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过度充气叫鼓肠。常表示肠运动机能减弱或肠壁紧张度减弱。引起的原因有:消化不良、食物在肠道内腐败发酵致肠内充气过多、肠梗阻、急性腹膜炎、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吞气症等。由于鼓肠,病人腹部膨隆、呼吸困难。
鼓肠
鼓肠是胃及(或)肠内有大量积气引起的腹部膨胀,患者有腹胀感。正常人在仰卧位时,腹壁稍低于前胸壁。鼓肠时腹部胀满与前胸壁齐平,或高于前胸壁。腹壁松弛和脂肪层厚者,虽肠积气不多亦显得腹部膨隆。鼓肠明显时患者感腹胀难忍,望诊见腹部膨胀,叩诊呈鼓音,肝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
正常人在空腹时,胃肠内有小量(有报告约为150ml)积气,主要积存于胃底部与结肠,仅小部分积存于小肠内。约70%的气体从口咽入,常人每日可咽入空气500~1,000ml。咽入的空气有的被嗳出,但其中大部分的氧被肠粘膜所吸收,或被结肠中细菌所消耗。此外,肠内容物受细菌的分解作用,也产生一定的气体,又胃酸在肠内与胰液相作用时,也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肠中,气体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弥散入血液中,因而不致引起异常的肠积气。
结肠内的五种主要气体分别为氮(11~92%)、二氧化碳(3~54%)、氢(0~69%)、甲烷(0~56%)与氧 (0~11%)。常人每日从肛门排出气体约200~2,000ml(平均约600ml),主要为无臭的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氢与甲烷,还有小量恶臭的气体如硫化氢、氨、靛基质、粪臭质、挥发性胺等。
鼓肠的发病原理: 咽入大量空气;肠内产气增多;肠蠕动障碍致大量气体积存于肠段内;肠对气体的吸收减少;胃肠神经官能症。在同一鼓肠患者中,可能不止有一种原理存在。
咽入大量空气可见于吞气症,患者有嗳气、上腹部饱胀感与腹胀等症状。
肠内产气异常增多所致的鼓肠,较常见于重度发酵性消化不良,属肠菌群失调范畴。肠侧侧吻合术后引起的盲襻综合征,也常有发酵性消化不良的表现。发酵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肠胀气与大量肛门排气; 排便次数增加,粪便量多,带有泡沫,有酸臭气,粪色较浅;粪便呈酸性反应,有机酸含量增多,镜检可见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与嗜酸性细菌;摄入过多的面包、啤酒、某些植物性食物(豆类、花椰菜、洋葱、包心菜、黄瓜、萝卜、红薯等)可助长肠内积气的形成。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致肠内食物消化障碍,可产气增多而引起鼓肠。
肠蠕动障碍所致的肠积气可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麻痹、巨结肠等。机械性肠梗阻时,在阻塞部位的近端肠段积气增多而致局限性肠胀气。肠气囊肿症也可致肠胀气,有人认为与肠道梗阻有关,还可引起气腹。毒血症性肠麻痹常被认为是病情严重的指征,可见于败血症、伤寒、恙虫病、大叶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腹膜炎等。腹部大手术后、脊髓损伤、横贯性脊髓炎等也常为肠麻痹的原因。伤寒所致的顽固性鼓肠,又成为肠出血与肠穿孔的促发因素。各种原因的低钾血症,可致肠平滑肌功能不良,甚至引起鼓肠。大量呕吐与腹泻、摄入含钾食物过少、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噻嗪类利尿药、大量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过度利尿等情况下出现鼓肠,应考虑低钾血症。
肝硬变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门脉高压症、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均可引起门静脉系统淤血,而致肠内气体吸收障碍,出现顽固性肠胀气。顽固性肠胀气又常为失代偿期肝硬变的早期症状,饱食后尤为明显。
结肠(肝)脾曲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右)左上腹胀痛感与压迫感,并向(右)左胸部放射,或伴上腹部膨隆,X线腹部检查可见结肠(肝)脾曲大量积气,症状须在排便后或清洁灌肠后缓解。空肠综合征患者女性较多于男性,病情进行徐缓,常以年计,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鼓肠、消化功能紊乱症状,X线检查可见空肠积气扩张。癔病性肠胀气患者通常为年轻女性,腹胀的进展常迅速,偶尔甚至达到晚期妊娠的程度,各项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精神因素常为激发的原因。
鼓肠的原因在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后,一般可以确定。疑为肠神经官能症引起者,必须排除器质性疾患后方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