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黑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黑土

黑土

巴金著。1939年10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入文学小丛书。收《黑土》、《在广州》、《马拉·哥什和亚当·吕克斯》等散文6篇。

☚ 看人集   战地二年 ☛

土(~灰;~皮;~层;泥~;底~)敦阜
红土:赭 赤土
白土:垩(白垩) 大白 白土子
黑色的土:黑土 黑坟
细土:灰土 粉尘
干土:槁壤 晞土 晞块 晞堁
含水的土:湿土
有粘性的土:堇(堇泥;堇块) 埴 粘土黏土 埴土 泥土
轻粘土和壤土:埴坟
白色的黏土:墡 白垩 画粉
和有穰草的黏土:谨塗
软土:
疏松的土:松土
地表层的松土:浮土
翻耕过的松土:虚土
坚硬的土:垍 埵 壏 坚土
赤色的坚土:骍刚
烧制陶器或粗瓷器的高岭土:陶土
盐硷土:咸潟
地表层的土:表土
盖在上面的土:覆土
所堆之土:封土
脏的土:脏土 秽土 粪土 恶土 秽壤粪壤

另见:泥 尘土 土地

☚ 土、泥   土块 ☛

黑土phaeozem

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质土壤。曾称退化黑钙土、变质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灰化黑钙土、黑钙土型土、湿草原土和暗色草甸土等。1958年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采用农民土名,改称黑土;1963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草案)把黑土和黑钙土分为两个独立的土类。在1978年的中国土壤分类中列入半水成土纲的黑土土类;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年)中划归均腐殖质土纲的黑土土类;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中属于均腐殖土土纲,湿润均腐殖土亚纲,黑土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975)中,黑土归于软土纲的粘化冷凉软土、弱发育冷凉软土、粘化湿润软土和弱发育湿润软土等土类,在1988年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也列为黑土(phaiozem)。黑土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分布面积较大。中国的黑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中部及东部的波状起伏台地、三江平原的森林草甸和草甸草原地区。耕地面积约1000万公顷,为重要商品粮(豆)基地,本区尚有可垦荒地约330万公顷。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型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温度-0.5~5℃,有季节性冻层,冻层深度可达1.5~2.0米,北部地区可达3米,≥10℃年积温为2100~2700℃。年降水量450~600毫米,干燥度0.75~0.90。成土母质大多是第四纪洪积黄土状粘土,厚度可达10~40米,无碳酸钙。地下水位深约10~30米,矿化度0.3~0.7克/升。由于土质较粘重,融冻水和雨季降水难以下渗,形成土壤上层滞水,土壤水分属半冻结周期性淋溶类型。黑土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以中性草本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俗称“五花草塘”(见黑土景观彩照)。岗地间有榛子、柞、刺玫瑰等灌木丛。植物生长繁茂,草高50~120厘米,盖度100%,根系深达60~100厘米,有机物质积累量高。黑龙江省嫩江县荒地黑土的植物地上部分干重为4.73吨/公顷,地下1米根量为12.6吨/公顷。耕地的有机物质来源减少,分解速度较快,土壤有机质积累不多。
成土过程 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 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上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根系分布的变化而逐渐向下减少。夏秋多雨季节,土壤水分充足。铁、锰还原迁移,淋溶作用在1米或2~3米土体内进行,尤其在滞水层中形成较多铁锰结核和锈斑; 硅酸盐矿物经水解产生非晶质二氧化硅,呈溶胶状态移动,以白色粉末状聚积于淀积层结构表面,这种作用统称为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
黑土开垦后,土壤水热状况改变,不同程度消除了滞水层,土壤通气性改善,吸热性增高,微生物作用加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养分元素释放较多,土壤有效肥力提高,土壤熟化过程发展。
基本性状 ❶典型的黑土剖面可划分腐殖质层(A),过渡层(AB),淀积层(B)和母质层(C)。腐殖质层也称黑土层、暗灰或灰黑色,厚度一般为30~70厘米,深厚的可达1.5米左右,浅薄的不足30厘米,粒状乃至团粒状结构,水稳性较强,耕地中在耕作层之下出现犁底层,较紧实致密,过渡层颜色为黑黄参杂,因腐殖质在此层参差不齐下伸,较粘而紧密,核粒状结构,向下为棱块状粘重紧实的淀积层,结构表面有白色二氧化硅粉末,多铁锰结核,在淀积层到母质层还可见到黄色锈斑。胶膜和灰色斑纹。全剖面无石灰反应。(见彩图44)。
❷黑土的质地大多为粘壤土至轻粘土,淀积层和母质层较上部粘重。土壤容重0.8~1.5克/厘米3,自表层向下逐渐增大。总孔隙度50%左右,上部较大(60%~68%),下部B层较小(43%~46%)。土壤持水量大,而透水性小。夏秋多雨,土壤内排水困难,不利于田间耕作和机械作业,影响作物收割和产量。
❸黑土的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蒙脱石为主,分别占26%左右,有少量绿泥石,高岭石、针铁矿和非晶质水化氧化物。粘粒硅铝率为3.8~4.6,硅铁铝率2.6~2.8。
❹黑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30~60克/千克,高者可达150克/千克左右,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为1.6,高的可达20以上,耕地为1.1~1.5。腐殖质主要与钙相结合,可占70%~80%以上,铁铝结合的腐殖质不足30%,这些结合态腐殖质能形成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和水稳性团聚体,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可达65%以上。土壤薄片观察可见,黑土微结构呈海绵状、结构垒结疏松,多树枝状孔隙。
❺黑土潜在肥力高,全氮量2~5克/千克,全磷量1~3克/千克,全钾量24~27克/千克。氮、磷均以有机形态为主,分别占其全量的95%及58%~77%。黑土的阳离子以钙、镁为主,交换量可达30~45厘摩(+)/千克,保肥能力较强。盐基饱和度一般为80%~90%,南部黑土高于北部,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5.7~6.8(见表)。
主要亚类 黑土分为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和白浆化黑土四个亚类:
普通黑土 位于丘岗缓坡地中上部,地表排水较好,土壤水分适中,具有本土类的典型特征。
草甸黑土 位于丘岗缓坡的下部或地势平缓之处,土壤水分较多,是向草甸土过渡的亚类,植被中出现喜湿植物(如大叶樟、细叶地榆、苔草等)。腐殖质层深厚(70~100厘米),腐殖质含量多,可达50~100克/千克。暗灰至灰黑色,无舌状下伸,剖面下部多铁锰结核、锈斑。土温较低,物质转化较慢、夏秋耕作易受湿涝之害。

黑土的化学性质(黑龙江嫩江)

深度
(cm)
有机质
(g/kg)
全氮
(g/kg)
全磷
(g/kg)
交换性阳离子[cmol(+)/kg]盐基
饱和度
(%)
pH
Ca2+Mg2+Na+K+H+Al3+
0~20
20~50
50~90
90~140
140~221
63
32
16
11
10
3.2
1.7
1.9
0.7
0.7
1.8
1.7
0.9
0.8
0.7
13.6
10.2
9.5
9.8
10.5
4.6
4.7
4.7
4.3
4.2
0.52
0.32
0.52
1.04
0.64
0.32
0.10
0.14
0.21
0.31
0.07
0.07
0.07
0.08
0.06
0.03
0.02
0.06
0.05
0.13
92.1
86.5
86.5
88.2
91.8
6.5
6.2
6.1
6.3
5.4

表潜黑土 多分布在丘岗间低洼地,是黑土与沼泽土间的过渡类型,农民称水岗地或朽泥岗,土质粘重,地表排水和土壤内排水都不好,亚表层呈铁锈色,显潜育化特征。
白浆化黑土 分布在黑土与白浆土之间,在30厘米左右厚的腐殖质层与下部淀积层之间有灰白色的白浆化土层。
利用改良 黑土是中国东北重要的农业土壤,重要的商品粮、豆基地,耕垦历史短,多实行一年一熟制,适种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马铃薯、甜菜等旱作物,地形低平有水源处也可辟为水稻田。因地形平缓,土地连片,适于大型机械耕作(见彩图45)。建国后建立大批国营农(牧)场,开垦大面积荒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黑土开垦后,作物产量经7~10年高峰期即趋于下降,其以后的土壤肥力随耕种管理水平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注意用地养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及化肥,耕作管理较精细,注意水土保持措施,则土壤肥力得到保持和提高,作物产量稳定而高;另一种是:耕作粗放,频繁机械作业,施肥不多或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不断减少,结构破坏,养分亏缺,亦有顺坡耕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地块遭侵蚀切割。最终破坏了土壤资源。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措施是,要根据土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调整农、林、牧业用地。对平缓黑土上的农田,应实行粮、豆轮作、套种牧草、绿肥,施用有机肥料和氮、磷化肥;合理耕作,等高种植,保持水土,培养肥力。对地形较陡的坡地宜营造防护林带,治坡治沟,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如乳牛、肉牛业等生产实践证明,黑土区也是重要的牧业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黑土phaeozem

温带湿润气候与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中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山前波状平原和台地上;干旱地区海拔2 000 m以上的平缓山顶也有少量分布。其形成不仅具有草甸化的腐殖质积累过程,还具有森林土壤的黏化和盐基淋溶过程。剖面形态为:具有黑色深厚的腐殖质层,厚度在30 cm以上;灰褐色的棱块状和核状淀积层,内夹铁锰结核和白色二氧化硅粉末;母质层多为更新世洪积黄土状黏土沉积物,在山区为基岩风化坡积物。表土有机质含量3%~6%,高的达10%以上,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同富啡酸之比在1.5~2.5。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盐基饱和度≥80%,pH6.0~6.5。全剖面质地黏重,无石灰反应,黏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水化氧化物和高岭石。黑土自然肥力很高,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和小麦,是松嫩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业土壤。

黑土

形成于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的土壤。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沉积物。腐殖质层厚约30~100 cm,粒级以粗粉砂和黏粒居多,约各占30%~40%,水溶性团粒大于0.25 mm的可达70%~80%以上。比重一般为2.5~2.6,容重1.0~114 g/cm3,总孔隙度在50%以下。全N、全P含量分别为0.1%~0.6%和0.1%~0.3%,全K含量达1.5%~2.0%。pH为5.6~6.5,有机质含量3%~6%,1 m厚土层有效持水量达180~200 mm。中国有4个亚类: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黑土。

黑土

又称“淋溶黑钙土”、“暗色草甸土”和“草甸黑钙土型土壤”。发育于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草甸、草原草甸植被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尤以松嫩平原东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山前台地较为集中。土壤上部黑色腐殖质层厚30厘米以上,土质疏松,通透性好;下部无钙积层,但较为紧实,保水保肥性好。多呈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4—10%,以胡敏酸为主。土壤肥沃,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业土壤。

黑土

黑土

属半淋溶土纲。是在寒冷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分布于积石山、临夏、和政、康乐县境内的积石山、太子山海拔2 300~2 600米中山山地,岷县、漳县西秦岭北坡海拔2 300~3 000米山地及渭源的马石山山地上,宕昌、文县海拔2 300~2 900米地区,甘谷县、张家川县(有少量分布)、山丹县、肃南县海拔3 000~3 150米地区。全省共有495.27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73%。其中,耕地118.1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2%;主要分布在临夏的低山陵缓山坡和河谷两岸的阶地上,以及渭源南部的山地。耕种的黑土,由于长期耕种,耕层厚18~28厘米,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孔隙度增大通气性能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增加,有机质分解加快,有效营养元素增多,有效肥力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2.25%~6.03%,适宜种植春小麦、蚕豆、青稞、马铃薯、油菜、大麻、药材等作物,产量较高。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沉积物和少量残坡积物。土壤表层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覆盖度80%~90%;植物根系发达,分布较深,在100厘米以下;土壤疏松,水分比较集中,有机质较多,腐殖质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腐殖积累层,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耕种的黑土是农区主要的耕种土壤类型之一,应合理施肥,增施磷肥,不断提高地力,充分发挥其优势,扩大粮食作物和中药材等的生产。

☚ 灰褐土   草甸土 ☛

黑土

black earth (/soi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