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花岗之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花岗之役 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二九之役”。1911年1月(宣统二年底),黄兴根据孙中山在槟榔屿会议的决定,设统筹部于香港,派人到新军、巡防营及会党中活动,向海内外华侨募集经费,并选拔八百人为“选锋”(即敢死队),在广州建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准备起义。因消息走漏,官府严加戒备,统筹部决定改变起义计划。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黄兴亲率敢死队数十人突入两广督署,总督张鸣岐闻风潜逃。旋又分兵与大队清军激战一夜,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善堂名义收敛殉难者尸体,仅得七十二具,合葬于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易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之役同盟会领导的第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即辛亥广州起义。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举行,故又称广州起义。宣统二年十月十二日(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北部)召集会议,决定广州起义计划。会后建立统筹部,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全面负责筹备起义事宜,集中同盟会主要人力、财力。在海外华侨中募集十多万元经费,从各省调集大批骨干八百人组织成先锋队(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几十处,并联络新军、防营和会党武装,以备响应。约定长江各省同盟会员同时发动起义配合。计划次年三月十五日(公历4月13日)发难,兵分十路进攻广州后,由黄兴统率出湖南趋湖北;由赵声统率出江西趋湖南,两路大举北伐。因消息泄露,旋即改订计划。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一百三十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潜逃。后分兵进击,与清军激烈巷战一昼夜,起义军遭到重大伤亡。第二天被迫退却。黄兴、朱执信负伤化装逃脱,喻培伦(云纪)、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等一百余人(一说八十多人)死难,起义失败。事后广州人民收殓遗骸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史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之役 044 黄花岗之役亦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黄兴、赵声等曾于1910年在槟榔屿议定广州起义的计划,1911年1月由黄兴、赵声于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并向海外华侨募集经费。各地同盟会员纷纷起来响应,准备起义。选拔800人组成先锋队 (敢死队),在广州陆续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计划占领广州后,即分兵大举北伐。通知各省革命党人相机响应。因事先走漏消息,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遂改变起义计划。在实力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发动的情况下,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敢死队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分路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伤亡过大,被迫退却,牺牲约100多人,后经广州人民收殓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震动了全国,给以后不久的武昌起义作了很好的准备。 ☚ 高楼寨之战 湖口之役 ☛ 黄花岗之役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清末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宣统二年(1910)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同盟会重要干部及东南各省和南洋革命党人代表,于当年十月二日(11月13日)在马来亚的槟榔屿庇能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再次发动广州起义。会后孙中山亲自到华侨中募捐、筹款,并派人到日本购买武器。黄兴、赵声到香港成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以黄为部长,赵副之。一方面派人联络广州新军,另一方面联络防营、巡警和会党;又选拔骨干八百人组成“选锋队”(敢死队);并在广州城内设立三十八处秘密据点。各处准备就绪后,三月十日(4月8日),统筹部举行会议,决定十五日(13日)兵分十路攻打广州,得手后,通知各省革命党人响应,大举北伐。后因风声走漏,起义日期推迟,并改变作战计划。二十九日(27日)下午五时,黄指挥一百二十余人攻击两广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遂纵火焚烧督署,后退出,至东辕门外与李准的卫队接仗。随后,黄将队伍分为三路,分头进攻督练公署、小北门、大南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终因组织不周,寡不敌众,伤亡过重,黄负伤后化装得脱,喻培仑、林觉民、方声洞等人牺牲,起义失败。后检得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为黄花岗),时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起义亦因此得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