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四5309名𫚐𱇍(状似鲇鱼,身体带黄色)。西南官话。四川云阳。1935年《云阳县志》:「𱇍曰黄骨鱼,…一名~。」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黄顙魚 黄顙魚 huángsǎngyú 亦稱“䱀䰲”、“黄䱀”、“黄䰲”。魚名。體長,裸露無鱗,有鬚四對,胸鰭棘强大,有胃。群游作聲軋軋。性最難死。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黄顙魚》:“顙、頰以形,鱨以味,䱀䰲以聲也。今人析而呼爲黄䱀、黄䰲。”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卷上:“䱀䰲,似鮎而小,邊有刺,能螫人,其聲䱀䰲。”參見本類“鱨”。 黄颡鱼【同义】总目录 黄颡鱼黄黄颡鱼yellowheaded catfish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又称𫛖䲉、峡䰲。硬骨鱼纲,鲇形目,鱨科。长约10~20 cm。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大,平扁。口宽,下位。须4对。背鳍和胸鳍各具1硬刺,后缘具锯齿,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低平。尾鳍分叉。无鳞。为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中。性喜集群,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主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软体动物和小鱼。分布于中国各大江河及附属湖泊。产量大,肉细嫩,味美,为常见食用鱼类。如黄颡鱼分布于全国除西部高原及新疆外的各水系;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分布于闽江、珠江及海南岛;光泽黄颡鱼(P. nitidus)分布于黑龙江至闽江水系。长须黄颡鱼(P.eupogon)分布于长江水系。 黄颡鱼huáng sǎng yú《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黄颡鱼(12)。药名。 【基原】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的肉或全体。 【别名】鲿《诗经》),扬令、黄颊鱼、黄鲿鱼(陆玑《诗疏》),𫛖扎鱼(陶弘景),黄鱼(《医学入门》),黄𫛖、黄虬(《本草纲目》),鳃丝鱼(姚可成《食物本草》),黄樱(《医林纂要》),黄骨鱼(《本草求原》),黄刺鱼(《随息居饮食谱》),河龙盾鮠(《鱼类分类学》)。 【性味】甘,平。 ❶《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❷《东医宝鉴》:“性平,味甘,无毒。” ❸《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用主治】利小便,消水肿。治瘰疬。 ❶陶弘景:“醒酒。” ❷《日用本草》:“祛风。” ❸《本草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❹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