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黑僵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黑僵病black muscardine真菌寄生性蚕病之一。在中国、日本及欧洲均有分布。中国的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偶有发生,陕西省秦巴山区每个蚕期都普遍发生,但为害不严重。美国学者格拉塞(R. W. Glaser 1926) 曾将本病命名为“绿僵”(Green muscardine),但在蚕业发达的中国和日本,则一直沿用黑僵病的名称。
传染 病原菌分生孢子借气流和人等介体传播,附着在蚕体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发芽穿入蚕体而发病。对蚕初次侵染的菌源主要来自桑园土壤和野生昆虫。 病征 蚕从收蚁至5龄都能感染本病。1、2龄小蚕感病后24小时即表现病症。病蚕口吐较多胃液,个别蚕还有排稀粪现象,突然倒毙,尸体卷曲,酷似药物中毒症。但尸体不腐,在高温季节,次日即可长出白色絮状菌丝。3龄蚕感病后发育明显缓慢,体色变暗,一般不能就眠。有的胴部两侧出现暗褐色病斑,逐渐毙死,死后需2~3天才长出白色菌丝。大蚕感病后胴部常常出现大小不等的黑斑,死时最大的黑斑直径可达3~4毫米。将表现明显症状的病蚕血液在显微镜下检查,可以观察到一些长短不等的分枝或不分枝的短菌丝。病蚕死后,尸体常呈腊黄色,腹面更为明显,逐渐僵硬,长出白色菌丝,遍及全体。经1~2天,先从尸体节间膜处长出墨绿色分生孢子,整个尸体成为绿白相间的节状。最后孢子布满全体,颜色逐渐变暗,达到各菌株分生孢子的固有色泽。夏季感病死亡的病蚕,尸体常有未变硬便软化腐败的。典型的黑僵蚕一般只能在采茧时从蔟中发现。 诊断与防治 小蚕症状不明显。大蚕时,蚕体腹部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色病斑。病蚕体液经显微镜检查,可见长短不一的有分枝状短菌丝。防治方法同白僵病,但病原分生孢子对氯制剂防僵粉不如白僵菌敏感,用蚕体蚕座消毒方法防治本病时以防病一号、毒消散陶土等甲醛制剂效果较好,抗菌剂402、硫磺熏烟也有较好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