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关节炎
鼠咬热关节炎是鼠咬热链杆菌或鼠咬热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关节炎症。传播方式是通过鼠或其它啮齿类动物,偶或是猫、狗咬伤而致病。我国较少见。
链杆菌鼠咬热主要流行在美洲。多为生物学工作者实验室感染。患者被咬伤后1~22天突然发生发热寒战、头痛、呕吐,常伴有关节痛,90%病例出现移行性、出血性皮疹。2~5天后症状缓解,但多数患者再度发热,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常累及多关节,特别是腕和肘,出现红、肿、痛及运动障碍。关节症状持续数日至数月,一般可完全恢复不留畸形。根据鼠咬史,间歇发热、移行性皮疹、非游走性关节炎,在流行区诊断本病一般不困难。而鼠咬热螺旋体引起的鼠咬热,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肌痛、呕吐和谵妄等多在咬伤后4~28天。原已愈合的咬伤重又红肿,并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关节疼痛,少有关节炎表现。上述症状持续4~5天多可缓解,但常在数日后复发。主要依据感染部位或淋巴结渗出物镜检找到鼠咬热螺旋体。或通过接种实验动物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治疗: 青霉素或链霉素对上述两种病原体所致的鼠咬热均有较好疗效。预后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