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黔之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黔之驴 黔之驴唐代寓言。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何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 鹦鹉灭火 黔中好贿 ☛ 《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②船载以入③。至则④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⑤大物也,以为神⑥,蔽⑦林间窥⑧之。稍⑨出近之,慭慭然⑩,莫相知(11)。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12);以为且噬己(13)也,甚恐。然(14)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益狎(18),荡倚冲冒(19)。驴不胜怒(20),蹄(21)之。虎因喜,计之(22)曰:“技止此耳(23)!”因跳踉(24)大㘎(25),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6)。 【注释】①节选自《柳宗元集》。黔(qián),地名,今贵州、四川一带。 ②〔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③〔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用船。以,这里相当于“而”,连接“船载”和“入”。 ④〔则〕却。 ⑤〔庞(páng)然〕巨大的样子。 ⑥〔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⑦〔蔽〕隐藏。 ⑧〔窥(kuī)〕偷看。 ⑨〔稍〕渐渐。 ⑩〔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1)〔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这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不是互相的关系。 (12)〔遁(dùn)〕逃走。 (13)〔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 (14)〔然〕然而,但是。 (15)〔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者,这里相当于“……似的”。 (16)〔习〕熟悉,习惯。 (17)〔搏(bó)〕扑,击。 (18)〔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9)〔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闯。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20)〔不胜怒〕忍不住怒气。胜,禁得住。 (21)〔蹄〕作动词用,踢。 (22)〔计之〕盘算这件事。 (23)〔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止,只,不过。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4)〔跳踉(liáng)〕跳跃。 (25)〔㘎(hǎn)〕虎怒吼。 (26)〔去〕离开。 【译文】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一头驴运到贵州。运到那里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见这头驴,是个庞然大物,便以为是神奇的东西,就隐蔽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一会,老虎走出来,离驴渐渐近了一些,但仍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艺。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吓了一大跳,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吃掉自己,非常害怕。可是,老虎走过来走过去地仔细观察,觉得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后来,老虎渐渐听惯了驴的叫声,并在它周围走动,但仍然不敢向驴进攻。它更加靠近驴了,进一步戏弄驴,碰闯、倚靠、冲撞、冒犯驴。驴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高兴起来,心想:“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便扑上去,怒吼着,咬断驴的喉咙,把它的肉吃光,才离开。 字数:1222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8-349页. 黔之驴(《柳河东集》) 《黔之驴》,这是一篇广为后人所称道的小品杰作。 与中国古代的许多寓言相比,《黔之驴》显得洒脱清新,逼真传神,有如一篇饶有情趣的童话。这也是柳宗元笔下不少寓言都具有的一种特质。 《黔之驴》是以两种颇具特征的动物作为主角的,这也有异于中国古代寓言以人物作为主角的惯例。在其写作上,注重详略得体,突出重心。比如提起黔之驴的来历,仅用“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而一笔带过。与此相反,在对虎驴二者的相互遭遇与冲突方面,却是不惜笔墨,极尽其细微之妙。尤其是那头颇具心计的虎,更是勾勒得生动传神。如“蔽林间窥之”,慭慭然莫相知”,“荡倚冲冒”, “跳踉大㘎”等等文字, 都使读者产生亲眼目睹般的感觉。 与整个寓言的风格一脉相承,其结尾处的议论也是干脆利落,洒脱不羁。起先,象是为此故事本身而感叹,陡然笔锋一转: “今若是焉,悲夫! ”仅此一句,便余味无穷。 黔之驴【题 解】 此文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旨在讽刺那些本无才能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显贵。“黔驴技穷”(或称“黔驴之技”)和“庞然大物”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则篇幅短小的寓言中演化出来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黔之驴》是柳宗元遭贬后的作品。文章借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外强中干、缺乏实际本领的人,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 本文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中的心理、动作写得细致逼真,层次清楚。故事情节随着虎对驴的认识而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真切生动。作者将虎和驴人格化,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文章着力对虎进行刻画,使一只生性大胆而颇有心计的虎的形象跃然纸上,又恰当表现了庞然大物而外强中干的驴的形象。 本文用词形象、生动。如“蔽林间窥之”的“窥”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为形象和准确,既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又如“慭慭然”,“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等等。全文好词、好句、好描写比比皆是。 黔之驴 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 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 计之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柳河东集·三戒》 【注释】 ①黔(qian):唐代的黔中道,包括现在的贵州和四川、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治所在黔州 (今四川彭水), 后世以黔为贵州的别称。②慭慭(yin) 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 不知道 (它是什么东西)。 【意译】 贵州一带本没有驴子,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装了一头驴子到那儿。运来后感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丢在了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了这么一个巨大的东西,以为是神灵下世了,它就躲在树林中偷偷地观察驴子。渐渐地,老虎走出林子接近驴子,但还是小心谨慎地,因为不清楚眼前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货色。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要吃自己了,非常怕。然而老虎又来来往往观察驴子,觉得驴子没什么特殊本领。渐渐地,老虎听惯了驴叫声,又接近驴,在它跟前走来走去,但还始终不敢扑上去。再后来,老虎就愈加接近驴子,戏弄它,冲撞它,冒犯它,驴子忍不住火了,用蹄子踢了一下老虎。这下老虎高兴了,心里说:“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三声,一口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然后走了。 【解说】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黔之驴》中的那只老虎对于自己捕食猎物的跳纵咬噬的能力,是颇具信心的,可谓“知己”,因而在未来的搏击中,它至少有一半胜券。而当那个庞然大物来到它面前时,因为对“彼”尚无所知,于是它就“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作起了细致的侦察工作。起初驴一叫它就逃,这是避免盲目的冒险,然而它毕竟是个智者,它还要继续观察,逐步接近那个庞然大物。最后,当它了解驴子的技能只不过是一鸣一蹄时,已胜券稳操了,于是“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好一个漂亮的歼灭战!那只驴子,既对老虎一无所知,又对自己的雕虫小技期望过高,懵懵懂懂为老虎果腹,也就理所当然。人世间的争夺,与动物中的强食,又何其相似!刘裕当年,知彼知己,气吞万里如虎。经过无数次的疆场争夺,终于建立了刘宋王朝。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对自己的实力毫无把握,对敌人又毫不了解,却急于建立不朽的功业。草草北伐,反“赢得仓皇北顾”,国力大衰,岂不哀哉! 【相关名言】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毛泽东 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 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 ——英国·培根 黔之驴他日, 驴一鸣,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 益狎, 荡、倚、冲、 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 悲夫!
贵州的老虎没有见过驴,开始被它的庞大形体所吓倒,然而, 当驴子只会用蹄子对付老虎的挑衅时,老虎终于看清了驴的无能,一口吃掉了它。黔驴的悲剧启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谨慎地对付环境,不要“出技以怒强”(显示自己有限的本领去激怒强者)。从这一方面看,故事的寓意既包含积极的因素,也包含消极的因素。对缺乏自知之明的讽刺,这是积极的;片面宣传弱者在强者面前的自我收敛和保护,却是消极的。这也许是作者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消极总结。 然而,从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去看,强和弱的关系便不那么单纯了。从形体比,“庞然大物”的驴是强者,而躯体较矮小的虎则是弱者。这正是虎初见大骇,“以为神”的原因。但以实际本领比,则显然是驴弱虎强,这正是虎后来充满信心地向驴进攻并吃掉它的原因。可见强与弱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而驴就是那种徒有其表实无所能的外强中干者的化身。所以,这则寓言常用来讽刺和揭露貌似强大可怕实则本质虚弱腐朽的反动统治者和社会邪恶势力。现在流行的“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等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演化而来的。 这则寓言生动有趣地写出驴与虎关系的变化。作者主要通过老虎的眼睛和心理去看驴子,这种视角的选择是颇具匠心的。开始见其形时的敬畏和闻其鸣时的惊恐,是来自对驴的外表的错误感觉和推断。然而,虎没有让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种初步感知上。它经过仔细观察(“往来视之”),故意接近(“又近出前后”)、玩耍逗弄(“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荡,碰擦;倚,倚靠; 冲, 冲撞, 冒, 冒犯),终于摸清了驴的底细,大胆扑食。在这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由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过程中、虎的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被作者描写得维妙维肖,从而刻画出了一个机智、灵活、善于观察和判断的拟人动物形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