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包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包车huang2 bao1 ce1(名)人力车。 ![]() ![]() ![]() ![]() ![]() ![]() ![]() ![]() ![]() ![]() ![]() ![]() ![]() ![]() ![]() ![]()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双轮车叫 “黄包车”。车身前有两根长把( bà) ,把端有横木相连。“豪华”一点的黄包车客人踏脚的地方,安装有脚铃,路上人多的时候,客人踩一下脚铃会让路人听见铃声后避让。当然,这种车主要是有钱人专用的。 黄包车huáng bāo chē〈 方〉人力车。1909年《图画日报》第八十号:“黄包车在马路上兜揽生意。”1913年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黄包车亦价钱昂,一句钟须两角洋。打气轮盘平坦甚,管教坐客也悠扬。”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上海之车》:“光绪戊申以还,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皆行驶电车。旋又有黄包车出焉,其车之形式类腕车,惟稍低,且为橡皮轮。” 各种动力的车 各种动力的车用人力推动的独轮或双轮小车:扁乘 舆车手车 手推车 ☚ 各种型质的车 马车 ☛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四川城镇重要客运工具。因从日本传入中国,故称 “东洋车”。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成都首次出现 “东洋车”,10年后在成都设厂制造。上部为带座的轿斗、轿篷,下部由两个充气胶轮、车轴、减震弹簧等组成,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于载人。一人乘坐,一人拉行,一般负荷100千克左右。具有乘坐舒适,拉动省力,速度较轿子、滑竿快等优点,经营者又有利可图,故发展迅速。1937年,全省已有短途黄包车1万余辆,长途黄包车6300辆。抗日战争时期,汽车受军事管制,主要承运军需物资,城市民间客运及零星货运多由黄包车承运。1945年是四川黄包车极盛时期,全省共有黄包车27120辆,车夫及维修工人559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汽车由军运转向民运,城市公共汽车有较大发展,多数客源、货源改由货车及公共汽车承运,黄包车业务日趋清淡,车数锐减。1949年全省黄包车下降到13000辆,比1945年减少5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城市公共汽车逐渐增多,基本能满足乘客需要,加之社会风气改变,人民不愿乘坐人拉人的黄包车,致使黄包车业务渐趋停顿。1950年7月,成都、重庆两市先后成立人力车工会筹备会,组织20000多拉车工人进行生产自救,改制车型,由拉客转为拉货。到1953年,四川的黄包车已逐步改为脚踏三轮车或机动三轮车。 黄包车 黄包车一种人力车。1873年,在上海的法国人自日本引进,并向租界当局申请发照营业。由于人力车结构比独轮车轻便,成为当时上海新颖的载客交通工具。不久即获很大发展,取代独轮车、轿子,成为城市客运的主力。由于人力车造价较低,私人购用代步的也日渐增多,称作包车。 双辕椅式挽车 ☚ 太平车 轿子 ☛ 黄包车 黄包车ricksha;rickshaw依靠人力在前面拉动的两轮交通工具。中国最早于1873年6月出现在上海,由日本引入,故初名东洋车,1913年规定车身涂以桐油或黄色油漆,遂得现名。最初车身很高,车轮用木料制成,行走时响声刺耳,颠簸不定,乘坐很不舒适。经改良,车身放低,改用橡胶车胎,乘坐安稳舒适,渐受欢迎,成为19世纪末到 20世纪中叶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 车展 三轮车 ☛ 黄包车huang bao cherickshaw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