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鼓子秧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鼓子秧歌 149 鼓子秧歌山东大型广场民向舞蹈。流传于鲁北地区的商河、临邑、惠民一带。鼓子秧歌也称“跑十五”。鲁北地区每逢春节,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人数少则60人,多可达几百人参加。角色分内、外角: 内角有伞、鼓、棒、花,伞为指挥者。外角有丑婆、脏官、公子。憨妮、渔夫、和尚等。表演程序为:“进村”、“街筒子”、“跑场子”、“出村”。其中“街筒子”和“跑场子”是主要的部分。“街筒子”属街头游行表演,讲究平衡和流动对称。“跑场子”是广场表演,讲究在流动中显示各种图形画面并造成一种美的意境。 ☚ 下装 跑十五 ☛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早期称为“打鼓子”、“大鼓子秧歌”、“跑秧歌”、“跑十五”等,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为“鼓子秧歌”。它流传在山东省北部的商河、惠民、乐陵、陵县、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尤其在商河县流传广泛,一到春节,到处可听见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看到追随围观秧歌的欢快人群。秧歌场上,祖孙三代同场共舞屡见不鲜。
“跑场子”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体部分。表演又分为“文场”、“武场”和“文武场”。文场看“跑”,指频繁地变换各种队形图案;武场看“打”,指演员们展示舞蹈动作和对打配合;“文武场”看气氛。 鼓子秧歌的场图(队形图案)极为丰富,其形态来自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战争阵式等。取材广泛,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和秧歌艺人们智慧的结晶。 鼓子秧歌角色由于年龄、性别和所持道具不同,从而在动作上形成了多种风格特色。如“丑伞”的动作有“韧劲”,给人以舒展圆润之美感;“花伞”动作挺拔,充满阳刚之气。“鼓”的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棒”身体挺立,动作干净利落,表现出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花”左手执两根长彩绸,右手持扇(或花枝),两臂展开,以抡带跑,抡时风火有力,跑起来轻盈飘逸。 鼓子秧歌用打击乐伴奏,表演中,场上锣鼓声铿锵有力,加上演员们舞动时发出阵阵的击鼓敲棒声,形成一股壮阔的气势,动人心魄,给人以力量和激情。 ☚ 踢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 ☛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大型广场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在德州、惠民等19余县内。几大秧歌之一。以粗犷、剽悍、豪放而闻名。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动作刚劲有力,表演形式丰富多变,场面构图生动形象。表演分进街、跑场、场子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有几百种之多。大型打击乐伴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山东人民忠厚质朴,尚武好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其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广大专业舞蹈工作者所喜爱、利用,发展创作出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 ☚ 鹊华秋色图 蓝关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