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麻黄汉族中草药传说。流传于山东济宁。相传有位学采药的徒弟狂妄自大,略知皮毛便看不起师傅。师傅只好劝他另立门户,临走叮嘱他,无叶草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谁知他没几天就用无叶草治死一人,被吃官司坐牢三年。他出狱后决心痛改前非,便将无叶草取名叫“麻烦草”,因草根是黄的,又叫“麻黄”。 ☚ 金荞麦煮鲫鱼 醒睡子 ☛ 麻黄má huáng中药名,麻黄科植物的茎,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宝玉看(药方)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芍药,后面又有枳实、~。(五一·1198)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麻黄 麻黄 máhuáng 亦稱“龍沙”、“卑相”、“卑監”、“卑鹽”、“狗骨”。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賊麻黄或中麻黄之乾燥草質莖。草麻黄莖細長,扁圓柱形,有分枝,淡緑色至黄色,質脆,易折斷;中麻黄全草黄緑色;木賊麻黄節間長約一寸。主治發熱惡寒,頭痛鼻塞,風水浮腫,風疹瘙癢。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麻黄》:“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一名龍沙。”三國魏·吳普《吳普本草·草木類·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監。”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經·麻黄》:“一名卑鹽。”清·孫星衍輯注:“案《廣雅》云:麻黄莖,狗骨也。” 麻黄【同义】总目录 龙沙麻黄中黄节士麻黄herba ephedrae辛温解表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称草麻黄、中麻黄、龙沙。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 的草质茎。去净根节,切成小段或研末。生用或蜜炙用。主产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利水。主治:❶外感风寒,恶寒颤栗,发热无汗,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❷感受风寒,咳嗽,气喘,配杏仁、半夏。 ❸水肿兼表实证,与生姜、白术同用。 ❹牛浑身冰冷闭证,与细辛、云苓、葛根、桔梗、苍术等配伍,如麻黄细辛汤(《抱犊集》)。牛、马15~30克:猪、羊3~10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表虚多汗,脾虚水肿者慎用。不宜久煎。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主要为麻黄碱(ephe-drine), 含40~90%,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及微量的左旋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pseudomethylephedrine)。又含儿茶鞣质和挥发油等。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还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等糖类化合物和草酸、柠檬酸等有机酸类。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主要为右旋麻黄碱,还含鞣质、黄酮甙等。麻黄碱、伪麻黄碱刺激交感神经,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解除支气管痉挛而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并能使鼻粘膜血管发生强大而持久的收缩。其中麻黄碱还具有缓和而持久的升高血压作用。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实验证明,挥发油能刺激汗腺分泌,有发汗作用和抑制流感病毒的功能。 麻黄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Mey.的草质茎。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等地。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 ❶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百日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风疹身痒。 ❷治风水浮肿,小便不利。煎服:1.5~9g。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茎均含生物碱,主为左旋麻黄碱,其次为右旋伪麻黄碱。草麻黄还含黄酮类、儿茶鞣质和挥发油等。木贼麻黄还含无色飞燕草素(Leucodelphin-idin)、鞣质、黄酮化合物等。中麻黄还含鞣质、黄酮苷等。麻黄碱有平喘、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伪麻黄碱的作用与麻黄碱相似,二者对横纹肌均有兴奋作用。对大脑、脑干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量可致失眠、不安和震颤。其乳剂对发热兔有解热作用。人处于温热环境中,麻黄碱有发汗作用。伪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麻黄碱反复应用,可产生快速耐受性。麻黄还有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麻黄“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丛书之一。刘国钧编著,144千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本书主要对麻黄的种类及其分布、麻黄生长地的自然条件、麻黄的生物学特性、麻黄的人工栽培技术、麻黄在中国的适宜栽培区等进行详细论述。 麻黄 麻黄又称草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小灌木。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极重要的药用价值。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诱发出汗、抗过敏等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和解热镇静作用;麻黄定碱可降低血压;伪麻黄碱能利尿。在中医药中,麻黄全草入药,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中药植物。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全国麻黄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总面积达37.2万公顷,自古被誉为“麻黄故乡”。 ☚ 宁城老窖 口蘑 ☛
麻黄 麻黄麻黄科麻黄属植物。常用发散风寒药。藏药名“才登”。青海麻黄分为中麻黄、草麻黄和单子麻黄。中麻黄产于海南、海西及东部农业区,草麻黄产于海南、海北、黄南,单子麻黄产于海南、果洛及东部农业区。生于海拔2300—4600米的干旱山坡、草地、荒滩或干枯河床附近,常成片丛生。蕴藏量约数万吨。主要含左旋麻黄碱和右旋伪麻黄碱及酮化合物等,是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中医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苦,有发汗、散寒、平喘、利水等功效,治风寒感冒、咳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水肿。麻黄根亦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止汗,用于治自汗、盗汗。 ☚ 红景天 祁连鹿场系列产品 ☛ 麻黄herba ephedrae系一种中药。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总称。药用部分为其茎枝。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水等功能。该药内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已有其提取制品。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初期感冒、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肤病,及与他种药物配伍用等。麻黄素片剂可依病情用之;饭后每次5~10g。 麻黄 麻黄Ma huang裸子植物门。麻黄科。麻黄属植物的通称。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节和节间明显。叶退化成鳞片状,膜质,在节上对生。雌雄异株,球花生枝端,具假花被,雄球花具雄蕊2—8枚;雌球花具顶端开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1层珠被,珠被上部延伸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雌球花的苞片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桔红色。种子1—3。约40种。我国有12种,以西北各省及云南、四川为多。生干旱山地或荒漠中。常见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单子麻黄等。多种含麻黄碱,供药用;还可固沙保土、作燃料;其雌球花肉质苞片熟时可食,俗称麻黄果。 ☚ 龙柏 被子植物 ☛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甘肃、辽宁、四川等地。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常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❶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等症,常与桂枝、杏仁等配合应用。 ❷咳嗽气喘。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可配杏仁、甘草;对寒疾停饮引起的咳喘,可配干姜、细辛、半夏;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相配。 ❸风水水肿。本品既可发汗,又可利尿,是治疗水肿而小便不利兼见恶寒发热(即风水水肿证)的常用药,常配以石膏、白术、生姜等。 此外,麻黄亦可用于风寒湿痹、痰核、阴疽等证的治疗。生麻黄发汗力强,蜜炙麻黄发汗力缓而长于润肺平喘。发汗解表宜用生麻黄,止咳平喘宜用炙麻黄。本品发汗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不纳气的虚喘均当慎用。老年之人,正气渐趋不足,风寒感冒及咳喘之证每多染身,麻黄可酌情用之。 ☚ 老年病常用中药 桂枝 ☛ 麻黄má huáng《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麻黄(223)。药名。 【基原】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别名】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性味】辛苦,温。 ❶《本经》:“味苦,温。” ❷《药性论》:“味甘,平。” ❸《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归经】入肺、膀胱经。 ❶《珍珠囊》:“入手太阴。” ❷《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 ❸《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四经。” 【功用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❶《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鯮坚积聚。” ❷《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❸《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❹《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❺《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❻《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❼《本草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❽《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支气管炎等。” ❾《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❿《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五分至二钱;或入丸、散。 麻黄máhuánɡ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Bge. 的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等地。苦、辛, 温。入肺、膀胱经。发汗, 平喘, 利水。治风寒感冒, 发热无汗, 风疹身痒, 支气管炎, 哮喘,肺炎及肾炎初期水肿。煎服: 2 ~ 9 克。高血压与失眠患者忌用。草麻黄茎含左旋麻黄碱, 其次为右旋麻黄碱等。木贼麻黄含左旋麻黄碱和右旋伪麻黄碱等。中麻黄含麻黄碱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对横纹肌有兴奋作用。麻黄碱能使心率加快, 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此作用缓和而持久。对大脑、脑干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 大量可致失眠、不安和震颤。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其乳剂对发热兔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反复应用, 可产生快速耐受性。 
麻黄 麻黄 麻黄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et Mey. 及木贼麻黄E. equisetina Bge. 的草质茎。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挖取,除净泥沙及根部,晒干。 草麻黄小枝呈细圆柱形,少分枝,长20~40cm,直径1~2mm,少数幼枝常带有木质茎。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有细密的纵棱线18~20条,手指触及微有粗糙感,节明显,环状,棕色,节间长2.5~6cm,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少数3片,长3~4mm,上部灰白色,尖三角形,先端反曲,基部棕红色,常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外围为绿黄色,中央髓部为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 中麻黄小枝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5~3mm,具棱线18~28条,表面黄绿色,节间长2~6cm,手触之有粗糙感,节上轮生3片鳞叶,少数2片,长2~3mm,灰白色,先端锐尖。气微香,味微苦涩。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木贼麻黄木质茎直立,小枝多分枝,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1.5mm,表面草绿色或黄绿色,具有棱线13~14条,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3cm,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少数3片,长1~2mm,上部呈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不反卷,基部棕红色或黑棕色,连合呈筒状。气微香,味微苦涩。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本品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皮肤不仁以及阴疽、风疹瘙痒等证。麻黄为辛温解表要药,用于散风寒、开腠理,常与桂枝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伤寒论》麻黄汤。倘为阳虚之人,风寒之邪直中少阴,证见发热无汗,脉沉不浮者,可配细辛、附子以助阳解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于麻黄有温散寒邪作用,也可配合除湿药治疗风湿痹痛,如麻黄加术汤,用麻黄汤散寒,加白术以除湿,治疗外感寒湿,一身尽疼; 又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以麻黄散风寒,薏苡仁除湿热,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如伍以逐寒止痛之乌头等,又成散寒祛湿,除痹止痛之乌头汤,可治疗寒湿历节及脚气疼痛,不能屈伸。麻黄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作用,治疗喘咳,临床与杏仁同用。麻黄汤、三拗汤中以本品配杏仁,可治伤寒恶风无汗而喘,或感冒风寒,鼻塞声重,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若风寒外束,肺有郁火之喘咳,则配杏仁、石膏等,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出现痰色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苔黄,脉数等火热炽盛之候者,更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等药。对于外受风寒,内有停饮的喘满咳嗽,则麻黄又可配干姜、桂枝、细辛、半夏等以解表散寒、温化水饮,如小青龙汤。此方近世也常用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而见喘咳痰白清稀之证。若寒饮闭塞肺气、咳逆上气,喉中痰声漉漉,麻黄又当与射干、细辛、生姜、紫菀等温肺止咳祛痰化饮药同用,如射干麻黄汤。然麻黄所治之喘,总以实喘为主,虚证宜配合补肺、健脾、纳肾之品。麻黄宣肺、利水的作用,又可用于水湿潴留于皮肤经络,而又内有郁热,以致全身浮肿,伴有汗出恶风,微热口渴等证,常与石膏、生姜以及白术等同用,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现代亦常用于急性肾炎水肿。此外,麻黄与连轺、赤小豆配合,还可治疗湿热黄疸,方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与熟地、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品同用,则可治疗阴疽、流注、鹤膝风、贴骨疽等外科阴寒诸证,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以其入肺走表,而有开毛孔、泄邪热、宣肺郁之功,故临床亦用以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煎服,1.5~9g。生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发汗解表,利水退肿; 炙麻黄发汗力弱,多用于止咳平喘。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忌用。实验研究: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左旋麻黄碱,占40~90%,还有右旋伪麻黄碱,2,3,5,6-四甲基吡嗪以及微量的左旋-N-甲基麻黄碱、右旋-N-甲基伪麻黄碱、左旋去甲麻黄碱、右旋去甲伪麻黄碱、麻黄定碱等。还含挥发性的苄甲胺;又含挥发油,内有1-α-松油醇、β-松油醇、松油醇-4、月桂烯、二氢葛缕醇等。中麻黄含大量左旋麻黄碱及右旋伪麻黄碱以及鞣质、黄酮甙、糖类等。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02~3.33%,其中左旋麻黄碱占55~75%,右旋伪麻黄碱占25~45%和微量甲基麻黄碱等。还含鞣质、黄酮甙、糖类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桂皮酸、对香豆酸、香荚兰酸、原儿茶酸等有机酸类。 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它通过释放递质 (间接作用),以及直接激动α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可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及低血压,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可引起精神兴奋、不安和失眠,收缩皮肤、粘膜血管,滴鼻可以消除鼻粘膜充血引起的鼻塞,或用以治疗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伪麻黄碱低浓度时,对支气管的解痉作用与麻黄碱相似,而升压和扩瞳作用则明显减弱 (升压作用比较: 左旋麻黄碱为36,右旋麻黄碱为11,右旋伪麻黄碱为7,左旋伪麻黄碱为1)。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对横纹肌均有兴奋作用,可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其主成分松油醇对小鼠降温作用更强,但对猫及人未见发汗作用,曾有报道麻黄挥发油对某些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 解表药 桂枝 ☛
麻黄 麻黄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Ephedra eauisetina Bunge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收,晒干。 茎呈长圆柱形,分枝。粗细长短因品种不同而不一,草麻黄直径1~2mm,较细,中麻黄、木麻黄直径较粗,约1.5~3mm。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节,节间长2~6cm。全体有细的纵稜线,每节上有一对鳞片。质脆易折断,折断时细粉飞出。断面不整齐,外圈为黄绿色,内心为红黄色。有香气,味苦涩。 麻黄为太阴人药。功能为解肺之表邪。主要用于太阴人胸腹痛、喘息、咳嗽,也用于太阴人太阳病表实无汗者。如《东医寿世保元》麻黄定喘汤,治太阴人喘息、咳嗽,用本品15g、杏仁7.5g、黄芩、莱菔子、桑白皮、桔梗、麦门冬、款冬花各5g、白果炒黄21个,以解肺之表邪而平喘。又如《东医寿世保元》麻黄发表汤,治太阴人太阳病表实无汗证,用本品6g、桔梗12g、麦门冬、黄芩、杏仁各4g,以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常用量5~15g。 ☚ 黄芩 升麻 ☛
麻黄 麻黄蒙古名哲额热格讷、色都莫。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等的干燥茎。秋季采割,除去杂质,阴干。或制膏备用。 本品味苦、涩,性寒、钝、燥、轻、涩。有清肝热,止血,破痞,疗伤,消肿,发汗之功效。用于 ❶肝损伤,肝血热炽盛,目及皮肤发黄:与红花、木通等配伍,制成七味清肝红花散用。 ❷鼻衄,咯血,吐血,子宫出血,外伤出血,血痢;制炭单味用,或与熊胆、红花等配伍,制成胆膏用。 ❸伤热,骚热,希拉热症:与黄柏、文冠木、茜草等配用。 ❹陈旧性热,毒热余邪未除,痈疔,索日亚,肾脉震伤,白脉病等:药浴用之。 ☚ 牛黄 珊瑚 ☛
麻黄 麻黄才敦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Florin、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味苦,性凉。功能清热,止血。主要用于热性赤巴病,肝热,脾热,新旧热病,外伤出血。本品与熊胆配伍,制成二味麻黄散,主治鼻衄。本品与羌活、双花堇菜、藏红花等配伍,制成六味麻黄散,主治外伤出血,鼻衄。 ☚ 齿叶玄参 牛尾蒿 ☛
麻黄 麻黄麻黄,维吾尔药物名查康达,别名艾米苏合。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C.A. Mey.及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干燥草质茎。我国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本品性二级干一级寒,味微苦涩。功能生干生寒,清热平喘、止咳,燥湿止汗,补脏升气,止泻愈疮等。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如热性哮喘、咳嗽、感冒、肺炎,湿性自汗、盗汗、腹泻不止、脏虚疝气、各种疮疡等。内服5—10 g。 实验研究:麻黄含生物碱10种以上,主要成分为L-麻黄碱(L-ephedrine),其次为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以及微量的L-N-甲基伪麻黄碱(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另外尚有没有确定结构的麻黄次碱(ephedine)。 草麻黄含生物碱约1.3%,其中L-麻黄碱占60%以上,麻黄含生物碱约1. 1%,其中L-麻黄碱占30%—40%;木贼麻黄含生物碱约1.7%,其中L-麻黄碱占85%—90%。此外,麻黄中还含有挥发性的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儿茶酚鞣质,以及少量挥发油,油中主要含L-α-松油醇(L-α-terpineol)。 (1)麻黄碱能兴奋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并能促进神经介质释放,直接或间接地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但作用弱而持久,其特点为: 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由药物(如毛果芸香碱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的解痉能力显著。 ❷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变化不大,升压作用出现缓慢,而持续时间长。 ❸对大脑、脑干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 ❹反复应用时,可产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减弱,停药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 (2)麻黄碱可用于支气管哮喘,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以及防治硬膜外和蛛网膜下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舒张。 (3)伪麻黄碱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与麻黄碱相似,升压与扩瞳作用则明显减弱,故用于止咳,其副作用比麻黄碱小,唯对心脏有兴奋作用。 (4)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 (5)麻黄挥发油及松油醇,对正常小鼠有降温作用,后者的降温作用更强。麻黄挥发油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的猫,均未观察到发汗作用。麻黄碱对正常人虽无发汗作用,但如给予高温环境下的人体,则汗量比未服药者增多,而且出汗迅速。 ☚ 甘草 大蓟虫瘿 ☛ 麻黄Chinese ephed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