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土高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土高原

中国4大高原之一。世界著名大面积黄土覆盖层高原。位于长城以南,秦岭及渭河以北,太行山以西,大通河、洮河以东,横跨晋、陕、宁3省区大部和甘、青、豫、内蒙古4省区部分或边界。在约34°~40°N,约102°~114°E之间,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约300~600km,总面积约40万km2。海拔多在800~2000m,山岭海拔约2500m左右,一般黄土层厚约50~80m,最厚可达150m。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200条,年径流总量约185亿m3(不包括黄河干流),年降水量多在200~700mm,且东南多、西北少。高原气温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年均温度变化在8~14℃。

黄土高原

032 黄土高原

华北西部高原。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包括山西全部和陕西、甘肃、宁夏等部分地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区。黄土覆盖面积达27万多平方公里,厚度都在80—120米,最厚可达200米。由于土质疏松,侵蚀强烈,形成塬、梁、峁、川等地形,高原上沟壑纵横,地表十分破碎。按地形差别可分为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豫西山地等。

☚ 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Huangtu gaoyuan

位于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甘肃省的中、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以及河南省的西部,共有200多个县,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黄土广泛分布,一般厚度达20—50米,陇东和陕北地区厚度达150米以上。黄土高原酷似一片黄色的海洋,由于黄土的土质疏松,这个地区的植被稀少,且多暴雨,在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形成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塬、梁、峁、川等地形。即使某些局部地区的顶部还相当平坦,但两侧却十分陡峻。绝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冲刷量,由几千吨到一万吨。每年要从地面冲蚀去0.5厘米的肥沃土壤。黄土高原年平均侵蚀模数(每年在单位面积内流失的泥沙量)一般为每平方公里5 000—15 000吨。陕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甚至高达15 000—30 000吨。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0亿吨以上。这样,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危害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黄河的安全,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淤高,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悬河”。黄土高原在地形上,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
❶六盘山以西,甘肃中部的高原,海拔约2 000米左右。高原中有若干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兰州附近的洮河谷地等,都是高原中最富饶的地方。在田野下面,有一排排整齐的窑洞,成为当地房屋的一个特色。
❷陕西北部的高原,海拔约800—1 000米,地势较低,四周有更高的山岭环绕着,在构造上成为盆地(陕北盆地)。陕北高原东面隔着黄河有山西的吕梁山,西面是甘肃的陇山山脉,高度都超过2 000米以上。南面的铜山和宜君间的山地,海拔1 200—1 500米;北面与毛乌素沙漠相通,没有显著的界线,但在靖边以北的白于山,海拔达2 000米,是高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平缓地面上,间或有较高的石山兀立,海拔约1100—1 400米。高原地层大部分保持水平,河流侵蚀特别强烈。
❸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为山西高原。这里因有许多断层和局部盆地,地形比陕北和陇东高原更为复杂。太行山东坡陡峭,向西平缓倾斜,海拔在2 000米以上,向西逐渐降低为1 500米左右。其上分布有许多海拔1 000米左右的局部盆地,如平定、沁县、长冶等。吕梁山最高峰海拔在2 500米以上,位置偏于东面。整个山岭也是东坡峻巍,西坡缓斜,逐渐与陕北高原相连接。在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山西中部,有一条狭长的谷地,海拔400—800米,从太原一直伸展到晋西南黄河河岸,其中太原盆地范围最广,长约150公里,宽约50公里,构成山西高原中最大的农业区。低地大致与太行山和吕梁山的走向平行,汾河贯流其间,所以这个低地又称汾河谷地。黄土高原是一个年轻的高原,是第四纪以来“北风送土”的产物。它在更新世时就开始沉积,堆积在一层红土之上。这层红土是棕红色的重粘土,基本上是黄土高原基底的地层。其内发现有三趾马化石,属距今200万年以前的上新世产物。在黄土沉积时期,地壳也不断在抬升。当蒙古高原由低地升为1 000米以上的高原面时,气候变得更加干冷,从而加强了“北风送土”的进程,使黄土层逐渐加厚,填谷没岭,逐渐形成高原。不过,黄土层中并不全部是风吹来的细沙泥。因为近200米厚的黄土层中,夹着不少河床中的卵石层和红褐色的土层,说明在这之前有暴流冲积,而红褐色土层,是古土壤层。显然是由于风力和流水的合作才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

黄土高原

位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北起长城,南达秦岭,西抵祁连山,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全省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黄土厚度一般达100—200米(最厚可达200米以上)。海拔高度为1000—2000米,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也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区。黄土地貌包括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墚”和“峁”)。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丘陵区土壤流失量平均达4600吨/平方公里/年。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平衡急待保护的地区。

黄土高原

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脉,南界秦岭,北接内蒙古高原,包括山西省全部以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一般50~80米厚,最厚的地方竟有100多米。这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由于长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huɑnɡtuɡɑoyuɑn

主要指北山及其以北的具有黄土地貌的区域。为陕北陇东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海拔800米~1500米,为境内第二阶梯。地势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又由于泾河斜穿其中,两边原面又作相向倾斜。其范围包括长武县、彬县和永寿县3县全部,旬邑县、淳化县大部,乾县、礼泉县、泾阳县和三原县的北山部分。构造基础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斜坡带,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南缘断褶带、高褶曲带和低褶曲带等三个次级构造单位,对于当今地貌格局有控制作用。区内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不同时期的黄土,马兰黄土覆盖在黄土地貌的顶部,厚度不大,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中、晚更新世的黄土厚度大,约100米~150米,成为黄土地貌的主体;黄土之下伏前第四纪地层,主要是中生界的灰绿色、灰白色页岩和灰黄色、紫红色泥岩及块状砂砾岩,以及三趾马红土及底砾层,其基岩侵蚀面比较平缓,上有浅形河谷分割。其地貌形态由谷间地和河沟谷地组成,正负地形非常明显。地形破碎,侵蚀性强。依据地貌形态的差异性、侵蚀形式和强度以及物质构成,可分为黄土原、黄土残原、黄土倾斜台状地等亚型。

☚ 黄土倾斜台状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动物种类 ☛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中国著名高原之一。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抵伏牛山、秦岭,北达恒山、长城一线,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甘肃境内的黄土高原分布在省境东部和中部,西起乌鞘岭,东至子午岭,北界陕北黄土高原,南邻秦岭,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以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南北长230~260公里,东西宽150~195公里, 面积约3. 3万平方公里。包括庆阳和平凉两地区大部分。地表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受下伏古地形影响,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一般海拔1400~1 500米, 黄土厚度南部大于北部, 为150~180米。受泾河及其支流汭河、茹河、蒲河、马莲河切割,多为面积不等的黄土塬和黄土梁。保存完好的塬面有董志塬、早胜塬、和盛塬、玉都塬、什字塬、屯字塬等。塬面宽展,便于机耕, 为陇东粮仓。陇西黄土高原东西200~295公里, 南北215~235公里,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包括兰州、白银、定西、天水、临夏等地州市的一部分。属中新生代山间拗陷盆地, 地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一般海拔2 000~2 500米。受下伏古地形影响, 地势起伏较大, 黄土最大厚度300米左右。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宛川河、祖厉河、庄浪河及渭河和它的支流散渡河、葫芦河纵横交错,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故以黄土丘陵和沟壑为特点。河谷两岸和川地为灌溉农业, 山地为旱作农业。

☚ 文县天池   董志塬 ☛

黄土高原

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甘肃省中部、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800米~2000米,山岭高达2500米以上。它受覆盖前的古地貌的控制及流水侵蚀、重力剥蚀,形成多种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梁峁丘陵、黄土峁梁丘陵、黄土梁土丘陵、黄土峁丘陵、黄土覆盖的低山、黄土塬、黄土破碎塬、黄土台塬等。黄土广泛分布于吕梁山、阴山、秦岭、贺兰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中陕北高原及陇中高原黄土分布最为集中,黄土特性最明显,黄土地貌形态也最完备。黄土在整个黄土高原覆盖厚度平均为30米~6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无论是从平均厚度看,还是从最大厚度看,均是世界上覆盖最厚的黄土地区。现在一般认为,黄土高原主要为近200万年以来由风成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它们是由颗粒很细的粉沙构成。由于大面积巨厚的黄土覆盖,缓和了下伏的地貌形态。黄土堆积厚度在地域上变化很大。六盘山、吕梁山与渭河北山,在黄土高原内部形成了一个向南凸出的马蹄形界线,此线内侧,黄土层总厚度,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为60米~70米以外,从长城附近的100米左右,向南逐渐加厚,到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塬,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是200米和180米。在这条马蹄形界线的外侧,黄土厚度减为50米~100米。从整个高原来看,黄土厚度是从西北至东南,先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呈条带状分布。岛状石质山地在黄土高原中经常出露。如吕梁山、六盘山等均属此类。这些山地,仅其脊部岩石裸露于广布的黄土之上,以下均为黄土所埋没。黄土分布的高度,又叫“黄土线”,在黄土高原东部约在海拔1000米以上;向西到达六盘山,东坡约为1800米,西坡为2400米;在陇西盆地,黄土线高度在2000米以上。这些呈岛状的石质山地,其上常生长一些次生林,水土流失比较轻微,而且多是穿过黄土高原的惟一巨大河流——黄河许多支流的发源地。黄土高原黄土中存在许多古土壤层。中、早更新世黄土层中夹有许多红色条带,其中绝大多数为埋藏的古土壤。在发育完整的古土壤层剖面中,呈逐渐过渡形态,上下段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从剖面看,很大程度上与褐色土相似,这种褐色土型古土壤,在梁峁区多达7层~8层。在塬区甚至多达20层以上。一般是愈向下部,埋藏古土壤层愈密集,层间黄土的岩性愈结实。这种古土壤层的分布及其变化,表明黄土高原地区从早新世以来,一再重复出现暖湿与冷干交替的变化。由于黄土土质疏,植被日益稀少,加上黄河及其许多重要支流如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等纵横于黄土高原之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很高。其中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千克/立方米,暴雨季节甚至出现1000千克/立方米以上高浓度输沙现象,成为世界上携泥沙最多的河流。这种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不仅使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深受黄河泛滥、改道之苦,还使得黄河河口变化无常,影响到近海。据统计:全球陆地地表土壤侵蚀模数平均约为14吨/平方千米,而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区高出此值约1800倍~2000倍;在世界上属于侵蚀比较剧烈的地中海地区,其土壤侵蚀模数也仅及本区的1/40。由于新构造运动的不断上升以及流经其间几条大河的不断下切,使得黄土高原丘陵区形成沟壑纵横,峡深崖陡的特殊黄土地貌形态。在六盘山以西,兰州、靖远、中卫一带的谷壁普遍有3级~4级阶地,最高一级高出河面200米。六盘山以东,地势向东南倾斜,泾、渭、洛诸河集中注入黄河,沟深坡陡,一般深切200米~300米,两岸纵贯多级阶地,在注入黄河处切割坚硬基岩,形成峡谷。例如泾河在邠县东不远,泾河入渭处切成峡谷; 又如晋、陕之间的黄河,深切水平产状的中生代石灰岩和沙岩,出现大规模的峪谷地带,河道在壶口最窄处仅40米,如此明显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不仅加强了河流的深切,而且也影响到黄土地区现代侵蚀的加速发展。像黄土高原强烈深切割的地形在世界上也属罕见。黄土高原内部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六盘山以西的甘肃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堆积期间地壳还在不断上升,黄土层较薄,水流切割多数切穿黄土层,嵌入红层。六盘山以东的陕北黄土高原,也是盆地型高原。除少数残留黄土塬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已发育成破碎的梁、峁丘陵。吕梁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有别于西部陕甘黄土高原,黄土堆积仅限于山间谷地与盆地,分布范围只占全面积40%,而石质山地是高原的主体。从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黄土分布不连续,除汾河、滹沱河等河谷盆地为黄土覆盖外,在浊漳河、沁河、涑水的若干盆地中,黄土多覆盖在盆地周边的阶地上。在黄土覆盖区,负相地形的形成与陕北无异,有冲沟、切沟等沟壑地貌,但正相地形只有梁、峁,而没有塬地。只有山麓地带还残留较为宽坦的、但为数不多的黄土台状高地。


黄河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东部,由于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海洋气流不易深入,加之地势较高,所以气候比华北其他各区偏干偏冷。除渭河、汾河南段,因夏季海洋气流可沿黄河谷地西伸,降水超过600毫米,属半湿润区以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左右,属半干旱区。总的说来,黄土高原降水少而变率大,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也很大。山西高原的山地多为北东走向、东西排列,这就从整体上使本区气候,特别是降水量的东西差异超过了南北差异。加上区内地形破碎,地表起伏大,全区山地谷地相间分布、比高较大,气温和降水各地差异很大。高原北部,气温比同纬度低,晋北的山地在夏季最高日平均气温不足20摄氏度的地区很普遍,而汾河、渭河谷地,夏温却很高,常造成焚风酷暑的天气。这里气温的日较差比华北平原大,生长期相对缩短,陕北、晋北山区不及150天,太原盆地、黄河沿岸为170天。

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