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架部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唐代乐舞戏剧演出的分部之一。“代面”、“钵头”、“苏中郎”、“踏摇娘”、“羊头浑脱”、“九头狮子”、“弄白马”、“益钱”以至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斗,“悉属此部”。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即腰鼓、两杖鼓。宋陈旸《乐书》卷一八二《鼓舞》条:“然近代好‘落花’及‘舞鼓’,以此鼓变轻小,取其便易,而调高声尖也。……李阿八善‘鼓架’,凡棚车上打鼓,非‘火袄’即‘阿辽破’也。”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六《舞曲歌辞·柘杖词》“解题”引唐崔令钦《教坊记》佚文:“凡棚车上击鼓。非‘柘杖’则‘阿辽破’也。”故或以为“鼓架部”之得名在于其所用之鼓大而必设架,甚或需设于棚车上,发音渊宏,面阔音全,音响幅度可有较大变化,而不同于“舞鼓”之“调高声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