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鼓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鼓胀6410肝癌腹水肿。闽语。福建福清〖 〗。得了鼓胀短命而死的人(骂人的话)。闽语。福建厦门〖〗。老~(骂男的老人)。台湾。虚谷《无处伸冤》:「无良心,短命…~呀。」
胀大

胀大

膨(膨大;膨亨;膨脝) 发(~面;~涨) 臌
涨大:
鼓起涨大:鼓胀 鼓涨 胀起 臌胀
体积变大:
物体的体积增大:涨 肿大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郁血、充血而体积增大:肿胀
鼓胀的样子:鼓绷绷 鼓胀胀 鼓蓬蓬

☚ 大小   高大 ☛

鼓胀

病证名。
❶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灵枢·水胀》: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 “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后世文献,鼓、臌相通,鼓胀亦作臌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鼓胀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病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亦有由癥瘕、积块发展而成。因病因及证候不同,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食鼓等区分。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详各条。
❷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详气胀条。
❸指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详单腹胀条。

鼓胀

❶病名。一作臌胀。多为肝硬化腹水。
❷指腹部胀气。
❸泛指以腹部膨大为明显症状的各种疾病。

鼓胀

病症名。一作“臌胀”。以腹部膨胀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为特征。多因酒食情志所伤,或血吸虫感染,或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而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壅结腹中所致。前人据病因病机分类,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之分。病性属本虚而标实,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湿阻,应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或暂用峻剂逐水。病久则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温阳利水或滋阴活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精神和生活上的调摄。

鼓胀gǔ zhàng

《本草纲目》主治第3 卷牛溺(7)。病证名。出《内经》水胀等篇。
❶一作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又名单鼓、蜘蛛鼓、胀。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淤滞,水湿不运所致。常由癥瘕积块发展而来。治宜健运脾胃,行气活血,利湿杀虫为主。病延日久者,伤阳耗阴,则又当温脾肾之阳,或补肝肾之阴。根据邪正盛衰、病邪性质、病态特点的不同,有虚胀、实胀、寒胀、热胀、食胀、虫鼓、血鼓、气鼓、水鼓、蛊胀、单腹胀等名称。古代又根据出现的不同脏腑的证候,有肝胀、心胀、脾胀、肺胀、肾胀、胆胀、小肠胀、胃胀、大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等名称。
❷指气胀。腹胀坚满,中空无物,指气作胀,称为鼓胀,又称气胀(《医碥》)。
❸泛指以腹部膨大胀满为主症的病症,包括单腹胀及先头面四肢水肿而后腹部胀大者(《石室秘录·内伤门》)。《证治要诀》:“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毒也”。蛊胀即鼓胀。

鼓胀鼓脹gǔ zhàng

❶病名。症见腹部胀滞如鼓,青筋暴露。《灵枢·水胀》:“鼓胀何如? 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❷指腹部胀气。《灵枢·经脉》:“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鼓胀ɡǔzhànɡ

❶出《灵枢·水胀》等篇。病名。一作臌胀。指腹部胀大, 腹皮青筋显露, 四肢不肿(或微肿) 的病症。《灵枢·水胀》: “腹胀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 腹筋起, 此其候也。” 又名单鼓、蜘蛛鼓、胀。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 肝脾损伤, 气血瘀滞, 水湿不运所致。常由癥瘕积块发展而来。治宜健运脾胃, 行气活血, 利湿杀虫为主。病延日久者, 伤阳耗阴, 则又当温脾肾之阳, 或补肝肾之阴。根据邪正盛衰、病邪性质、病态特点的不同, 有虚胀、实胀、寒胀、热胀、食胀、虫鼓、血鼓、气鼓、气胀、水鼓、蛊胀、单腹胀等名称。古代又根据出现的不同脏腑的证候, 有肝胀、心胀、脾胀、肺胀、肾胀、胆胀、小肠胀、胃胀、大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等名称。详各条。
❷指气胀。腹胀坚满, 中空无物, 因气作胀, 称为鼓胀, 又称气胀( 《医碥》)。
❸泛指以腹部膨大胀满为主证的病症, 包括单腹胀及先头面四肢水肿而后腹部胀大者( 《石室秘录·内伤门》)。
❹ 《证治要诀》: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 非蛊毒之毒也。” 蛊胀即鼓胀。

鼓胀

鼓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腹皮青筋显露,皮色苍黄,四肢不肿(或微肿)的证候。《灵枢·水胀》:“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的另一含义仅指气胀而言,《医宗必读·水肿胀满》:“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目前所称鼓胀,皆指前者,而气胀则属鼓胀之一种。
病名考证
鼓胀名称出《内经》,又称为“胀”。《诸病源候论》有“水蛊”的记载,其证候与水鼓类同。《千金方》称鼓胀为“蛊胀”。《丹溪心法》又称“臌胀”或“单鼓”。《证治要诀·蛊胀证治》认为:“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称之膨脝,又谓之蜘蛛病。”《医学入门》将单腹肿大而四肢瘦削的鼓胀,称为蜘蛛蛊。《景岳全书·杂证谟》也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伤寒杂症保命歌括》称“胀病”。《时方妙用》又称“臌症”。
病因病机
《素问·腹中论》认为:“此饮食不节,……气聚于腹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认为:“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丹溪心法》分析本证的病因由六淫外侵,劳倦内伤,使脾土先伤,湿热留滞,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遂成鼓胀。《伤寒杂症保命歌括》认为: “胀之病……未有不生于气血水谷者也。”并提出积聚癥块,久可发展成胀病。《医林绳墨》则指出本证“皆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杂病源流犀烛》还提出了“其或因跌仆闪挫,负重努力,致血瘀于内而成胀痛”的说法。综之,归纳如下:
情志郁结:七情过极,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脉络瘀阻;或肝气横逆乘脾,脾气受克,运化失健,水湿停留,水湿与停瘀互结,郁积日久,遂成鼓胀。
饮食失节: 过食厚味,嗜酒无度,损伤脾胃,滋生湿热,酒湿浊气蕴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壅塞隧道,发为鼓胀。
感受蛊毒: 水中作业,感受蛊毒之气,水毒结聚于内,伤及肝脾,脉络瘀塞,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发展成鼓胀。
癥瘕日久: 积聚癥瘕、黄疸等病,日久不愈,气血凝聚,水气不行,渐致本证。《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
总之,本病病机着重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等郁结于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成为鼓胀,喻嘉言说:“胀病不外水裹、气结、血瘀。”但气血水三者常互为因果,致人于患。如《医碥·肿胀》说:“气胀,又名鼓胀……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同。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
分类
历代颇不统一。大凡从病因来分,《直指方》以胀立论,分为谷胀、水胀、气胀、血胀;《石室秘录》从鼓着眼,分为水鼓、气鼓、血鼓、食鼓、虫鼓。从病变的性质分,有《兰室秘藏》的寒胀与热胀;《医宗必读》的虚胀和实胀。
辨证要点
首先需分清寒热、虚实。实胀见腹大坚满。胁腹胀痛不舒,舌苔腻,脉实有力;虚胀见腹大,但胀满不甚, 早宽暮紧, 面色㿠白或苍白, 舌质淡, 脉细;热胀腹胀满撑急,烦热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寒胀腹大胀满,得热稍舒,畏寒倦怠,苔白脉迟。《医宗必读·水肿胀满》:“阴阳虚实,不可不辨。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证多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悴声短为虚。”其次宜辨明属何邪为患,《杂病源流犀浊·肿胀源流》:“曷言乎辨其所固也。盖同属鼓胀,有因六气而成者,有因七情而成者,有因饮食伤而成者,必呕吐嗳嘻而胀,有因蓄血而成者,必青紫筋见,小便仍利;有因忧思太过而成者,必二便不利,脉虚涩,肠鸣而胀;有因血热而胀者,必喘躁、虚汗、肢厥、溲赤屎黑而胀; 有因气为痰所隔而成者,必心下坚满而胀;有因积聚痞塞而成者,必膈满呕吐,口苦吞酸而胀;有因泻久而成者,必多虚羸状而胀;有因老人虚寒而成者,必气弱、恶寒、不善食而胀。”一般水鼓按之如寒水之状,伴下肢浮肿,尿少,气鼓按之应手而起,胀满较急,攻窜不舒;虫鼓多腹露青筋红丝,或时有腹痛,且有腹泻便血赤白现象;血鼓见腹大筋脉怒张,面色黧黯,舌有瘀点;食鼓见脘腹痞闷,嗳气吞酸,腹胀早轻暮重,食则胀甚。
病证鉴别
鼓胀应与水肿相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青筋暴露,或兼下肢浮肿; 而水肿则头面四肢先肿,继及全身,或伴有腹胀,无青筋暴露。此外,鼓胀应与腹胀区别。一般所称之腹胀,仅是自觉腹部胀感或痞满不舒,而外无胀大如鼓之形;鼓胀则有腹部膨大,胀急之形症。前者病程短,易治;后者病程长,属顽难痼疾。
治疗原则
《内经》有“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之说,都是指实证而言。但必须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朱丹溪认为不可陡持攻下法急于求成,需根据虚实论治。如《丹溪心法·臌胀》指出:“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对虚证鼓胀补中行气之法,以促自然健运,则邪无所留而胀消。《景岳全书·肿胀》对实证鼓胀的治疗主张:“若察其果由饮食所停者,当专去食积;因气而致者,当专理其气;因血逆不通而致者,当专清其血;其于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利之; 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是皆治实之法也。”喻嘉言认为“若只单单腹胀,则难治。单单腹胀久窒,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胃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安敢漫用乎?……明乎此,则有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有招纳一法,宣布五阳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法是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医宗必读》对虚证、实证、虚中夹实证的治疗原则,提出:“察其实者,直清阳明,反掌收功;苟涉虚者,温补脾肾,渐次康复;其有不大实亦不大虚者,先以清利见功,继以补中调摄;又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不功,极为危险。”
此外,治水鼓宜逐水;血鼓宜活血行气; 气鼓宜健脾理气;虫鼓宜杀虫消积;食鼓宜温中消导,待邪去则以扶正为治。鼓胀后期病势突变,骤然吐血、下血或神识昏迷者,可用凉营止血或清热开窍等法。
预防及护理
鼓胀是一个较为顽固的病证,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尚需注意调摄,沈金鳌说:“先令却盐味,厚衣衾,断妄想,禁愤怒。”如鼓胀不甚剧可采用低盐饮食,及至尿量特别减少时,给予无盐饮食。待腹胀消除后,可酌情逐步递增。同时宜戒恚怒,适寒温,静心调养。
现代医学中的晚期血吸虫病,各种原因的肝硬化腹水,腹腔内肿瘤所引起的腹水等均属鼓胀范畴。

☚ 实肿   气鼓 ☛
鼓胀

鼓胀meteorism

又称“鼓肠"。是胃及(或)肠内有大 量积气引起的腹部膨胀现象。主要是由于咽入大量空气,肠内产生的气体增多,肠蠕动障碍致大量气体积于肠段内,肠对气体的吸收减少,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引起。吸入大量气体见于吞气症;肠内产气异常增多见于肠菌群失调症;肠蠕动障碍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麻痹、巨结肠等;吸收障碍见于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引起门静脉系统瘀血。癔病性肠胀气属非器质性病变范畴。

☚ 进展期胃癌的分型   便血 ☛

鼓胀gǔ zhàng

tympanites; tympanism; tympan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