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芩huáng qín

(字)高固,唐代人,为渤海群王。

黄芩huángqín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披针形,花蓝色。根可以做药材。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黄黔 > 黄芩
黄芩  huángqín

即黄黔。其根色黄,故稱。

黄芩【同义】总目录


空肠腐肠妒妇内虚黄芩

黄芩radix scutellariae

清热燥温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肘后备急方》。又名空肠、腐肠、条芩、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或炙用。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苦, 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泻火除热,止血安胎。《元亨疗马集》: 泻肝火、肺火、胆火、大肠火。《痊骥通玄论》: “导热凉三焦。”《养耕集》:“去少阳热, 性凉, 可去胸腹热。”主治: ❶驹喉骨胀, 与郁金、白矾配伍, 如黄芩散(《司牧安骥集》)。
❷泻痢,与大黄、槟榔、山楂配伍, 如通肠芍药汤。
❸肺热咳嗽, 与花粉、知母、贝母、连翘配伍, 如清肺花粉散〔《中兽医诊疗经验》(第四集)〕。
❹血热胎动不安, 与川断、砂仁、当归、白术等配伍。牛、马15~90克; 猪、羊9~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脾肺虚者忌用。本品根含黄芩甙元(baicalein)、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甙(wogonoside)和黄芩新素(neo-baicalein),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有解热、镇静、利尿、利胆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肠管痉挛等作用。体外抗菌试验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病毒以及皮肤致病性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甙元、黄芩甙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黄芩甙皮下给药能降低士的宁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显著提高士的宁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

黄芩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腐肠、空肠、元芩、枯芩、子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❶治温病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高血压病。
❷治血热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胎动不安。
❸治目赤肿痛,痈疖疮疡。煎服:4.5~9g。本品含黄芩苷元即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和黄芩新毒(Neobaicalein)。尚含木蝴蝶素、五羟基黄烷酮、四羟基黄酮、粘毛黄芩素等。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白喉、绿脓及结核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以及白色念珠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苷对动物有抗炎、抗变态反应,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汉黄芩素对小鼠四氯化碳性肝中毒有解毒作用。煎剂、酊剂及黄芩苷对麻醉犬、猫、兔均有降压作用。煎剂、酊剂、黄芩苷元及汉黄芩素有利尿作用。此外,黄芩还有利胆、解除平滑肌痉挛、解热、镇静及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化总胆固醇/总磷脂比值的作用。黄芩制剂口服毒性较小,静注毒性较大。

黄芩baikal skullcap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又称香水水草。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生长于草坡地及荒地上,亦有栽培。分布于中国北方及四川等省区;朝鲜半岛、俄罗斯、蒙古、日本也有分布。植株的地下部具有粗壮圆柱形的肉质根。茎丛生,多分枝,四棱形,无毛或具微柔毛。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全缘,背面有腺点。花生于花序一侧,花序顶生,聚成总状以至圆锥状;花萼唇形,上唇有一囊状盾鳞,结果时增大;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上唇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三角状卵形;2强雄蕊。4个卵圆形小坚果,果实表面具小瘤,腹面基部有果脐。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秋季采挖根。根入药有解热消炎、健胃、止血、安胎等功效;茎、叶可代茶,清凉去暑。

黄芩scutellaria root

系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含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鞣质等。有镇静、解热、利湿、抗菌等作用,其中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感染、急性肠炎、菌痢,也可用于肝炎、高血压及外用治疗湿疹等。制剂有芩勾降压片日服3次,1次4~5片;上感片1日2~3次,1次4~6片;复方黄芩片1日3次,1次3~4片;与黄柏共研末,油调敷,治湿疹。

黄芩

黄芩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苦,寒。归心、肺、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湿温、黄疸、泻痢。对湿温郁阻,气机不畅,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多与滑石、白豆蔻、通草等相配;对湿热郁于肠胃而出现的泻痢,常与黄连、葛根相配;对湿热熏蒸,胆汁外溢,一身面目悉黄,黄色鲜明如橘的阳黄症,常与茵陈、栀子、黄柏、大黄等相配。
❷肺热咳嗽。单用即效,亦可配桑白皮、知母、麦冬等。
❸痈肿疮毒。常与银花、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同用。
❹血热吐衄。常配伍生地黄、三七、地榆等。
❺胎漏下血。对怀胎蕴热,胎漏下血之证,常与白术、当归、等同用。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炒炭用。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

☚ 龙胆草   黄连 ☛

黄芩huáng qín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黄芩(242)。药名。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oicalensis Georgi的根。
【别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䒲葿(《广雅》),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性味】苦,寒。
❶《本经》:“味苦,平。”
❷《别录》:“大寒,无毒。”
❸《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❶《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❷《本草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❸《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❶《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❷《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❸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❹《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㽲痛,心腹坚胀。”
❺《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疗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❻《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❼李杲:“治发热口苦。”
❽《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❾《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❿《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⓫《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成分】根主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黄芩新素I、II(Neobaicalein,I、II)及白杨素(Chrysin)等。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鞣质及树脂等成分。
【药理】
❶抗病原微生物: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白色念珠菌、脆弱类杆菌(无芽胞厌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株及亚洲甲型(京甲1)体外有抑制作用,还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❷抗炎、抗过敏:动物实验黄芩有较好的抗炎作用。黄芩还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对于I型变态反应,黄芩素和黄芩苷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体外小肠及体外气管对抗原的过敏性收缩,抑制致敏豚鼠吸入抗原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并能抑制实验动物的被动过敏反应。
❸降脂:黄芩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苷、黄芩素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和肝脏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水平。
❹护肝利胆:黄芩提取物对乙醇、四氯化碳、半乳糖胺、过氧化脂质所致的动物肝损害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对硝酸士的宁所致肝脏急性中毒黄芩苷还有解毒作用。黄芩有利胆作用,可促进兔、犬胆汁的排泄。
❺解热、镇静、解痉:黄芩对酵母、疫苗等引起的实验性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黄芩还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本品能拮抗实验性小鼠肠痉挛及抑制肠管蠕动。黄芩和黄芩汤均能增强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催眠作用。
❻降压:黄芩酊、浸、煎剂及醇、水提取物,对麻醉兔、猫、犬口服,静脉、肌肉注射,均能产生降压作用。黄芩苷降压效果最明显。
❼免疫增强作用:黄芩有增强IL-2产生的作用,而对抗体分泌细胞的形成则无明显影响。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红细胞系统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增强作用。
❽抗氧化: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Ⅱ对氯比铁-维生素C-ADP或NADPH(还原型辅酶Ⅱ脱氢酶)-ADP诱导肝组织生成过氧化脂质有显著抑制作用。本品是一个有前途的临床抗氧化剂。黄芩苷及其铜、锌络合物对氧自由基也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呈量效关系。
❾抗血栓形成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黄芩多种成分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机制主要是能抑制血栓素α(TXα)合成酶,使TXα生成减少;同时又能升高cAMP水平,从而使血小板聚集性明显降低;还可特异性地抑制血小板12-脂氧酶活性,减少12-HETE的合成,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所以黄芩有抗血栓形成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能。
❿其他:黄芩多种成分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黄芩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黄芩新素II在体外对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白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黄芩注射液能明显减轻庆大霉素对肾脏的毒性及损害。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对白内障有防治作用。黄芩毒性小,实验动物口服给药未见不良反应,以浸剂或醇提取物注射,则出现不良反应或死亡。静脉及肌肉注射,能使正常家免的白细胞总数较快减少。

黄芩huánɡqín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 的根。主产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苦, 寒。入肺、胆、脾、小肠、大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治温病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热淋、高血压病,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目赤肿痛, 痈疖疮疡, 胎动不安。煎服: 3 ~9 克。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和黄芩新素等。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球菌、白喉球菌、绿脓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多种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 对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煎剂、酊剂及黄芩苷对麻醉犬、猫、兔均有降压作用。黄芩苷元及汉黄芩素有利尿作用。此外, 黄芩还有利胆、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黄芩

黄芩

黄芩

黄芩,又名腐肠、空肠、山茶根、土金茶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春秋两季采挖,以春季采挖较好,除去茎叶及须根、泥沙,晒至半干后撞去栓皮,再晒干。
根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根头部粗大,有茎痕及残存茎基。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上部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并有疣状支根痕,下部有顺纹及细皱纹。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新根鲜黄色,中间红棕色,习称“子芩”或“条芩”; 老根中央呈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暗褐色,习称“枯芩”。气微,味苦。主产于东北地区; 此外,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吐衄发斑、往来寒热、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小便淋痛、目赤肿痛、痈疽疮疡、崩漏、便血、胎动不安等证。黄芩能清上、中、下三焦实热,尤善泻上焦肺火。李时珍说:“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其治肺热喘嗽,常与知母、桑白皮等配用; 亦可单味使用,如《丹溪心法》用片芩一味制成清金丸,以“泻肺火,降膈上痰热”。用治热病高热,甚则神昏谵语,吐衄发斑,常与黄连、山栀、石膏等同用,以泻阳明实火; 血热妄行者,还可以加入生地、白茅根、玄参等凉血止血之品。治疗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常与柴胡配用,如小柴胡汤;若寒轻而热重,则与青蒿、枳实、竹茹等配用,如《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黄芩味苦燥湿,性寒胜热,又善治湿热诸证。若脾胃湿热,心下痞满鞭痛,多与黄连相须为用,如《伤寒论》中五个泻心汤有四方均用黄芩。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与茵陈、山栀、郁金等同用; 现亦用于治疗钩端螺旋体之高热、黄疸、吐血、衄血,与银花、连翘等配伍,有清热解毒之效。它如《湿病条辨》黄芩滑石汤则用本品与滑石、蔻仁、茯苓等化湿渗利药相配,治湿温、暑湿之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水;《伤寒论》黄芩汤以本品配芍药、甘草,治湿热下痢。黄芩亦清膀胱湿热,治小便淋沥涩痛,可与木通、滑石、萹蓄等配用。黄芩泻上焦火,夏枯草泻肝胆火,两者配用,可治肝火亢盛之头痛、头晕、心烦,失眠; 加菊花、钩藤等更能增强其清热平肝之功,对高血压引起者,且有一定之降压作用。治偏正头痛,可用酒浸黄芩研末茶调服; 配龙胆草、连翘等,则治暴发目赤肿痛; 与白术、天麻等配用,又能治风热有痰的眉框疼痛。黄芩尚有清热安胎的作用,如妊娠心中烦热,恶心呕吐,或泛吐苦水,不能饮食者,与白术、竹茹、苏梗等配用,有安胎和胃之效; 若胎元不固,兼有火热扰动,以致胎动流红者,则于人参、熟地、杜仲等补益剂中,加入本品以清热凉血,使血不妄行,胎乃得安。黄芩之用于疮疡,大多作辅佐药,治火邪湿热所致诸证。如治火丹,黄芩研末,水调涂搽; 治湿热口疮,则与黄连、苦参、蛇床子、枯矾等研末,猪油调敷; 治疥癣、皮肤赤痒多水,则与黄连、黄柏、滑石等研末油调涂搽。若治痈疽,用黄芩、大黄、白蔹研末,蛋清调敷。治瘰疬痰核,内服可配牡蛎等,外用与黄连、黄柏、玄参、木鳖子等熬膏摊贴,如《证治准绳》绿云膏。黄芩生用专于清热泻火,酒炒能上行,猪胆汁炒可泻肝胆火,炒炭用于止血。枯芩轻虚上达,多用于上焦之火; 子芩重实下达,多用于下焦之热。但本品苦寒,中虚有寒或无实火者忌用。煎服,3~9g。
实验研究: 黄芩根含黄芩甙、黄芩甙元、汉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7-甲氧基黄芩甙元、黄芩黄酮Ⅰ和Ⅱ、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多种黄酮类成分。又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苯甲酸。
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肝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抗菌效力。浸剂与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与亚州甲型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报告黄芩甙元为抗菌有效成分; 在体内高浓度还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也有报告汉黄芩素在试管内对霍乱弧菌与金葡萄有抗菌作用,对伤寒杆菌与痢疾杆菌无效。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的过敏性气喘有缓解作用,对离体平滑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动物被动的全身性变态反应以及皮肤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效力以甙元较强。黄芩甙元还有一定的抗组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而黄芩甙则无。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巯基酶),抑制了过敏性介质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与黄芩甙元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鼠实验性肺出血,抑制过敏性浮肿及炎症。煎剂及黄芩甙有轻度镇静作用,对其解热作用,报告不一致。醇提取物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水提物、醇提物、黄芩甙、黄芩甙元及汉黄芩素在动物实验中均有利尿及利胆作用(汉黄芩甙无效),酊剂及汉黄芩甙对乙酰胆碱所致离体肠管痉挛有解痉作用。黄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元含量,稳定红细胞膜,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动物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改善作用。黄芩甙元、汉黄芩素等对酒精所致的大鼠脂肪肝、高脂血症有改善作用; 汉黄芩素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黄芩中所含多种黄酮对过氧化脂质所致的大鼠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有治疗作用。黄芩甙眼药水对砂眼也有一定疗效。黄芩甙含葡萄糖醛酸,因而有某些解毒作用。

☚ 黄连   黄柏 ☛

黄芩

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 lensisGeorgii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
根呈圆锥形,根头粗圆稍细长,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等,通常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顶端粗圆,中间发黑,有的中空劈破;上部有明显纲级,下部有顺级和细皱级,上下均有稀疏的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无臭,味苦。
黄芩为太阴人药。功能为收敛肺元,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太阴人瘟病而出现的阳明病证。即壮热燥涩,里热不欲饮食、谵语发狂,大便不通者,也用于太阴人喘息、咳嗽。如《东医寿世保元》葛根承气汤,治太阴人瘟病而出现的阳明病证,常用本品10g、葛根20g、大黄10g、升麻、桔梗、白芷各5g,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治太阴人喘息、咳嗽,常用黄芩、麻黄、杏仁、桔梗等配伍,以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如《东医寿世保元》麻黄定喘汤。常用量5~15g。

☚ 白芷   麻黄 ☛

黄芩huang qin

【医学】root of large-flowered skullcap

黄芩

skullcap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黄芩

skullcap (roo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