,将切口后延1~2cm,并凿去翼钩。 ❷软硬腭联合切口或“秤钩形”切口,从距悬雍垂根部约1cm处正中切开至硬腭缘,然后转向非手术侧第2磨牙,再沿牙弓作弧形切口(距牙龈缘0.6~0.8cm),直至手术侧第2磨牙,如仍暴露不佳,则上述软腭部分的切口可改由悬雍垂根部任一侧开始,将整个软腭切开。 经腭部途径手术之一 经腭部途径手术之二 (3) 联合径路: 即同时经鼻腔、鼻窦和经腭部的径路。 (4) 其他径路: 如颈侧径路和舌骨上径路,因多系避近就远,不切合实用。 究应选择何种途径,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以有利于彻底切除肿块,减少失血,损伤组织少及保持面容为原则。扩展广泛的肿瘤,常需用联合径路; 对于延伸至翼颌窝、颊部和颞下窝的肿瘤,可沿牙龈沟粘膜绕至上颌结节后方,加作唇下切口,便于在同一体位从腭和从颊侧两个方向剥离和切除肿瘤。颞下窝肿块有时还需作颧部皮肤补充切口,并切断颧弓以摘除肿块; 有颅内延伸者,可与神经外科协作,采取颅内和颅外的联合径路(Krekorian等,1977),即先开颅,暴露中颅窝,从瘤体远端游离至伸入颅内的骨性缺损处,视情况立即切除或留待下一步颅外手术时一并切除; 如发现肿块无法切除,则应终止手术; 瘤体如有大量颅内血管供应,即使未向颅内侵犯,也应考虑结扎颈内动脉,然后进行颅外手术。 切除肿瘤的基本原则是快速准确、干净利落。带蒂的小肿瘤可经前鼻孔用圈套法切除。基底略宽的稍大肿瘤,可用左手食指经口伸入鼻咽,托住瘤体,右手持适当的剥离器经前鼻孔插入鼻咽基底部进行骨膜下剥离。以上二法均应准备鼻咽部填塞止血纱球。大肿瘤须经腭或经鼻等单一或联合径路切除者,先用手指摸清肿瘤的基底和范围,继用坚固的锐利剥离器或特制弯铲子从基底周边约0.5cm处的骨膜下迅速进行剥离,如出血凶猛,可在已部分剥离的瘤体与创面间填压长纱条,或直接将瘤体紧压创面。如瘤体过大,难于一次取出,可先切除位于鼻咽腔的大部分瘤体,伸入鼻腔、鼻窦的部分,可用大直角钳夹持其后上基底向后拉,同时用另一钳通过前鼻孔夹持肿块向后推。对伸入蝶腭孔不远的肿块,可一面持钳牵引,一面用直角剥离器沿被膜剥离。切忌盲目剪除,因可遗留残体,将增加出血。全部切除肿瘤后,出血即可明显减少,此时可用温热盐水纱布暂时填压,然后仔细检查术腔各处,清除残体,剪齐剥离过程中所撕裂的粘膜,作稳妥的前后鼻孔填塞,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供应足够的营养;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并及时拔除气管套管; 保持口腔卫生;48~72小时后开始逐渐抽取前后鼻孔的填塞物,切勿一次全部抽取,以防大出血。 ☚ 扁桃体切除术 咽切开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