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沥调
民间曲调名。又名“黄鹂调”。清初开始流行。字数句格有较大的自由度。多半与杂曲联为套数,曲终多用〔尾〕,有三句尾与〔黄沥调尾〕等。也有单支使用的,如《万曲选锦》中的“俏人儿”。〔双黄沥调〕在《霓裳续谱》里也十分多见。《霓裳续谱》卷八有〔平岔〕“手拿着打枣竿”一曲,由曲调名镶嵌而成,可见当时的流行曲调中,〔黄沥调〕也在其中。“把一个黄鹂调儿,砸了个七八瓣”,指的正是〔黄鹂调〕中夹用其他杂曲联套的特点。《霓裳续谱》卷四有《款步云堂》一支,在〔黄沥调〕的头尾中插用《玉簪记·偷诗》的主曲〔绣带儿〕,《小伴读女中郎》则在〔黄沥调〕的头尾中插用《牡丹亭·学堂》的主曲〔一江风〕。正好印证了本曲集王廷绍所撰前言“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的话。让我们看到早在大鼓中夹带西皮二簧以前,已有小曲中夹带昆曲的做法。嘉庆间北京抄本《时兴小唱钞》、《京都小曲钞》等,亦选有〔黄鹂调〕曲子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