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鹤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鹤楼 黄鹤楼七律。唐崔颢作。此诗描绘登楼所见景象,抒发苍茫悠远的历史感受和思乡之情。诗人不斤斤为律所缚,首四句一气贯注,后半首又相当工致,古人认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沈德潜《唐诗别裁》)。相传李白登楼,见崔颢此诗,曾为之敛手。宋人严羽更推许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见《沧浪诗话》)。 ☚ 燕歌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黄鹤楼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蛇山之上。蛇山古称黄鹄山,近江的石矶名黄鹄矶,“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元和郡县志》)。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以后各代屡毁屡建。从现存文字、图画资料看,古代黄鹤楼宏伟壮丽,气势轩昂,式样不一。不少名人都曾到此游览题诗,清代《黄鹄山志》所辑的名人题诗达二百多首。与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现在的新建筑群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5年建成。 ☚ 岳阳楼 观星台 ☛ 黄鹤楼 黄鹤楼亦题《驾鹤之宾》、《荀瓌》、《黄鹤仙降》。南朝梁志怪小说。任昉撰。原载《述异记》卷上。《太平御览》卷九一六、《事类赋注》卷十八引载。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选录。是一则神仙传说。叙述:荀瓌,字叔伟,潜栖却粒(避谷粮而不食)。尝东游,憩于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而灭。作品描写了有关黄鹤楼的奇闻异事。作品行文流畅,语言雅洁。文中写驾鹤宾的突来忽去及“宾主欢对”情状,构设奇妙,意境清丽,很有艺术魅力。这一故事流传久远。据《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下云仙人子安乘黄鹄至“黄鹄矶”处。而唐阎伯瑾《黄鹤楼记》及《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则谓驾黄鹤者为费祎。金王朋寿《增广类林杂说》卷十二《神仙下篇》则谓江夏郡幸氏遇一道人致巨富,道人则跨画鹤冉冉而去,幸氏于起飞处建黄鹤楼。则为黄鹤楼的又一异说。黄鹤楼故事,为古代著名典故,历代文人多有诗文咏叹,如唐人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有“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之句(见《李太白全集》卷十二)。崔颢《黄鹤楼》诗则有“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咏。宋人杨绘有“高骖黄鹤望天飞,千载谁能继费祎”诗句等。 ☚ 王质 驾鹤之宾 ☛ 黄鹤楼 黄鹤楼全名《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朱凯作。曹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四折。剧写三国时,赤壁大战后,周瑜设计害刘备,假说请刘备过江赴碧莲会。此时,关、张和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身边,赵云以为周瑜别有用心,而刘封力主赴会,刘备遂决定去东吴。诸葛亮知此事后,派关平送暖衣、拂子给刘备,拂子中暗藏一支东吴令箭。周瑜与刘备在黄鹤楼饮酒,周瑜令人把守楼门。姜维奉诸葛亮之命扮作渔夫前来献鱼,在手上写“彼骄必褒,彼醉必逃”八个字,教刘备脱身之法。刘备依计将周瑜灌醉,手持令箭,下楼逃走,安然返回。本剧所写故事与元《三国志平话》有关描写有同有异,当据当时的民间传说结构而成。今存脉望馆抄校本。惟今人对今存本是否为朱凯作,尚存异说。 ☚ 开仓籴米 桃花女 ☛ 黄鹤楼 黄鹤楼郑瑜作。有《杂剧新编》本。一折。叙八仙之一的吕纯阳厌居天上,游戏人间,与柳树精来到黄鹤楼上,二人对饮,相互问答。吕诉说仙人之苦更甚于世人,五百年一遭劫。柳树精请问吕与何仙姑相好事,吕说天上无此神仙,为人世间演八仙庆寿,凑上这一脚色。吕又与柳树精同往蓬莱等处,一路以七字句一问一答,叙说人间世态。 ☚ 汨罗江 滕王阁 ☛ 黄鹤楼 黄鹤楼周皑作。有清乾隆间刊本。二卷,二十六出。叙田喜生采樵于黄鹤山,百岁方娶妇,寿至百四十四岁。居名百四十村,楼亦因黄鹤山而名。此剧据《子不语》改编,增入费祎、吕岩骑鹤吹箫事。 ☚ 软锟铻 滕王阁 ☛ 黄鹤楼 黄鹤楼《春台班戏目》著录。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都门纪略》载此目。事见元《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不见于《三国演义》。秦腔及京剧有此剧。叙演东吴都督周瑜为讨还荆州,设宴黄鹤楼,伏兵其下,命人请刘备过江入席,欲借机逼使刘备书写归还文契。事为诸葛料及,乃于刘备临行前付赵云竹节一支,命于危急时开启。备既上楼,周瑜果以武力为要挟,逼写文书。赵云急启剖竹节,得借东风时所藏周瑜令箭一枝,遂得护刘备下楼出伏而通行无阻。周瑜之计未能得逞。 ☚ 三气周瑜 柴桑口 ☛ 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古代神话。明程荣《汉魏丛书》本卷上:“苟環,字叔伟,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红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而灭。” ☚ 黄初平 黄炎之战 ☛ 黄鹤楼 黄鹤楼五幕话剧。陈铨著。1940年6月长沙商务印书馆初版。新中学文库。 ☚ 理想夫人 游击队的母亲 ☛ 黄鹤楼 黄鹤楼唐诗篇名。七律。崔颢作。见《全唐诗》卷一三○。此诗为咏黄鹤楼之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费文祎登仙驾鹤于此,一说仙人子安乘鹤经此。该诗前四句从传说着笔,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周围景色,烘托思乡愁情。全诗亦古亦律,气势流畅,音节谐美。清方东树评曰:“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昭昧詹言》卷一六)沈德潜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一三)宋严羽赞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诗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亦欲赋诗,后因见此作而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见《唐诗纪事》卷二一)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等诗,有模仿《黄鹤楼》处。 ☚ 次北固山下 长信秋词五首 ☛ 黄鹤楼 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以后历代屡毁屡修,仅明清两代,就重修过7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历代黄鹤楼轩昂雄伟,辉煌瑰丽,被世人赞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并由此产生许多有关黄鹤楼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代著名诗人崔颢、李白、陆游等都曾到此登楼,咏诗作赋。1985年重修的黄鹤楼,巍然矗立于蛇山之顶。主楼五层,高51.4米,黄瓦红柱,层层飞檐,巍峨壮观。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共称“中国三大名楼”。重建的黄鹤楼,楼内装饰古色古香,设有电梯、空调接待厅、现代音响设备,为游客播放楚乐名曲,有声有色,主楼附近还建有白云阁、胜像宝塔、碑廓、山门等古典园林建筑。黄鹤楼建筑群依山瞰江古朴端庄,雄伟绮丽。
〔古诗文赏析〕 黄 鹤 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的长江流域三大名楼之一。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修建长江大桥,旧楼拆毁,1981年开始重建,1985年落成重建的黄鹤楼仍雄立蛇山之巅,楼高五层,飞阁流丹,雕栏玉砌,气势宏伟。 古今文人骚客,一至江城,无不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登高揽胜,诗词佳作,多不胜举。而堪称咏黄鹤楼之绝唱者当推崔颢之七律《黄鹤楼》。 诗的首联,诗人借传说落笔。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处,又传说费文登仙驾鹤于此处,于是大诗人借此着墨:仙去楼空,昔是今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颔联顺着首联的意蕴生发开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往事已矣,岁月不再,仙人黄鹤已杳,唯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抚今追昔,陡增岁月难留、世事茫茫、人生短促的感慨。 诗由前面的怀古转到后面的思乡,其过渡十分自然。“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贯穿古今,上承怀古,下启思乡,即由对仙人故事的悬想引出眼前的景物,进而又由眼前的景物引出思乡之情怀。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楼上凭栏,向西望去,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向北望去,鹦鹉洲头,芳草萋萋;再向西北远眺呢?那不就是诗人的故乡汴州了吗?然而,故乡却在千里之外,是望不见呀!望呀,望呀,望见的只是暮色中长江的浩淼烟波而已。于是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了。诗人思乡之情就是在这观景之中蕴酿、萌生、强化的。可见颈、尾两联也是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如果说这首诗的前半是用的散调变格,那么后半就整饬归正了。你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多么工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平仄多么和谐。诗的前半和后半,就其用律而言,是先放后收,先变后正;就其文势而言,是一贯到底,一气呵成,不露痕迹地把前后的怀古与思乡融合在一起。无怪乎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江琦)
〔现代散文〕 黄鹤楼建筑非常雄伟壮观。唐人阎伯理的《黄鹤楼记》中说:“观其耸构巍峨,高标𡵝,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可以想见当年黄鹤楼的雄姿。唐代以来,诗人文士,登楼赋诗,题咏佳作很多。唐朝诗人崔颢曾在楼上题诗一首。后来大诗人李白登楼,提笔准备题诗,忽然瞧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就搁笔不写了。传为文坛佳话。实际上李白也写了传诵千古的好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数百年来,黄鹤楼几度兴废。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年间,三楼三檐,平面八角形,造型别致,秀丽壮观。虽然早已倾毁,但是照片尚存,可以作为重建黄鹤楼的设计的参考资料。 黄鹄矶就是蛇山,因为龟蛇二山上架设了长江大桥,新楼改建在长江大桥东端的山上。在汉口到武昌的轮渡上,远远望见高峻雄伟、金碧辉煌的黄鹤楼耸出在绿色林海之上,衬映着蓝天白云,景色美极。多年来人们渴望早日重建的黄鹤楼今天再现在江汉之滨,不但恢复了清代旧楼的丰姿,而且比旧楼更巍峨更富丽。 在黄鹤楼前大门内有座壮丽的牌楼,牌楼后的水泥平台上,左右对称地屹立着两幢黄琉璃瓦的平房和两座华丽的亭子。台中间的白塔状的佛塔,叫胜像宝塔,塔身像个圆瓶,相轮顶刹,遒健自然。据说塔内是舍利子。 再拾级登上又一层平台,黄鹤楼雄峙台中。楼呈八角形,共5层,高50余米,飞檐翘角;盖黄琉璃瓦,窗户和梁柱红漆红亮,轩昂绚丽,是以传统风格为体,西方技术为用的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的杰作。楼前有镀金的铜仙鹤两只,站在一铜龟一铜蛇上,象征蛇山与龟山。楼门两旁有现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写的金字对联:
由是路,人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莱来眼底; 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确是大家手笔。可与原来苏轼写的楹联匹比,苏联是: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人愁。
楼内底层高大轩敞,堂皇典雅。擎天巨柱,围可合抱。红木家具,古色古香。正面壁上是大型瓷画。画中一座金黄色高楼高耸绿树之上,一对黄鹤在云中飞。黄鹤重来黄鹤楼。这幅“白云黄鹤”,高9米,宽6米,用瓷砖765块。 二楼正面壁上中间是一块黑底金字大雕屏,屏上的文字是唐人阎伯理写的《黄鹤楼记》全文。左右两侧有两幅瓷砖壁画,一幅是孙刘结盟,一幅是周瑜设宴。 三楼壁上是巨幅瓷画。画中有11位和黄鹤楼有关的唐宋著名人物的形象,中间一组人物是盛唐的崔颢、李白、王维、宋之问、孟浩然,左侧是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右侧是宋代的陆游、范成大、岳飞。画得非常传神,不仅形态生动,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像是用墨笔在粉墙上画的壁画,看不出瓷砖拼成的痕迹。它是我国陶瓷技术的新发展,是我国独创的高超艺术。 在五楼的回廊上极目四望,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汉水,从北奔来。两江汇合,浩浩荡荡。江上巨轮小船相接如蚂蚁列队。武汉三镇高楼巨厦星罗棋布。林荫大道纵横交织。车如流水,人如潮涌。树木历历的晴川出现了24层高楼的大饭店,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变成了工厂区,还有水碧山青的东湖齐收眼底。 眼前景象令人胸怀开朗,精神振奋。 (姚荷生)
〔民间文学〕 黄鹤楼的来历,得从吕洞宾跨鹤飞天说起。 相传,吕洞宾游玩了四川的峨嵋山后,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东海寻仙访友。他身背宝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这天,来到了武昌城。这里的秀丽景色把他迷住了,他兴冲冲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顶上举目一望,嗬! 只见对岸的那座山好像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却像一条长蛇昂着头注视着大龟的动静,吕洞宾心想:要是在这蛇头上再修一座高楼,站在上面观看四周远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吗!可这山又高,坡又陡,谁能在这上面修楼呢?嗨!有了,还是请几位仙友来商量商量吧。他把宝剑往天空划了那么一个圈,何仙姑就驾着一朵彩云来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说了,何仙姑一听就笑了:“你让我用针描个龙绣个凤还差不多,要说修楼,你还是请别人吧!”说罢,一扭头飞走了。吕洞宾又请来了铁拐李,铁拐李一听哈哈大笑:“你要是头发昏,我这里有灵丹妙药,要修楼,你另请高明吧!”吕洞宾又请来了张果老,张果老摇着头说:“我只会倒骑毛驴看唱本。”说罢也走了。吕洞宾心想,这下算完了,连仙友都不行,哪里还有能工巧匠呢?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阵奇怪的鸟叫声,他连忙抬头一看,只见鲁班师傅正骑着一只木鸢朝着他呵呵地笑呢,吕洞宾就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鲁班师傅走下木鸢,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拣来几根树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会说:“咱们明天早上再商议吧。” 第二天早上,鸡刚叫头遍,吕洞宾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山顶上了,他大声呼喊着鲁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层,可连鲁班影子都没看到,只看见鲁班留下的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黑又大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摸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曲子。他一边吹曲子,一边看着木鹤,嗨!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呢,于是,他骑到了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窗,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 后来,人们给这座高楼取了个名字,叫黄鹤楼。 黄鹤楼 题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北靠蛇山,俯临大江。 ②昔人:指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楼。一说指费文祎,登仙后驾鹤于此休息。 ③晴川:阳光照耀的江面。历历:汉阳树木清晰可数。萋萋:指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小岛,后渐被淹没。 ④乡关:故乡。烟波:笼罩地面的雾霭。 赏读 这首诗首联写登楼凭吊所见。诗文开始由传说转入现实中所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这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剩下黄鹤楼,暗含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颔联写仙去楼空,惟有天际的白云千载悠悠。这是首联意蕴的进一步续写和渲染。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辽阔的江天,很自然地抒发感慨,给人一种苍茫的、寂寞的感觉。五、六句仍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与前面气势一贯。汉阳城中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也清晰可辨。这两句以景写情,直抒胸臆,不雕琢,不用典,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景象,给人一种悠悠难尽的感受。 最后两句写由日暮、江波而产生的乡情。乡关何处,归思难禁,全诗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又归到开头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前面。 这首《黄鹤楼》诗历来为人推崇,严羽曾称为唐人律诗第一。据说李白后来游黄鹤楼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这首诗抒情真切,写景明朗,景情交融,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黄鹤楼【题 解】 黄鹤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原址,在今湖北武汉市,相传武昌城外蛇山的黄鹤矶是古代仙人乘黄鹤路过的地方,三国时孙权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气势磅礴的楼阁,取名黄鹤楼。黄鹤楼面临长江,景色壮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的文人墨客登临此楼,歌诗吟赋。崔颢的《黄鹤楼》则是众多写黄鹤楼的名篇中的“千古擅名”之作。诗人在失意漂泊之时登楼,全诗以吊古怀乡为内容,但情调空寂惆怅而不颓唐。崔颢曾将此诗题于楼上,传说李白见此诗曾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由怀古始、由思乡终,融古今、虚实为一体,情景交融,意象开阔空灵,不仅反映了黄鹤楼的古今变迁,也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忧愁、寂寞之感,被推为黄鹤楼的绝唱。 前两联由传说入笔,烘托一种时间悠悠、世事苍茫的境界。反复地使用“空”字,确有“念天地之悠悠”、物是人非、岁月不再的无奈和感伤。后两联由怀古转为写景抒情,对仗工整。先写汉水一带,晴空万里,汉阳树影,历历在目;由近及远,目光又落在小洲上,绿草青葱,翠绿欲滴;江面更是迷人,暮色苍茫,烟波浩渺。作者也触景伤情,勾起了淡淡的乡愁,徒增惆怅之情。 全诗内容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将怀古、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感情自然流露且细腻真实,也易引起共鸣。同时,它的成功还在于它不受格律和实景局限,挥洒自如,纵横时空,虚实相生,收放自如,毫无造作修饰的痕迹。 黄鹤楼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崔颢 ←上一篇: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下一篇:行经华阴 → 诗词简介: 唐代崔颢的七言律 诗。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蛇山的黄鹄矶头,背依蛇山,下临 长江。相传最早建于三国吴黄武二 年 (223) ,历代屡毁屡建。修长 江大桥时拆除,楼前塔迁到附近的 高观山。诗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和 感慨,因而以《黄鹤楼》为题。全 诗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 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首联写黄鹤楼 的来历。《南齐书·州郡志》载, 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 《寰 宇记》载,三国时仙人费文祎驾鹤 在此休息过。过去人们认为,黄鹤楼 因此得名。“昔人”指这些过去的 仙人。颔联写作者的感受: 黄鹤一 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 悠飘荡。这里多少透露出一点寂寞 之感。颈联写登楼所见景色: 汉阳 晴朗的郊野的树木,清晰可数;鹦 鹉洲上茂盛的芳草,一片碧绿。尾 联写对故乡的怀念: 在暮色苍茫时 想到自己的故乡,在烟雾笼罩的江 上又看不见,不得不使人愁绪满 怀。这首诗历来被人推崇。传说李 白登黄鹤楼时说: “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终于使他 打消了题诗的念头,敛手而去 (《唐才子传》卷一) 。他的 《登 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就是模 拟这首诗的。严羽《沧浪诗话》称 这首诗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长江边上。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三国时费袆(yī)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颢:读hào。历历:一个一个很清楚的样子。萋萋:形容草长得很茂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大意】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坐黄鹤离去了,这儿徒然留下了这么一座黄鹤楼。黄鹤载着仙人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天上的白云寂寞地在楼前飘荡。世界上的事情,难道都会像黄鹤这样茫茫无踪吗?真让人感到无限惆怅。放眼望去,江水在晴朗的天空下泛着银光,汉阳城那边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芬芳茂盛的绿草。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日落,我多想看到家乡啊,可它到底在哪儿呢?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心中不由地感到一阵阵的悲愁。 字数:430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8页. 黄鹤楼 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以后历代屡毁屡修,仅明清两代,就重修过7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历代黄鹤楼轩昂雄伟,辉煌瑰丽,被世人赞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并由此产生许多有关黄鹤楼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代著名诗人崔颢、李白、陆游等都曾到此登楼,咏诗作赋。1985年重修的黄鹤楼,巍然矗立于蛇山之顶。主楼五层,高51.4米,黄瓦红柱,层层飞檐,巍峨壮观。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共称“中国三大名楼”。重建的黄鹤楼,楼内装饰古色古香,设有电梯、空调接待厅、现代音响设备,为游客播放楚乐名曲,有声有色,主楼附近还建有白云阁、胜像宝塔、碑廓、山门等古典园林建筑。黄鹤楼建筑群依山瞰江古朴端庄,雄伟绮丽。 〔古诗文赏析〕 黄 鹤 楼
黄鹤楼是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的长江流域三大名楼之一。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修建长江大桥,旧楼拆毁,1981年开始重建,1985年落成重建的黄鹤楼仍雄立蛇山之巅,楼高五层,飞阁流丹,雕栏玉砌,气势宏伟。 古今文人骚客,一至江城,无不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登高揽胜,诗词佳作,多不胜举。而堪称咏黄鹤楼之绝唱者当推崔颢之七律《黄鹤楼》。 诗的首联,诗人借传说落笔。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处,又传说费文登仙驾鹤于此处,于是大诗人借此着墨:仙去楼空,昔是今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颔联顺着首联的意蕴生发开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往事已矣,岁月不再,仙人黄鹤已杳,唯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抚今追昔,陡增岁月难留、世事茫茫、人生短促的感慨。 诗由前面的怀古转到后面的思乡,其过渡十分自然。“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贯穿古今,上承怀古,下启思乡,即由对仙人故事的悬想引出眼前的景物,进而又由眼前的景物引出思乡之情怀。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楼上凭栏,向西望去,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向北望去,鹦鹉洲头,芳草萋萋;再向西北远眺呢?那不就是诗人的故乡汴州了吗?然而,故乡却在千里之外,是望不见呀!望呀,望呀,望见的只是暮色中长江的浩淼烟波而已。于是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了。诗人思乡之情就是在这观景之中蕴酿、萌生、强化的。可见颈、尾两联也是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如果说这首诗的前半是用的散调变格,那么后半就整饬归正了。你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多么工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平仄多么和谐。诗的前半和后半,就其用律而言,是先放后收,先变后正;就其文势而言,是一贯到底,一气呵成,不露痕迹地把前后的怀古与思乡融合在一起。无怪乎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江琦) 〔现代散文〕 黄鹤楼建筑非常雄伟壮观。唐人阎伯理的《黄鹤楼记》中说:“观其耸构巍峨,高标𡵝,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可以想见当年黄鹤楼的雄姿。唐代以来,诗人文士,登楼赋诗,题咏佳作很多。唐朝诗人崔颢曾在楼上题诗一首。后来大诗人李白登楼,提笔准备题诗,忽然瞧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就搁笔不写了。传为文坛佳话。实际上李白也写了传诵千古的好诗:
一千数百年来,黄鹤楼几度兴废。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年间,三楼三檐,平面八角形,造型别致,秀丽壮观。虽然早已倾毁,但是照片尚存,可以作为重建黄鹤楼的设计的参考资料。 黄鹄矶就是蛇山,因为龟蛇二山上架设了长江大桥,新楼改建在长江大桥东端的山上。在汉口到武昌的轮渡上,远远望见高峻雄伟、金碧辉煌的黄鹤楼耸出在绿色林海之上,衬映着蓝天白云,景色美极。多年来人们渴望早日重建的黄鹤楼今天再现在江汉之滨,不但恢复了清代旧楼的丰姿,而且比旧楼更巍峨更富丽。 在黄鹤楼前大门内有座壮丽的牌楼,牌楼后的水泥平台上,左右对称地屹立着两幢黄琉璃瓦的平房和两座华丽的亭子。台中间的白塔状的佛塔,叫胜像宝塔,塔身像个圆瓶,相轮顶刹,遒健自然。据说塔内是舍利子。 再拾级登上又一层平台,黄鹤楼雄峙台中。楼呈八角形,共5层,高50余米,飞檐翘角;盖黄琉璃瓦,窗户和梁柱红漆红亮,轩昂绚丽,是以传统风格为体,西方技术为用的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的杰作。楼前有镀金的铜仙鹤两只,站在一铜龟一铜蛇上,象征蛇山与龟山。楼门两旁有现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写的金字对联:
确是大家手笔。可与原来苏轼写的楹联匹比,苏联是:
楼内底层高大轩敞,堂皇典雅。擎天巨柱,围可合抱。红木家具,古色古香。正面壁上是大型瓷画。画中一座金黄色高楼高耸绿树之上,一对黄鹤在云中飞。黄鹤重来黄鹤楼。这幅“白云黄鹤”,高9米,宽6米,用瓷砖765块。 二楼正面壁上中间是一块黑底金字大雕屏,屏上的文字是唐人阎伯理写的《黄鹤楼记》全文。左右两侧有两幅瓷砖壁画,一幅是孙刘结盟,一幅是周瑜设宴。 三楼壁上是巨幅瓷画。画中有11位和黄鹤楼有关的唐宋著名人物的形象,中间一组人物是盛唐的崔颢、李白、王维、宋之问、孟浩然,左侧是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右侧是宋代的陆游、范成大、岳飞。画得非常传神,不仅形态生动,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像是用墨笔在粉墙上画的壁画,看不出瓷砖拼成的痕迹。它是我国陶瓷技术的新发展,是我国独创的高超艺术。 在五楼的回廊上极目四望,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汉水,从北奔来。两江汇合,浩浩荡荡。江上巨轮小船相接如蚂蚁列队。武汉三镇高楼巨厦星罗棋布。林荫大道纵横交织。车如流水,人如潮涌。树木历历的晴川出现了24层高楼的大饭店,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变成了工厂区,还有水碧山青的东湖齐收眼底。 眼前景象令人胸怀开朗,精神振奋。 (姚荷生) 〔民间文学〕 黄鹤楼的来历,得从吕洞宾跨鹤飞天说起。 相传,吕洞宾游玩了四川的峨嵋山后,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东海寻仙访友。他身背宝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这天,来到了武昌城。这里的秀丽景色把他迷住了,他兴冲冲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顶上举目一望,嗬! 只见对岸的那座山好像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却像一条长蛇昂着头注视着大龟的动静,吕洞宾心想:要是在这蛇头上再修一座高楼,站在上面观看四周远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吗!可这山又高,坡又陡,谁能在这上面修楼呢?嗨!有了,还是请几位仙友来商量商量吧。他把宝剑往天空划了那么一个圈,何仙姑就驾着一朵彩云来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说了,何仙姑一听就笑了:“你让我用针描个龙绣个凤还差不多,要说修楼,你还是请别人吧!”说罢,一扭头飞走了。吕洞宾又请来了铁拐李,铁拐李一听哈哈大笑:“你要是头发昏,我这里有灵丹妙药,要修楼,你另请高明吧!”吕洞宾又请来了张果老,张果老摇着头说:“我只会倒骑毛驴看唱本。”说罢也走了。吕洞宾心想,这下算完了,连仙友都不行,哪里还有能工巧匠呢?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阵奇怪的鸟叫声,他连忙抬头一看,只见鲁班师傅正骑着一只木鸢朝着他呵呵地笑呢,吕洞宾就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鲁班师傅走下木鸢,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拣来几根树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会说:“咱们明天早上再商议吧。” 第二天早上,鸡刚叫头遍,吕洞宾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山顶上了,他大声呼喊着鲁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层,可连鲁班影子都没看到,只看见鲁班留下的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黑又大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摸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曲子。他一边吹曲子,一边看着木鹤,嗨!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呢,于是,他骑到了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窗,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 后来,人们给这座高楼取了个名字,叫黄鹤楼。 (杨代晔 整理) 黄鹤楼【得胜令】 也曾闻铅汞化精镠,却从来鼎火未添抽。单只为恐误千年后,因此上金尽敝貂裘。床头,秖绛雪玄霜就,囊羞,仗明霞翠柏酬。 【七弟兄】 他西来意衍曹溪嫡派流,我庭前柏把临济瓣香投。任人参一指禅,原无毒棒殴,何曾见三生石忍挺銛锋斗? 【碧玉箫】 总算我生平珥堕证闻修,薪负矢披裘,海汪洋平等视恩仇。 三不惑,细推求,除非是流连杯酒或招尤。 【收江南】 我悔当初没来由,八洞府做班头。悔如今浪遨游,五浊世漫淹留。从今后把俗姻缘,短居诸,腥烟火,都隔断红尘青宙。我如今脱埃氛,丝缰紧揪,须趱他紫麟蹄骤。驾虚空罡风渐遒,莫放他锦鸾飞后。破波涛逆鳞缓兜,还怕他玉龙腰瘦。 《黄鹤楼》 只有一折,写吕洞宾和柳树精互相问答的故事。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鹤林玉露》、《风土记》 等书记载有他的事迹,元杂剧中有 《吕纯阳点化度黄龙》,明末拟话本 《醒世恒言》中有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都以吕洞宾为题材。关于柳树精,明清之际无名氏传奇 《万仙录》 写吕洞宾某日入酒肆饮酒,城南柳树精化为酒色财气诸魔来迷惑他; 仙人云房来酒肆中度脱吕洞宾,吕洞宾未能醒悟,云房就先化为柳树精离去。《黄鹤楼》 则写吕洞宾游武昌黄鹤楼,和柳树精相遇,入座交谈,作者只是借取传说中的柳树精之名作为提问者,让吕洞宾在回答问题时阐发神仙之道,或者澄清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中对他的误解。开始,柳树精问吕洞宾,神仙苦不苦,苦在何处。吕洞宾回答说,神仙比凡人还要苦,苦在要遭受许多劫难,五百年一风劫,五百年一火劫。柳树精又问,怎样脱过劫难,吕洞宾以他曾帮助某书生解脱劫难的事例作回答。这里所选的五支曲子,是吕洞宾回答那些关于民间传闻中的一些问题时所唱。 柳树精问吕洞宾: 世人传说仙师与何仙姑相好,想必这是仙家乐事吧。吕洞宾唱 【雁儿落】 一曲作回答,他说那完全是扑风捉影的传闻,他和何仙姑根本没有那种暧昧关系。他自谓可比得上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鲁男子,若说他多情好色而追求何仙姑,那真是天大的冤枉。 柳树精又问: 世人传说仙师会炼丹,还会炼出金银,岂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多炼些金银使用?这也是仙家的乐事吧。吕洞宾唱 【得胜令】 一曲作回答,他说自己虽然懂得仙家烧炼之法,却没有用此法来炼金银。因为仙家若贪金银,必然会贻误世人。而且仙家重在修炼,衣则青衫敝裘,食则餐风饮露,囊中羞涩,不贪财物,若说仙家金银取之不尽,那真是天大的误解。 柳树精又问: 世人传说仙师飞剑斩黄龙,这事是真的吗? 吕洞宾唱 【七弟兄】一曲作回答,他说根本没有这事。那黄龙山黄龙寺黄龙长老慧南禅师也是个有根柢的人,讲经说法,普度众生,我只是想会见他,同他一起阐经传道,怎么会以武力相加? 又怎么会以兵刃相残?若说我以飞剑斩他,纯属小说家的编造。 接着,吕洞宾又唱 【碧玉箫】 一曲,自述他潜心修道的本分和救世度人的志向。柳树精听罢,进一步认识了吕洞宾真仙的面目和行善的本质。这时,美酒饮尽,明月沉西,柳树精又问吕洞宾将要往哪里去,吕洞宾回答说他要去蓬莱仙山。【收江南】 一曲,是吕洞礼宾在回答了柳树精的问题之后所发的感慨。他有感于做神仙之难,不仅要经历种种劫难,还要忍受人世间种种闲言碎语的纷扰,因此对于自己名列仙籍反倒有些后悔起来。如今既然身份已定,也只好顺其自然,继续履行着神仙的职责,把人间的烟尘、世俗的烦恼统统抛开,乘罡风,驾神马,巡回九天,遨游太虚,在天界仙境寻求道法的永恒,并实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绝对超越。 此后,柳树精又问了一些别的问题,吕洞宾也一一作了回答,这里不再全部引述。仅从以上几支曲子,已使观者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神仙吕洞宾,这是一个作者想要介绍给世人的吕洞宾。此剧这样写吕洞宾,是反映着作者的独特感受的: 做神仙如此之难,做人岂不是更加艰难?神仙尚且被世俗舆论如此误解,那么凡人被世俗舆论误解岂不更是司空见惯之事?世人都说神仙好,原来神仙也自有烦恼; 世人都幻想成为神仙,而已成神仙的吕洞宾却有 “悔不该做神仙” 的慨叹。当代人们熟悉的 “围城理论”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郑瑜的杂剧 《黄鹤楼》中已有所表现了。 黄鹤楼
【释】 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 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 4. 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 【译】 那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乘着黄鹤 消逝在天的尽头, 此地只剩下孤伶伶的一座黄鹤楼, 仙人与黄鹤一去再不会回返, 只留下白云千载永恒地飘游。 晴光下,汉阳平川的树木葱葱郁郁,尽收眼眸, 萋萋的芳草,盛长在鹦鹉洲头。 在昏暗的暮霭中,哪里是我的家乡? 空有江上的烟波浩渺,使人忧愁。 【评】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崔颢“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此诗竟使李白这位诗仙敛手罢作,因此也被评为唐诗压卷之作,如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 唐人第一,倒未必为定评,但此诗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在思古之悠情中,引发故土之思的深沉情绪,读来令人有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之致,确是一首好诗。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①,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②。日暮乡关何处是③,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小传】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为人放荡不羁。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生平见两《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其“少年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小诗接近民歌,淳朴生动。《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相传费褘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名。又传说仙人王子安曾骑黄鹤于此飞过。诗中先写传说抒感,接写登览景色,末以日暮江水烘托乡关愁思。信手写来,一气呵成,气象苍莽,格调优美。突破律诗规范,颔联似对非对,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前三句连用三个黄鹤,尤似古风格调。此诗当时就负盛名,传说李白为之倾倒,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不可信,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确有模仿此诗痕迹。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誉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 【注释】 ①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一作“白云”。②二句意谓在晴朗的汉阳平原上的树木历历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非常茂盛。晴川:晴朗的平原。历历:分明貌。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萋萋:茂盛貌。鹦鹉洲:唐时在长江中,今已和汉阳陆地连成一片。相传东汉末祢衡曾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二句中“历历”形容“树”,“萋萋”形容芳草,句子结构不同。③乡关何处是:何处是故乡。 黄鹤楼
这是崔颢现存的名作,抒写他登临名胜时怀古思乡之情。诗歌写得情景相生、一气流注,深得后世称颂。据《唐才子传》(元人辛文房著)记载,李白游黄鹤楼读到此诗时,曾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则传说,是否可靠,且别管它。但知李白确曾两次拟其格调,如《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等诗,显然留有崔诗的影响。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古典名楼之一。其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俯临长江,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诗中的“昔人”,有二说,一说古有仙人王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祎曾在此乘鹤登仙。 鹦鹉洲,地名,传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杀文士祢衡于此。因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后以之名洲。唐时此洲原在城西北长江之中,靠近黄鹤矶,后被江水冲没。一说,它与汉阳陆地联成一片,遂失江中之“洲”。 汉阳树,即汉阳一带的树木。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汉水从汉阳北边流过,从而汇入长江。因此,诗中的“晴川”,即指汉水。
以下语译全诗——
这首“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是崔颢抒写自己登临黄鹤楼的观感。诗篇写得色彩鲜明,格调优美,气象阔大,其主题却是习见的,即:因览胜而动了乡思。思想内容仅此而已。以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相较,从思想上讲,差距无异是很大的。但是,李白见了此诗,却叹为“观止”,甚至在自己创作中一再模仿它,这又是为什么呢? 崔诗被人们推崇为咏黄鹤楼之绝唱,并为大诗人李白所心折,我想主要在于此诗的艺术之功。 首先,经过三次重复“黄鹤”一词来点题显志 在首联与颔联四句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黄鹤”二字,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这样写的好处不少:①切题。因传说得名的“黄鹤楼”,诗歌也由楼的命名缘由说起,很快点了题,且由此生发开去,感到自然、贴切。②以虚当实。这是更为主要的一点。诗人这样写就将虚渺传说看成了现实的存在,可以造成一种“向往”与“失望”两种情绪的交织——“昔人乘鹤去”,能够勾起人们对美丽传说的遐思;而“空余黄鹤楼”,又可让人们感到失望,产生一种怅惘情绪。第一联出句写“昔”,对句言“今”;第二联的出句再次出现“黄鹤”,对句跟出“悠悠白云”。但“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千载白云空悠悠”。这样,就进一步深化了上述的感觉,把人们的思绪引向遥远的过去,把眼界扩展至无边的天际。诗人就是借“黄鹤”一词的几次重复,巧妙地从虚与实、昔与今的差距和结合中,造出“千秋邈远”的时间感和“茫茫世事”的人生感,从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③得“一咏三叹”之妙。几次重复“黄鹤”同一词,不仅突出了“咏楼”之主旨,而尽得一咏三叹之妙。并且在诗尾点出的淡淡“绵绵乡愁”,作了很好的呼应。 第二、在格律上具有独创性:变格七律 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时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古人还说:“一时登临,高兴流出,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这些评论,虽未从格律角度置评,但崔诗确是一首杰出的变格律诗。前半首是散体变格:首联一、二句的五、六字重出“黄鹤”;第三句七字中有六字仄声,出现了“孤平”,而在第四句中,又连用了三个平声字,造出了个“三平调”来煞尾。颔联本应对仗,却全用散体句法,直至后半首,才整饬归正,按照律诗规则,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应当说,崔颢这首诗确实是“破格”了。但是,由于它既放又收,既突破格律束缚而又不完全脱离格律,使八句诗一气呵成,紧紧结合,自然流出,文气直下,喷溢全篇,使人读之深有浑然天成之感。特别是紧接“破格”之后“归正”的对仗中,营造了两句千古传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样的名句,描绘了异样清丽的画图——黄鹤楼前江汉滔滔,天蓝水碧,草绿树翠,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更使诗篇增色不已。 最后两句收尾,也显得很有功力。诗人在日暮之际,留恋现实,怀念乡关,江上烟波,心中郁块,只消一个“愁”字,就将通篇一齐收拾,实在“收”得可贵。 所有这些,确是一般律诗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它成为一首具有独创性的气势雄大、意兴浓厚的千古赞颂的变格七律。 第三、在造语上注意修辞,增强了诗歌音乐美 这首诗在诗语的组合和修辞上采用了两个重要手法,即:迭字的运用和“顶真”接字法的引进。这样,就使诗之韵律和谐,清新悦耳,具有引人的音乐美。 先看它的迭字运用。诗人在诗中,把“悠悠”、“历历”和“萋萋”三个同音同义字的迭用,使诗篇的声情并茂。 再说“顶真”接字法。诗人在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这个接字法,更使诗歌生色不少。如首联上句的末几字的“黄鹤”,成了下句(第三句)的开头(如“黄鹤一去不复返”),首尾相联,蝉联而下,大大增进诗歌的音乐性。这种接字法很古老。早在《诗经》和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已广泛出现这种“联珠格”诗体(在修辞学上,也称“顶真格”)。如在《诗经·氓》一诗中的“及我皆老,老死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又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等。《黄鹤楼》作者的接字法,正是他学习这些民歌的结果。它的使用,能使诗句递接紧凑,生动畅达,增强诗的节奏美,声情并茂,字字铿锵,语语动人。 黄鹤楼崔 颢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临黄鹤楼,但见龟蛇雄峙,长江东去,欲题诗抒怀,忽然看到崔颢《黄鹤楼》之诗,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敛手无作而去。此说虽无从考证,但后来李白确实曾两次仿崔诗格调写过《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崔颢这首《黄鹤楼》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 (原黄鹤山) 的黄鹤矶上。相传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到此。又传费文祎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建楼,因而得名。诗的前四句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驰骋想象,写登楼所感。首联破题,以神话传说起笔,用“昔人” 二字带动全联,从而给黄鹤楼蒙上一层飘渺而神秘的色彩。古代的仙人子安早已乘着黄鹤归去,此地只留空楼一座,耸立江边。诗人把传说引到诗中。但这神奇的传说并未给人以美的启迪,却使人产生苍凉激越、若有所失的感觉,并笼盖全篇,为全诗确定了基调。颔联承上启下,感叹仙人已逝,鹤随仙去,危楼空空,白云飘忽,年复一年,悠悠千载,不正隐寓人世沧桑之感么! 诗人登临览胜,面对的却是这一番情景,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良深。这二联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生动而深沉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登黄鹤楼最易产生的感受,境邃意深,韵味隽永。同时,诗人在遣词上重叠使用“黄鹤”二字,在格律上也不顾对仗和平仄,或全用仄声,或三平调煞尾,词语不相对,拗律而为之。原因就在于诗人遵循着“诗言志”这一创作原则。当他登高瞩远之际,激荡于胸的情思,如江河决口,一泻千里,容不得迟滞,也顾不了许多作诗的禁忌,而以气行文,“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唐诗别裁》)。读着这样的诗句,使人不但不觉得重叠雷同,不合章法,反而被诗中那酣畅奔放的激情、流畅自如的语言所感染。 后四句写楼中的所见所感。颈联状眼前之景,诗人登楼眺望,只见万里晴空之下,对岸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见,江心鹦鹉洲上的春草葳蕤繁盛,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卷展现出来,一反上面的苍凉飘渺之象。“历历”二字下承“汉阳树”“萋萋”二字又上承“芳草”。写草,写树,在一联之中交相成对,既使春光物象具出,又使诗句轻灵飞动,一变前两联古体诗的句法而整饬归整。尾联实写登楼所感。夕阳西下,暮色降临,诗人站在高楼上,望断归途路,何处是故乡?江面上迷迷濛濛的烟波,撩拨起无限乡愁,使人怅惘悠悠,归思难禁。这一联揭示题首,照应首联,为同一格调;又与颈联乐景相反相成,对比成趣。把登楼的实感真情直抒出来,且真挚率直,一泻无余。 这首诗,既以气取胜,脉络贯通,又起承转合,章法严谨。首联标其目,引人入胜,颔联“楼破题(首联),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元杨载语),叙仙人乘鹤,杳然一逝,人去楼存,白云千载,两联起承,浑然一体,给人以飘渺茫然之感。颈联忽而一转,晴空万里,草树风物,历历萋萋,又一派好景,与上两联相较,不但衬托出登楼之人的愁绪,也使诗篇波澜起伏,又为抒情蓄势。尾联以江上烟波、日暮怀归作结,照应首联,回到开头那种空灵茫然的境界之中。全诗神功之力,含蕴丰厚,天成地就,堪为“绝唱”,难怪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了。 黄鹤楼【题 解】 此文节选自《文苑英华·黄鹤楼记》。《文苑英华》,总集名,宋太宗时李昉、扈蒙、徐铉、宋白、苏易简奉敕编,1000卷,“宋四大书”之一,辑集南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此文因此才流传下来。1981年,重建黄鹤楼,将此文刻碑。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凸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全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上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多用对偶、铺陈、夸张、比喻,对黄鹤楼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使楼流传千古。 黄鹤楼 黄鹤楼参见“仙人黄鹤”。岳甫《水调歌头》:“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 黄河清 黄鸡唱日 ☛ 黄鹤楼崔颢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 “唐人七言律诗,当认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纪昀批语曰:“崔颢偶然得之,自然流出,虽效之而实多不及。”好处究意在哪里? 这首诗虽为凭吊怀乡之作,却豪放倜傥,奔驰不羁。忆昔如在眼前,写景雄浑细腻,抒情真挚感人,获得了令人惊绝的艺术效果。首联借王子安,费文祎登仙事盘空而起,不知其来,一下把人带到了神行仙游的境界。承黄鹤之名,切所写之楼,既富想象,又扣现实,显出起笔之奇。颔联顶针承题,似与首联无涉,实如长江大河,顺势直下,一泻千里。上句承上启下,因是神话,只可想象,不能眼见;下句为黄鹤楼前实景,悠悠白云,千载而下,日复一日,枉自流逝,似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化出,暗含一“愁”字。颈联写眼前实景,因天晴气清,故汉阳之树,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会历历在目。由眼前好景,引出结联对故乡的怀思。触景生情,一腔愁绪,郁结在一个“愁”字上。“文以气为主”,此诗随意挥洒,似不经意,实则文势磅礴,气吞寰宇,一气旋转,顺势驰骋。所以,首、颔二联不以声律为限,成为千古奇句。“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黄鹤楼》正以这种非凡气势使众人慑服。 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矶上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在楼上俯瞰江汉,极目千里。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即指此。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临长江,气势雄伟。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见《南齐书·州郡志下》。《太平寰宇记·武昌府》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历代屡毁屡建。古今诗人题咏黄鹤楼甚众,尤以崔颢、李白最为著名。 黄鹤楼huáng hè lóu指唐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只要套得妙。(十七—十八·365)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樓閣部 > 樓名 > 黄鶴樓 黄鶴樓 huánghèlóu 故址座落於湖北武漢蛇山黄鵠磯頭。據傳仙人王子安乘黄鵠過此,因稱。始建於三國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屢毁屢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遇火,樓化作廢墟。現存建築爲公元1984年重建。唐以前黄鶴樓之形制巳不可考,宋代黄鶴樓是一建築群,主體建築爲十字脊兩層樓閣,下有抱厦與回廊環繞,地面之上有木構平座,平座下臨水建有高臺。元明兩代,樓體形變簡,層數則變爲三,地面上之平座層消失,高臺仍存。清雍正與同治年間兩次重建,均爲三層樓閣。主樓之外尚配有亭軒、廊、坊,樓前陳列“黄鶴歸來”銅雕一尊。參閲《南齊書·州郡志下》、《嘉慶重修一統志·武昌府·山川》。 黄鹤楼 404.黄鹤楼(p3574.2)释文之末乃云: “古今诗人题咏黄鹤楼者甚众,以唐·崔颢、李白所作最著名。” ☚ 黄檗宗 黄卷青灯 ☛ 黄鹤楼❶全称《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戏曲剧本。元朱凯撰。四折。凯有《盗殖骨》已著录。此剧约万字。叙三国时赤壁之战后,周瑜拟杀刘备,邀备赴碧莲会,诸葛亮令关平、姜维营救。瑜、备会饮于黄鹤楼,刘备依计灌醉周瑜,携暗藏令箭下楼逃走,回到荆州,置酒庆贺。原题材出自《三国志平话》,改编后情节曲折,颇受欢迎。有脉望馆校抄本。 黄鹤楼古建筑。在新津县武阳镇,与纯阳观相距不足500米。民国24年 (1935年) 建。占地667平方米。楼高30米左右,共3层,为重檐歇山式。二楼上塑有吕洞宾骑鹤仙游像。三楼有清人黄云鹄手书大字 “黄鹤楼” 巨匾一幅。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鹤楼中国古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南岸蛇山之巅黄鹤矶头,因而得名。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历代文人登楼观景赋诗,留下许多诗文名篇。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在明代270余年间,黄鹤楼4毁4建。明末的黄鹤楼“制方,而补四隅为圆;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每隅合九角,每方四溜为柱,中外三起,外二起四面各二十柱,中一起四。楼后接楹屋数间”。清代是黄鹤楼建设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元年(1736)建的黄鹤楼最为辉煌:自山以上,直立十有八丈。其形正方,四望如一;高壮闳丽,称霸山川。清朝最后一次建黄鹤楼是同治七年(1868)。最后一次毁于清末光绪十年(1884)。1983~1984年重建的黄鹤楼为5层,高51.4 m,平面呈亚字形,顶层中部冠以四方攒尖顶,四面环以荆楚民间风格的门楼。 黄鹤楼 黄鹤楼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大火。 ☚ 风景名胜/度假区 襄樊古隆中风景区 ☛ 黄鹤楼 174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在武汉市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相传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其后历代屡毁屡建。唐诗人崔颢题《黄鹤楼》诗句,更闻名千古。清光绪十年(1884)毁于火焚。1985年重建竣工,新楼位于蛇山顶上,塔式楼阁分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总高51.4米,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端庄。顶层正面悬“黄鹤楼”匾额。为古典建筑之杰作。登楼凭栏远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 湖北省 古隆中 ☛ 黄鹤楼 黄鹤楼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南齐书》和《梁书》上皆有关于黄鹤楼的纪事。传说仙人王子安曾骑着美丽的黄鹤从这里飞过,又说蜀国的费文伟成仙后还经常骑鹤返回小憩。此后唐代诗人崔颢的著名题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更使黄鹤楼名闻遐迩。惜这座名楼历代因火灾兵祸,屡建屡毁,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同治七、八年(1868~1869年),光绪十年被毁后,一直没有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杰出匠师参照历代遗留文字和绘画资料精心设计并重建了黄鹤楼。主楼为五层,高五十点四米,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楼内有七十二根大红冲天柱支撑楼体,一、二、五层正厅墙壁有壁画,第四层设有挂壁画和木雕等艺术品,一层夹层为跑马廊,内设三个展室。各层以楼梯相通。楼顶为攒尖琉璃瓦覆盖,每层皆有飞檐斗栱,并形成六十个翘角,翘角上皆挂有一个金色风铃。攒尖顶下,四面各起一座骑楼,骑楼下各悬一块黑底金字楼匾,正面书写“黄鹤楼”三个大字。楼的铜顶,至今还保存着,是古黄鹤楼的惟一遗物铜顶。原装在清朝同治八年所建的黄鹤楼上,后流失。现已被找回并安放在黄鹤楼后的石基座上。 黄鹤楼 ☚ 滕王阁 岳阳楼 ☛ 黄鹤楼 黄鹤楼Huanghelou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古代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说蜀费文袆登仙,曾驾黄鹤在此憩息。是唐以来文人学士云集,登楼歌赋的胜地。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抒写人们登楼的感受,气概苍莽,被誉为千古绝唱。黄鹤楼屡毁屡建,到清光绪时已荡然无存。近年已重建。今址在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楼高5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黄道婆 岳阳楼 ☛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黄鹤山)西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因山而名,或云仙人王子安尝乘鹤经此,或云三国费祎常骑鹤来此憩息,故名。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原为戍楼。后屡毁屡修,楼之兴废,已莫能详记。据六朝、唐代文字记载,宋、元、明绘画,以及清代丝织品图和所遗照片,楼阁形制各别,规模不一,或层楼连庑,状若院宇,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要之皆轩昂宏伟,辉煌瑰丽。黄鹤楼于南朝齐梁时已闻名于世,唐时尤盛。历代不少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陆游、袁宏道、袁枚等,都曾到此写景抒怀。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传诵千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毛泽东1927年春所作《菩萨蛮·黄鹤楼》,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等语,亦脍炙人口。旧楼于清光绪十年(1884)毁于大火。今楼动工于1981年,建成于1985年,位距原址三百米处(原址已辟建为长江大桥引桥),形制略依宋楼而由三层增建为五层,一至三层四壁各镶大型壁画,以图绘与黄鹤楼有关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主建构易砖木为钢筋混凝土,前置门楼,右侧下列峙亭阁台榭以为黄鹤廊,整个建筑设计大胆,布局别致,高低错落,上下交辉,望去俨如宫殿,宏伟壮丽。 ☚ 蛇山 胜象宝塔 ☛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内。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矶上,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今桥头堡上仍刻有“黄鹤楼旧址在此”字样。新楼濒临长江,共五层,高51.4米。顶层正面悬“黄鹤楼”巨匾额。楼前有山门、牌坊、轩亭、宝塔。楼后建有诗碑廊和各种纪念性亭阁。楼雄伟壮观,是古典建筑的杰作。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汉蛇山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据传是三国吴黄武年间创建。以后各朝屡毁屡建,以致“楼之兴废,更莫能纪”,仅清代就重修4次,不幸至清光绪十年(1884)因附近失火延及被毁,但遗址所在地,仍吸引许多人慕名前来。现在的黄鹤楼是80年代重建的,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对于黄鹤楼,古人流传许多神话故事,如王子安乘鹤经过此地,费文伟驾鹤返憩于此,辛氏在此买酒等等,历代文人骚客也到此吟诗抒怀,最著名的是唐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神农架 三峡 ☛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 (俗称蛇山) 的黄鹤矶头,楼因山得名。相传建于三国时吴黄二年 (公元223年),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楼阁之一。后各代屡毁屡修,仅清代重修4次。据史料记载,昔日的黄鹤楼或重檐翼舒, 四闼霞敞; 或台楼环廊, 高标嶙; 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轩昂宏伟,瑰丽辉煌。唐崔颢、李白、宋陆游等历代名人皆登楼摹景抒怀,题诗留字,尤以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脍炙人口,名闻千古。兴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后在蛇山之巅新建,仿木结构,崇楼五层,飞檐互舒,黄色琉璃瓦覆顶,内外遍施彩画,装修典雅富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 黄浦江 黄石国家公园 ☛ 黄鹤楼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上。旧址在江边黄鹄矶头,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33年)。历代诗人到此摹景抒情,留下诸多名篇佳作,而以唐崔灏《登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脍炙人口。楼屡毁屡建,最后焚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建黄鹤楼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5年建成开放。主楼5层,总高51.4米,巍峨壮观,四面檐下,正面题“黄鹤楼”,余三面有“楚天极目”、“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匾额。全楼各层布置大型瓷砖彩色壁画、楹联、诗词等,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主楼周围建有配亭、轩廊、牌坊,并与其他建筑,组成黄鹤楼公园的主要景观。登临楼上远眺,江城风貌尽收眼底。 ☚ 蛇山 阅马场 ☛ 黄鹤楼huang he louYellow Crane Tower 《黄鹤楼》huang he louTower of Yellow Crane→崔颢 (Cui Hao)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 黄鹤楼见 黄金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