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遵宪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今在梅州市)人 黄遵宪1848—1905清末维新派、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以举人捐道员。光绪三年(1877年)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向日本友人介绍中国文化,深受日本研究中国问题的汉学家的欢迎,同时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和历史著作的情况,悉心研究明治维新历史,着手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共四十卷)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尽力保护华侨和华工的正当权益。1889年任驻英使馆二等参赞,曾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1891年,任新加坡总领事倡立图南社,又巡视各岛,了解华侨情况,经力争,清政府始颁布几条保护华侨的规定。1894年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和康有为过从甚密,与汪康年创《时务报》。以救亡图存为己志。1897年以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在湘办新政,任《湘学报》督办,参与时务学堂、南学会创办工作,常发表文章和演讲,宣传“开民智”、“合群”、“君权与民权并重”,主张地方自治,尝出示禁止女子缠足,成为推动湖南新政的重要骨干。1898年徐致靖将他作为通达时务人才向光绪帝推荐,特别赞誉他“器识远大,办事精细。”旋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因病未能就职。戊戌政变时,因参与维新变法运动遭弹劾,被扣押在上海洋务局。后经疏解,清廷允其回乡闲居,仍念念不忘国家民族的危亡。自后不复出。工诗,为近代著名诗人,著述甚多,作品大多反映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被人称为“诗史”。诗集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著作有《日本国志》等。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诗人。字公度。广东梅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先后在日、英、美、新加坡诸国任参赞和总领事20多年,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1894年回国后主张变法维新,在湖南任按察使时推行新政,后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办时务学堂,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免官回乡。他是当时“诗界革命”的提倡者,主张“我手写我口”,不拘守旧律。诗作多描写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封建礼教的倾向,语言通俗,形式多变,注重运用新词汇入诗,在古典诗歌向新诗过渡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代表作《悲平壤》《东沟行》《台湾行》等,被称为反映中日甲午之战的史诗。晚年诗作中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持反对态度。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有《黄遵宪诗选》。 ☚ 樊增祥 林纾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积极参加变法维新运动。失败,被罢归。长期驻外,能从国际范围的比较中提出中国社会改革问题,形成改良主义政治观点。工诗文。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反对模拟。所作内容充实,广泛描写近代史上重大事件,揭露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 有“诗史”之称。形式上不拘一格,不专一体,守律不严,选韵亦宽,多纵横开阖,气势酣畅。尤长古体。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亦能文。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 樊增祥 王鹏运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人。遵宪四岁入塾读书。十岁塾师以《一览众山小》命题作诗,以“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诗句一鸣惊人,饮誉乡里。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应顺天乡试中举。同年,应聘为驻日使馆参赞;次年,赴任。驻日期间受日本明治维新及卢梭、孟德斯鸠著作之影响,开始萌发维新思想,并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为中国之借鉴。尝谓“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己亥杂诗》自注)。光绪八年春,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值美国掀起排斥华工运动,据理力争,使华工利益得到一定保障。光绪十一年,请假回国,完成《日本国志》。光绪十五年,任驻英使馆参赞。光绪十七年秋,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江总督张之洞以筹防需人,奏请调其回国。次年,就任江宁洋务局总办,负责处理江西等五省教案。同年加入强学会,并倡议创办《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奉旨陛见,陈请变法维新。次年,改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员,署理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创设保卫局,并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办理时务学堂,创办《湘学报》、南学会、湖南不缠足会,以期开通民智,提高绅权,削弱官权。光绪二十四年,被任命为驻日本国大臣,因病滞留上海。戊戌政变作,得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之助而幸免于难,但被革职回籍,以读书、办学、教育子弟自遣。病逝于乡。遵宪初登诗坛即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后更言“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事异于古,今之人亦不必与古人同”,主张“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其诗篇以反映反侵略战争与较早以外来事物入诗著称,尝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冠冕。梁启超曰:“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高旭曰:“黄公度诗独辟异境,不愧中国诗界之哥仑布矣。”(《愿无尽庐诗话》)陈衍曰:“人境庐诗,惊才绝艳,人谓其濡染定庵,实则宗仰《晞发集》甚至。”(《石遗室诗话》)钱仲联曰:“黄公度遵宪人境庐诗,以旧格律运新理想,诚不愧诗界之哥仑布。然传诵一时之《今别离》四章、《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诸首,笔路粗疏,大似张船山一流,并不见佳。余最爱其《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长五古,曲折详尽,语皆本色,真公度所谓我手写我口者。运用古乐府之神理,而全变其面貌,不足与皮相者道也。”“人境庐诗,于写景似非所措意,然偶然兴到,亦有佳作。”(《梦苕庵诗话》)钱鍾书曰:“近人论诗界维新,必推黄公度。人境庐诗奇才大句,自为作手。五古议论纵横,近随园、瓯北,歌行铺比翻腾处似舒铁雲,七绝则龚定盦,取径实不甚高。语工而格卑,伧气尚存,每成俗艳。”(《谈艺录》)著有《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杂事诗》二卷、《日本国志》四十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六四、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碑传集补》卷一三)、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杨天石《黄遵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 袁昶 陈宝琛 ☛ 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清代诗人。字公度,别署东海公,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翌年出任驻日本国大使馆参赞。光绪八年出使美国,任旧金山总领事。时值美国政府迫害华工,以外交官身份据理斗争,迫使美国当局释放被拘华侨。在此期间,目睹美国两党竞选丑剧,曾作《纪事》诗予以嘲讽。后又任驻英国大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光绪二十年回国。积极参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上海加入“强学会”,创办《时务报》。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厉行新政。变法失败,革职归乡。是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以言为体,以感人为用”,反对模拟复古,提倡“我手写吾口”。其诗表现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被称为“诗史”。疏于格律,用韵较宽,注意向民歌学习,创造一种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诗风豪迈奔放,格调高昂,表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奋发图强的精神。高旭(《愿无尽庐诗话》)评其诗谓:“黄公度诗独辟异境,不愧中国诗界之哥伦布矣。近世洵无第二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 近代爱国志士、外交家、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二年(1876)中举,先后在日、英、美、新加坡等国任外交官二十多年,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主张变法维新。戊戌改良失败,被革职。在诗歌方面他也提倡革新,力求变化,是当时“诗界革命”的代表诗人之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 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字公度,自号人境庐主人。光绪举人。1877年(光绪三年)任驻日使馆参赞,力倡中日平等相待,交流学术文化。悉心研究明治维新,撰《日本国志》。1882年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尽力保护华侨利益。1889年转任驻英二等参赞,期间,认真考察英国政治制度,认为中国政体应效法英国,还为张之洞的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1891年调驻新加坡总领事,向清廷奏请采取措施保护华侨与归侨正当权益。1894年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次年在上海参加强学会,与康有为“朝夕过从,无所不语”。1896年捐款筹办《时务报》。次年在署湖南按察使任内,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邀请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积极参加南学会活动,演说中外大势,鼓吹学习西法,提倡地方自治;仿西方巡警制度,创办保卫局。曾督办《湘学新报》,赞助不缠足会,推动发展商办矿务、机器垦殖、内河轮船等实业,以谋中国独立富强。戊戌政变时被劾,回乡闲居。后对梁启超慰勉有加。1905年3月28日病逝。诗作甚富,充满爱国激情,人称“诗史”。另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同义】总目录 黄遵宪东海公 黄遵宪 138 黄遵宪1848—1905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 (今梅县) 人。光绪举人。光绪三年(1877)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向日本介绍中国文化,并研究日本文学和历史。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尽力保护在美华人利益。后相继任驻英公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1894年回国后,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参加上海强学会,结识康有为,“朝夕过从,无所不语”。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与汪康年共同创办《时务报》。1897年以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襄助巡抚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并任《湘学报》督办,参与筹办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聘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戊戌政变时,因参与维新运动遭弹劾,后经疏解回乡闲居。其政治思想受西方资产阶级观点影响较深,以富国强族为宗旨,主张改良中国政治,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强调“合群”、“开民智”,“君权”、“民权”两得其平,贤、杀、刑、赏与众共之等。著作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 ☚ 慈禧太后 康有为 ☛ 黄遵宪 150 黄遵宪1848—1905诗人,报刊活动家。字公度,1896年与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作为改良派的机关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该报发行至1万多份,在知识界引起反响。1902年以后,他与在日本的梁启超恢复通讯联系,对梁在日本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报》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寄去作品发表。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 郑观应 钱昕伯 ☛ 黄遵宪 168 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人、外交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人。光绪二年中举,当年以参赞衔随首任使日大臣何如璋出使日本,后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早期外交官员。后调回国内,任江南洋务局总办、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主持筹办《时务报》、《湘报》、时务学堂、南学会等。光绪二十四年,任出使日本大臣,未到任而戊戌政变发生,在上海遭软禁,被解职放归。乡居期间,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取得联系,继续鼓吹维新思想,积极参加“诗界革命”。其诗眼界开阔,内容充实,引入海外的新理新事,而又努力使新内容与旧形式谐和,被誉为“能以旧格调运新理想”的“新派诗”。所作各体兼长,尤擅五七古长篇,多纪写当时史事,有“晚清诗史”之称,咏写甲午中日战争的 《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纪事诗传诵尤广。他还积极尝试诗体革新,开创通俗体歌词“新体诗”,在辛亥革命前后颇为流行,在中国音乐史、歌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与创造性极强的诗人金和并称,号“晚清两大家”;又与夏曾佑、蒋智由并称,被誉为“近世诗界三杰”。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今人有点校本《人境庐诗草笺注》、《人境庐集外诗》、《日本杂事诗广注》。另有《人境庐杂文钞》(见《文献》杂志)、《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 (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 ☚ 吴汝纶 林纾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Huang Zunxian近代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大商人家庭。早年读书仕进,关心时务,有“别创诗界”之志。1876年中举,次年出国,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受日本明治维新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影响,主张维新变法。1895年回国后,参加改良派政治活动,成为变法维新活动的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后辞职还乡。黄遵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反对诗坛的拟古主义风尚,提出“我手写我口”,主张写诗要为事而作,表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现存诗1000余首,题材广泛,政治倾向鲜明。内容多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腐败,批判封建思想文化,表达变法心愿和改良主张,还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及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新情感,有“诗史”之称。他在诗歌形式上也勇于创新,基本上摆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又保持了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笔法散文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和事物,诗歌风格多样化。以新词语、方言俗语入诗,无生硬牵强之感。但典故堆砌过多,有些诗显得生涩艰僻。诗集为《人境庐诗草》、《日本杂诗》、《人境庐集外诗辑》。 ☚ 薛福成 林纾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Huangzunxian近代改良主义者、外交家、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生于1848年4月27日(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举人出身。1877年被任命为驻日本公使馆参赞,他潜心探讨日本明治维新致强之路,与日本知识界交游甚广,对中日文化交流颇多贡献。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9年任驻英使馆二等参赞,1891年任新加坡总领事。他关心海外华侨,要求颁布保护华侨的规定以保护其利益。1894年归国,次年参加强学会,结识康有为,出资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以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襄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办新政,并任《湘学报》督办,参与时务学堂和南学会的创办工作。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遭弹劾,返乡闲居,仍不忘国家民族安危。他诗作甚丰,为近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1905年3月28日(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病逝于故乡梅县。著作有《日本国》、《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 ☚ 曾纪泽 邓世昌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Huangzunxian清末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历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黄遵宪光绪二年秋(1876)中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在文学思想上,黄遵宪鄙视拟古主义诗风,主张从自己的时代和生活中去找寻诗的源泉。黄遵宪也认识到诗歌对于现实的反作用。曾说: “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与丘菽园书》)针对古典诗歌格律过严, 主张吸收散文特点和句法来写诗。黄遵宪还是白话文的早期提倡者之一。黄遵宪现存诗1000余首。诗是黄遵宪的“余事”,但却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黄遵宪的诗往往反映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呼吁人们维新救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 梁启超与《饮冰室文集》 柳亚子 ☛ 黄遵宪清末诗人。历任驻日参赞等。论诗主张于“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我手写我口”,“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其所作,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领域。又以系统具体地记录近代史上重大事件著名,五光十色,宏深博大,有“诗史”之称。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参见“哲学”中的“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曾任驻日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创办《时务报》。1897年在湖南参与创办南学会。主张变法图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著有《人境庐诗草》等。参见“文学”中的“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历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少年时正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内忧外患使他逐渐滋生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1876年黄遵宪考中举人,同年12月随同乡何如璋去日本任参赞。在日本受到明治维新的影响主张变法,向西方学习。回国后参加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发生后遭到缉拿,由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和日本公使的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此后他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继续建立联系,并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至逝世。黄遵宪的文学思想主张不要迷信古人,反对拟古主义,认为要从自己的时代和生活中去寻找诗的源泉。黄遵宪的著作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 ☚ 曾国藩 林纾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近代政治家、诗人。字公度,号东海公,又号人境庐主人。嘉应州 (今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曾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任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中日甲午战后,奉调回国,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与梁启超一起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主张。后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又在湖南厉行新法。为维新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罢官归故里,卒于家。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反对复古,要求诗歌通过诗人的真实情感反映其所处的时代,通过“知今”、“阅世”表现“古人未有之境,未辟之境”。为“诗界革命”重要倡导人之一。其许题材广泛,境界广阔,或写新生事物,或记历史事件,或抒爱国情怀,如《今别离》、《冯将军歌》、《军中歌》等。其吟咏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一系列诗作,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亦能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创新,“不名一格,不专一体”,形式多变,语言新异,意境新奇。有时用典过多,则为其诗之失。 ☚ 王韬 林纾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县人,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报刊活动家。1876年,乡试中举。1877年以后,被清廷任命为中国驻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的外交官。1895年他在上海结识康有为,参加强学会。翌年,捐资1000元,与汪康年、梁启超办《时务报》作为改良派的机关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该报发行至10000多份,在士大夫和知识份子中引起巨大的反响。1897年,黄遵宪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并代理湖南按巡使,襄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聘请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支持梁组织“南学会”并亲自去“南学会”发表九次演说。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被光绪任命为驻日本大使,因病未能就道。在赴任路过上海时,奉命调查处理汪康年抗旨不交《时务报》问题,以政变爆发,告病还乡。1903年邀地方人士设立嘉应学会议所,自任会长,并创办务本中西学堂,开始筹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等。1905年3月28日病逝于梅县。著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等。 ☚ 黄侃 匪国之误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广东嘉应州 (今梅县) 人。光绪二年 (1876年) 举人,以举人人为知府。1877年1月为使日参赞,在驻日5年期间,广泛研究日本的政治经济改革,从事《日本国志》 的著述。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请假回国,专事写作《日本国志》,1887年5月完稿,全书40卷,50余万字,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刑法、学术、社俗、物产、工艺等12志,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各方面情况广泛涉猎,并结合中国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试图以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为借鉴,通过学习日本的改革经验,进而学习西方,使中国走向富强。《日本国志》作为一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著作,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89年,任驻英二等参赞,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5年回国,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1897年任湖南长宝埔法道,代理按察使。戊戌维新失败后回乡隐居。著作除《日本国志》外,另有《人境庐诗草》及《日本杂事诗》等。反对破碎陈腐、迂疏无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伦理学、生计学、政治学,使群治明而民智开。主张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交通事业,认为讲求工艺是富国强兵的必要途径,修筑铁路将带来各行各业的发展,“便民利”、“兴国产”(《日本国志》卷14),其利无穷。提出“举一国之财,治一国之事”,“以民之财,治民之事” (同上书,卷13) 的理财原则,认为理财之道主要应抓六个方面,即: 审户口以使人尽其力; 核租税以使取之有制,用之有度; 筹国计以量人为出、量出为人,调节好财政收支关系; 考国债以慎行其贷; 权货币以使纸币依附金属币而行,稽商务以堵塞外贸漏卮。认为中国当时财政困难即在于“取之过轻之故” (同上书,卷16)。主张建立国家财政预算制度,以使“举国用之数,公布之于民” (同上书,卷17)。主张金属货币的流通,不认为纸币是真正的货币,“以楮代金银则可,指楮币为金银则不可” (同上书,卷19)。但也赞成发行钞币,强调纸币的发行要有现金准备,不可滥发。 ☚ 胡礼垣 陈炽 ☛ 黄遵宪1848~1905Huang Zunxianmodern literator and diplomatist. Works: Poetry Drafts of Human World Cottage,etc. 黄遵宪1848—1905清末维新派、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以举人捐道员。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后出任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回上海。次年参加强学会,结识康有为,与汪康年创办《时务报》。1897年以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囊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办新政,并任《湘学报》督办,参与时务学堂和南学会的创办工作,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回乡不再出。他的诗很有名,长于古体,形式多变。有《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国志》四十卷及《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末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回国。次年加入上海强学会。二十二年与汪康年、梁启超创办上海《时务报》,并自捐一千元为报馆经费。次年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旋署按察使,襄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延梁启超来湘主时务学堂;助设南学会于长沙,主讲政教;倡议设立学校,禁女子缠足;仿西方巡警制度,拟保卫局章程四十条;又任《湘学报》督办,赞助《湘报》。二十四年百日维新期间,被任为三品京堂出使日本大臣,因病未就任,戊戌政变时受人参劾,后经疏解,乃得旨放归,回乡闲居。著有《日本国志》。诗作甚富,是近代著名诗人。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参考图637)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