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与脏腑的关系
鼻在生理和病理上,与肺、脾、胆、肾等脏腑的关系比较密切。现分述如下:
肺 鼻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鼻为肺所主,又为肺之窍、肺之官、肺之外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鼻位于头面正中,前孔通于外界,后孔下连喉部,接气道而通于肺脏。鼻、喉、气道、肺统称为“肺系”,鼻是肺系之外窍,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肺开窍于鼻。”所谓肺主气而司呼吸,实际是肺系的共同作用。鼻位于肺系最前端,为呼吸气体出入之门户,吸则外界清新之气由鼻入肺,呼则体内污废之气由肺而出鼻,鼻窍的通塞影响着气体的出入,且鼻内有津液,能够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使之适应肺系需要。鼻有协作肺主气司呼吸的作用,故《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在肺气的作用下,鼻能司理嗅觉,故《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臭香矣。”
在病理上,邪气可由鼻吸入而内传于肺,肺的功能障碍,肺气调节失常,又可影响及鼻,引致鼻部发生病症。如《素问·五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灵枢·本神篇》说:“肺气虚而鼻塞不利。”鼻的许多病证,都与肺有关,而肺部有病,往往可以引起鼻部气、色、形态的改变,故诊察鼻的气、色、形态改变,又可协助诊断肺的病变,如见鼻翼扇动,为肺热喘促,鼻头苍白为肺气虚寒,故称鼻为肺之外候。
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气血而奉养周身,鼻也赖其气血的濡养,才能保持健旺的功能。且脾有升清降浊之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就是由于脾的升发作用,使清气上达于鼻窍,鼻窍得以通利。另从五行关系来说,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母,《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因为肺气得到脾气的不断补充,肺气才能充盈,肺主气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故鼻虽为肺窍,但有赖于脾气的濡养,若脾气不足,鼻窍得不到濡养,则能为病,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脾为统血之脏,鼻为血脉多聚之处,脾有病常影响于鼻,如血脉壅滞,则鼻头红赤,或鼻甲肿胀,呼吸不畅。若脾胃积热、脾经湿热等,也均可引致鼻病。临证上,可通过观察鼻部的变化以测候脾胃的病变,如《素问·刺热论》说:“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如久病之人,鼻头转见淡黄,可知其脾胃之气渐复,病情转轻,有康复的希望,正所谓“有脾胃之气则生”,可见,鼻与脾胃的关系也甚为重要。
胆 胆为“中精之府”(或称“中清之府”),胆之经脉布于脑后,胆之精气与脑相通,两者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脑为精髓之海,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胆经有热,上移于脑而下渗于頞及鼻,引起鼻流浊涕不止。故《素问·气厥论》有“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临床上,不少鼻病都与胆热有关,用清胆热之治法因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肾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正常情况下,肺肾协作,共同调节呼吸气体之出入、升降,故有说:“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源”,鼻气的通畅与否,与肾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五行之中,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反之,子虚必夺母气,以致肺金也虚,出现鼻窍疾病,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肾为欠,为嚏。”临床上可见因肾脏亏损而致鼽嚏等症者,也说明了鼻与肾的关系。
此外,心与肾亦有一定关系。《难经·四十难》说:“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素问·五脏别论》说:“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可见心与鼻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