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麻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麻姑má gū

形容仙道之事;或以“搔背”形容意兴舒畅。晋·葛洪《神仙传》卷七:“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姑欲见蔡经母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爪可以爬背耶?’”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投壶怜玉女,噀饭笑麻姑。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顾况《题叶道士山房》:近得麻姑音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麻姑

麻姑

传说中的女仙。事见《太平广记·神仙传》 。

☚ 鬼子母   茶局子 ☛
麻姑

麻姑

亦题《麻姑传》。东汉志怪小说。葛洪撰。原载《神仙传》。《太平广记》卷六十载录。吴曾祺《旧小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录入。麻姑之事,先载于《列异传》,《神仙传》的《王达传》亦记有麻姑事。本篇描述:汉桓帝时,神仙王远下降于蔡经家。坐久,即令人相访麻姑。蔡经家不知麻姑何人。王远即宣言曰:“王远敬报麻姑,余久不在人间,今停在此,想麻姑能暂来对话。”麻姑未至,但闻其言曰,她在蓬莱,很快即到。果然麻姑须臾即至。但先闻人马箫鼓声,到来后,蔡经举家见之,是个美好女子,衣着光彩耀眼,麻姑入拜王远,王远为之起立。坐定,即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吃的肉是麒麟脯;所饮酒是醇的天酒,非世人多能饮,须兑水,否则“饮之能烂肠”。麻姑见蔡经弟媳,即知为新产妇,就疾呼产妇停步勿近前。麻姑说要用米祛产之秽,即把要来之米掷于地上,大家一看,皆变为真珠了。麻姑的手形像鸟爪,蔡经见之,便产生了“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的邪念,王远立即知之,即使神人鞭打。宴毕后,王远和麻姑即命驾升天而去。小说通过麻姑和王远在蔡经家宴会情况的描写,宣扬了仙人的神异之术,表现了“人仙殊途,若想脱离凡尘,只有成仙得道一途”的道教思想。从思想内容上来讲,《麻姑》也有可取之处,如神仙王远所降是日,传授蔡经邻人陈尉,“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等。作品最瞩目的艺术特色即为记叙场面,文笔详尽清丽。如小说开头写王远降临蔡经家,神仙尚未到来,就“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王远及至显身:“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带剑。”作品又描述他“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鼓吹皆乘麟”;“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而他本人“威仪奕奕,如大将军”。这里从服饰、车乘、麾节、从官到仪表,或正面描写,或比喻衬托,浓墨重彩,遣词华丽,极力铺陈和渲染了神仙降临人间的奇特场面。作品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颇为生动有致。如写: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其形象天真可爱。她除“鸟爪”以外,其余都与人无异。她的性格开朗活泼,好与人开些小玩笑。她见到蔡家新产妇,要米避其秽气,将米刚撒于地,皆成真珠,连老神仙王远也说:“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作此狡狯变化也。”少女麻姑天真顽皮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麻姑虽说年轻,但她毕竟是仙人,故饱览了人世兴衰之变化。她曾在宴席上自谓:“接侍王远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将变为平地。”这就是著名典故“沧海桑田”之出处,后人常以之比喻人间剧烈变化。麻姑的鸟爪,后代文士亦常用为典故。如唐杜牧《读韩杜集》诗谓:“杜诗韩笔愁未读,似倩麻姑痒上搔。”麻姑事,小说、戏曲多取之。如《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小说中均叙及麻姑。清许善长有《茯苓仙》传奇,即演麻姑事。民间亦广传麻姑故事,相传农历三月三日,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大多绘麻姑像赠送,称为“麻姑献寿”。后世有关麻姑的传说很多,并附会出不少麻姑的遗迹。

☚ 壶公   麻姑传 ☛
麻姑

麻姑

中国古代神话。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卷七:“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将至一时顷,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及至,举家皆见。王方平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肇囊,五色之绶,带剑。少须黄色,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异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鼓吹皆乘麟。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见方平,与经父母兄弟相见。
“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经家亦不知麻姑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姑,余久不在人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乎?’有顷,使者还,不见其使,但闻其语云:‘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叙,修敬无阶,烦信来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住,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亦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掰脯行之。如貊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姑欲见蔡经母及妇姪。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方平语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酒,此酒乃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世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一升酒,合水一斗搅之,赐经家饮一升许。良久酒尽,方平谓左右曰:‘不足远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相闻,求其沽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信传余杭姥答曰:‘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 ‘吾鞭不可妄得也。’
“是日,又以一符传授蔡经邻人陈尉,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蔡经亦得解蜕之道,如蜕蝉耳。经常从王君游山海,或暂归家。王君亦有书与陈尉,多是篆文,或真书,字廓落而大,陈尉世世宝之。
“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

☚ 章沉   梁清 ☛
麻姑

麻姑

长篇小说。陈凤山著。1931年6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

☚ 落花曲   古代英雄的石像 ☛

麻姑

 汉孝恒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将至一时顷,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及至,举家皆见。王方平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带剑。少须黄色,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鼓吹皆乘麟。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见方平, 与经父母兄弟相见。
 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经家亦不知麻姑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姑,余久不在人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乎?”有顷,使者还,不见其使,但闻其语云:“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叙,修礼无阶,烦信来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住,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亦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行之,如貊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欲见蔡经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作此狡狯变化也。”方平语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酒。此酒乃出天厨,其味醇,非世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一升酒,合水一斗搅之,赐经家饮一升许。良久酒尽,方平语左右曰:“不足远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相闻,求其沽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信传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是日,又以一符传授蔡经邻人陈尉,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蔡经亦得解蜕之道,如蜕蝉耳。经常从王君游山海,或暂归家。王君亦有书与陈尉,多是篆文,或真书,字廓落而大,陈尉世世宝之。
 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繁荣,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昌炽密不可分。除佛教以外,当时道教思想影响于社会各个阶层。道教是神仙思想和种种学术的混合体,它虽然极为荒诞不经,但其长生不死,消灾弥祸的谎言颇能迎合当时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和一部分陷入人生苦闷,希冀得到解脱的封建士大夫的特殊心理,也给辗转泥涂的穷苦百姓以许多幻想,因此颇有市场。
 东晋最大的道徒是葛洪,他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之从孙,郑隐之弟子,又受魏伯阳理论影响,属丹鼎派。他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抱扑子》内篇以“举长生之理”,大大发展了道教理论。葛洪的弟子滕云曾经问葛洪:有没有仙人?葛洪因此写了《神仙传》作为回答。
 《神仙传》共十卷,现传两种版本,一为《四库全书》收毛晋刊本,录八十四人;一为《汉魏丛书》本,录九十二人。据《文苑英华》引唐梁肃《神仙传论》说,他见的《神仙传》所录一百九十人。很可能葛洪原书已佚,现存两种版本都出于后人辑佚。
 《神仙传》所载都是一些神仙的灵异事迹。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麻姑事迹先见于曹丕《列异传》,文字与《神仙传》有异。葛洪写《神仙传》的本意一是为了宣扬神仙之说,反对“莫信神仙之事,谓为妖妄之事”的看法;二是有憾于刘向《列仙传》“殊甚简略,美事不举”、“多所遗弃”,有意撰出一本更完备的神仙传记,《麻姑》就是其中之一。
 小说的特色首先是记叙详备。文章开头写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临蔡经之家,极力渲染神仙降临人间的场面。神仙还没到,就“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王方平显身时“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带剑”。在写了王方平的服饰之后,文章描述了王方平“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鼓吹皆乘麟”,“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而王方平本人“威仪奕奕,如大将军”,从王方平的车乘、麾节、从官写到王方平的仪表,这里有王方平正面的描写,也有比喻和映衬,浓墨重彩、词藻华丽,其铺陈渲染,在志怪小说中实为鲜见。葛洪作《神仙传》,有憾于刘向《列仙传》于诸神之事“美事不举”,所以文字一般较《列仙传》为长,内容也较丰富,从《麻姑》中可窥见一斑。
 小说对人物的记叙也颇生动清新。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麻姑形象天真可爱,她的服饰光鲜明丽,非世间所有。麻姑除鸟爪以外,其余都与人无异,她的性格开朗,喜欢与人开些小玩笑。她见到新产妇,即让其止步,以避其秽气。她将米撒于地,皆成真珠,甚至神仙王方平也说:“麻姑年纪轻,我老了,所以不喜欢还作这样的游戏变化。”少女麻姑天真顽皮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
 麻姑虽年纪轻,但因是仙人,故饱览了人世兴衰的变化。麻姑自叙说:跟随王方平以来,曾经见过沧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成平地。王方平感慨道:圣人都说海中又要扬起尘土了!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沧海桑田”的出处,后世常用来比喻人间世事变化之剧。
 除“沧海桑田”的典故外,麻姑的手形象鸟爪,后代文人亦常用为典故。如唐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笔愁未读,似倩麻姑痒上搔。”麻姑故事在民间亦广泛流传,相传农历三月三日是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所以旧时祝女寿者多绘麻姑像赠送,称为“麻姑献寿”。后世有关麻姑的传说很多,附会出许多麻姑的遗迹。
 作为《神仙传》中的麻姑本传,对麻姑的记载仍然语焉不详,麻姑与王方平的关系也使人不得要领。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八引《神仙传》云:“仙人麻姑,从侍女子”,乃王方平之侍从;《集仙录》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真仙通鉴》云麻姑是王方平之妹。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俱与其叙事不详有关。
 《麻姑》中用了很多篇幅,写了神仙与尘世凡夫俗子的区别。例如麻姑远在蓬莱,须臾即至;所食诸花果,香气达于内外,吃的肉也是麒麟脯;神仙所饮之酒,也非世人所能饮的,必须兑水,否则“饮之能烂肠”;蔡经邻人得符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蔡经也得到解蜕之道;甚至蔡经对麻姑不恭敬的想法,王方平都能知道,而惩罚也颇奇特:“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所有这些描述,都蕴涵着葛洪的道家说教:人仙殊途,若想脱离凡尘,只有成仙得道一途。
 葛洪《神仙传》中大部分文章,在记叙诸仙事迹时,多是服食炼丹度人这一套,十分枯燥乏味,《麻姑》亦不能脱此窠臼。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麻姑》并无可取之处。但《麻姑》较其他诸篇,仍有想象丰富,文字清丽的优点,值得一观。以前历代评论小说者,多不取《神仙传》,其实《神仙传》取材于见于史籍记载的历史人物,所记的奇闻怪事,正是志怪小说的一种体裁。它丰富的内容和叙事、写人的文学手段,在我国小说史上也不应该忽视。
 后世小说如《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均叙及麻姑,清许善长有《茯苓仙》传奇演麻姑事。

麻姑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麻姑

 

葛 洪


 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将至一时顷,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及至,举家皆见。王方平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带剑。少须黄色,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鼓吹皆乘麟。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见方平,与经父母兄弟相见。
 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经家亦不知麻姑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姑,余久不在人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乎?”有顷,使者还,不见其使,但闻其语云:“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叙,修敬无阶,烦信来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亦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处。擘脯行之,如貊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云: “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姑欲见蔡经母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 “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 “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方平语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酒。此酒乃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世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一升酒,合水一斗搅之,赐经家饮一升许。良久酒尽,方平语左右曰: “不足远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相闻,求其沽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信传余杭姥答言: “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 “吾鞭不可妄得也。”
 是日,又以一符传授蔡经邻人陈尉,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蔡经亦得解蜕之道,如蜕蝉耳。经常从王君游山海,或暂归家。王君亦有书与陈尉,多是篆文,或真书,字廓落而大,陈尉世世宝之。
 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

 
 “想西王母而然欣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虑妃 (即宓妃)。”这是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在 《甘泉赋》 里赞扬西王母的词句。在我国民间流传三月三日为王母寿辰,传说有一位神采奕奕的仙女用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的故事,这位仙女就是麻姑,所以后世祝女寿时,总少不了一幅麻姑献寿图。
 光绪十六年 (1890) 金陵一得斋重刊《何仙姑宝卷》中有所谓 “上洞八仙”和 “下洞八仙”,麻姑女为 “下洞八仙”之一(其他还包括广成仙祖,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其实,关于麻姑的记载要从曹丕的 《列异传》始。不过,《神仙传》有意克服刘向的《列仙传》“殊甚简略,美事不举”,“多所遗弃”的不足,宣扬神仙之道,反对 “莫信神仙之事,谓为妖妄之说” 的看法(《抱朴子·内篇自序》)。这篇小说勾勒出麻姑女这位神仙的形象,这个形象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
 麻姑既为仙人,她的衣饰装束自然不凡俗: 她“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皆世之所无也。”这是一个神彩夺目,潇洒飘逸的女神形象。但这位装束华丽的女神却长着十个鸟爪般的手指,鲁迅 《古小说钩沉》辑 《列异传》: “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山海经里所描写的羽民之国。民生毛羽也罢,人面鸟爪也罢,都表明远古先民对鸟崇拜的痕迹。麻姑女源于远古神话。
 但在道学家葛洪的笔下,麻姑女成为“神仙幽隐,与世异流”的形象。第一,她为长寿仙人。麻姑饱览了人世间的兴衰变化。麻姑说: 跟随王方平以来,曾见过沧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成平地。王方平感慨道: 圣人都说海中又要扬起尘土了。尔后人们用 “沧海桑田”喻人民间的巨大变化。由此看来,麻姑则为长寿仙人了。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因此,葛洪认为:“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抱朴子 ·内篇 ·勤求》)仙人不死,他们可以 “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抱朴子·内篇·论仙》。在道教理论中,有一套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方法。当然在事实上生命是不可能永恒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道教抓住了 “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这一条,弥补了人生的心理缺憾。第二,麻姑擅长仙术。道教崇高仙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就有记载。他曾在江南目睹种种奇事,如变形易貌、吞刀吐火,隐形不见、呼云唤雾、变金玉为糖浆、入水不沉、踩刀不伤等九百多种。麻姑在蔡经家,其弟妇新产,为祛其秽,麻姑掷地之米皆为珍珠。当蔡经对麻姑有不恭敬的想法时,方平便得之,对他惩治的办法也较奇特:“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古小说钩沉》辑《列异传》的惩罚更严厉:“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这种道教的神仙才有而常人不备的仙术,是葛洪宣扬神仙思想的诱惑力。麻姑的异能及后面叙述的蔡经的邻人得符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都具有迷信色彩,但它们构成了人类宗教信仰的内驱力。
 为宣扬麻姑的灵异事迹,作者还有意宣扬了神仙生活的氛围,小说告诉读者,麻姑“按行蓬莱”,蓬莱是群仙聚住的地方。据《十洲记》云:“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唯飞仙有能到其处耳。”麻姑就出入于这个洪波碧海的汪洋浩淼的世界,她到来时驾雾乘云,仙乐箫鼓,余音缭绕,香气袭人。仙人食之物为诸花果和麒麟脯,喝的酒也极浓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种脱离凡尘的特殊氛围,用以宣扬人仙殊途。葛洪这位人间教主大概是想在凡世建立一座神仙世界吧?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较为详备地叙述了麻姑的故事,虽然就思想内容来说,宣扬了道家的生活及道教的信仰,但是在艺术上想象丰富,描绘生动。特别是对麻姑的外貌及言行的描绘栩栩如生。作者以生花妙笔勾勒出一个神仙的世界。以前历代小说评论者,多不取《神仙传》,其实《神仙传》取材于史籍记载的历史人物,所记的奇闻怪事,正是志怪小说的一种体裁,它丰富别致的描绘人物的手段在我国小说史上独具一格。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又称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姑庙,梅又作麻,有道术,为夫所杀,巫令祭为神。明时《列仙全传》卷四又称麻姑乃后赵石勒时麻秋之女,入仙而飞升,或曰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亦有麻姑,为建昌人,封为真人。(《破除迷信全书》卷九)或曰麻姑姓黎,为“唐放出宫人。”后世小说《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均叙及麻姑,清许善长《茯苓仙》传奇亦演麻姑之事,影响所及,可谓深远。

麻姑 - 民间神文化 - 可可诗词网

麻姑

 《太平广记》卷七引 《神仙传》 “王远” 条: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举孝廉,除郎中,稍加中散大夫。学通五经,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如观之掌握,后弃官入山修道。道成,汉孝桓帝闻之,连征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诣京师。远低头闭口不答诏,乃题宫门扇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外字,适去,内字复见,墨皆彻板里,削之愈分明。初远无子孙,乡里人累世相传供养之。同郡太尉陈耽为远营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未言学道也。远在陈家四十余年,陈家曾无疾病死丧,奴婢皆然。六畜繁息,田桑倍获。远忽语陈耽曰:“吾期运当去,不得久停,明日日中,当发。” 至时远死。至三日夜,忽失其尸,衣冠不解,如蝉蜕耳。远卒后百余日,耽亦卒。或谓耽得远之道化去。或曰知耽将终,故委之而去也。初远欲东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仙,远知之,故住其家,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欲取汝以补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去,当为尸解。如从狗窦中过耳。”于是告以要言,乃委经而去。经后忽身体发热如火,欲就冷水灌之。举家汲水灌之,如沃焦石。如此三日,销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之。视其被内。唯有皮头足具,如蝉蜕也。去十余年,忽还家,容色少壮,鬓发鬒黑,语家人曰: “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其日可多作饮食,以供从官。”至其日,经家乃借瓮器,作饮食百余斛,罗列布置庭下。是日王君果来,未至先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比近皆惊,莫知所在。及至经舍,举家皆见远冠远游冠,朱衣,虎头鞶,囊五色绶,带剑,黄色少髭,长短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前后麾节幡旗,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也。有十二伍伯,皆以腊封其口,鼓吹皆乘龙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衢。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独见远坐耳。须臾引见经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亦莫知麻姑是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 久不到民间,今来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 须臾信还,不见其使,但闻信语曰:“麻姑载拜,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拜敬无阶,烦信承来在彼,食顷即到。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住,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 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半于远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上作髻,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皆世之所无也。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坐定,各进行厨,皆金盘玉杯无限也。肴膳多是诸花,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食之,云: 麟脯。麻姑自说云: “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等。时经弟妇新产数日,姑见知之,曰:“噫! 且立勿前。”即求少许米来,得米掷之堕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丹砂,远笑曰:“姑故年少也。吾老矣,不喜复作如此狡狯变化也。” 远谓经家人曰: “吾欲赐汝辈美酒。此酒方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俗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 乃以斗水合升酒搅之,以赐经家人,人饮一升许,皆醉。良久,酒尽,远遣左右曰: “不足,复还取也。” 以千钱与余杭姥乞酤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使传余杭姥答言: 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麻姑手爪似鸟,经见之,心中念曰: “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背当佳也。”远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 “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 但见鞭著经背,亦莫见有人持鞭者。远告经曰: “吾鞭不可妄得也。” 经比舍有姓陈者,失其名,尝罢县尉。闻经家有神人,乃诣门叩头,乞求拜见。于是遣使引前与语,此人使欲从驱使,比于蔡经。远曰: “君且向日而立。” 远从后观之,曰:“噫! 君心邪不正,终未可教以仙道,当授君地上主者之职司。”临去,以一符并一传著以小箱中,与陈尉,告言 “此不能令君度世,止能存君本寿,自出百岁向上,可以禳灾治病者。命未终及无罪者,君以符到其家,便愈矣。若邪鬼血食作祟祸者,使带此符以传敕吏,遣其鬼,君心中亦当知其轻重,临时以意治之。”陈以此符治病有效,事之者数百家,寿一百一十岁而死,死后子弟行其符,不复验矣。远去后,经家所作饮食数百斛皆尽,亦不见有人饮食也。


 

麻姑 (明刊 《仙佛奇踪》)


 《异苑》 卷五:
 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 (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下。巫人当令殡殓,不须坟瘗。即时有方头漆披在祠堂下。晦朔之日,时见水雾中暧然有著履形。庙左右不得取鱼,射猎辄有迷径没溺之患。巫云: “姑即伤死,所以恶见残杀也。”
 《国史补》 卷上:
 李相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曰:“令家人速洒扫,今夜洪崖先生来宿。” 有人遗美酒一榼,会有客至,乃曰: “麻姑送酒来,与君同倾。” 倾之未毕,阍者云: “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还之,略无怍色。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二三二:
 按 《闻奇录》: 丹阳县故湖侧有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屐行水上。
 按 《续文献通考》: 麻姑,王方平妹。桓帝时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
 《列仙全传》 卷四:
 麻姑,石勒时人麻秋之女。秋猛悍,筑城严酷,昼夜不止,惟至鸡鸣少息。麻姑雅勤恤民之念,常假作鸡鸣,群鸡亦鸣,工得早止。后父觉,疑,欲挞之。姑惧而逃,入仙姑洞修道。后于城北石桥飞升,因名其桥曰望仙。宋政和中亦有麻姑,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册封为真人。至元时刘氏鲤堂前有大槐,忽梦一女冠,自称麻姑,乞此树修庙。刘谩许之,既寤,异其事。后数日,风雷大作,失槐所在。即诣麻姑庙,槐已卧其前矣。重和初赐额曰显异。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后集卷一:
 至元壬辰,灌州青城山崔公,与崔婆在山门路口茅屋下卖柴为生。一日入山采柴,忽麻姑仙坐石上,拜之。仙问曰: “汝欲官否?” 崔应云:“我用官何为?” 又问: “欲钱否?” 应云: “钱多害己。” 又问: “欲华衣否?” 应云: “我是卖柴汉,何用华衣为?” 又问: “此三者非汝所欲,今所欲何事?” 崔公笑云: “我要此须拖地便好。” 麻姑引手捋之。须随手而长,竟至垂地。归家,人以为讶。后不食,言人祸福如神,合城观者如堵。凡有布施钱,一文亦不受。一年后,夫妻俱入山,不知所终。
 《太平清话》 卷下:
 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出 《畔余杂录》。而王方平、蔡经事则又似汉前人。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七:
 麻姑山在宁国府东。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开元中立庙坛仙,累封虚寂冲应真人。
 按 《登州府志》: 麻姑,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
 《破除迷信全书》卷九:
 俗有麻姑献寿的说法,说是麻姑是古时的女仙,乃是建昌人,尝在牟州东南的姑余山上修道; 当宋徽宗政和元年 (纪元后一一一一年) 封为真人。


 

麻姑献寿


 现在江西南城县的西南,有一座山,高有九里,周围四百里,也叫麻姑山,道教称为第二十八洞天。山上有会仙亭,相传就是蔡经的住宅,当初麻姑与王方平相会的地方。
 世俗既迷信这些事,也以为麻姑是长生不死的神仙,因此每逢为妇女祝寿时,就必写出麻姑献寿数字,或是绘出麻姑的形状,手捧蟠桃,以为祝寿的吉利。还有人寿保险公司所刊的印件,也必绘出麻姑献寿的图画,以相号召。其实这些举动,从那里能得其真象呢?
 当唐朝大历六年,(纪元后七七二年) 颜真卿作江西抚州刺史,曾按照《神仙传》 上所说的,作过一篇 《麻姑仙坛记》,共写出大小二本; 大字本存在临川,到元朝时为火所焚; 小字本存在南城。以后南城改属建昌,所载仙坛记的碑,亦就移到建昌衙门中,不料后来被某官带去,于是建昌人又命石工重新模仿镌刻了一座。现在社会上所流传 《仙坛记》,多为翻刻的,而真的已不可得了。独怪颜真卿为亲民的官,不在百姓的疾苦上著意,反倒好整以暇的去作此虚伪的事以迷惑后世,不知是何居心。
 [案] 近世有 “麻姑献寿” 的迷信,以麻姑为长生不老的女仙代表。然而麻姑究系何时之何人,却又传说纷纭。最早的麻姑传说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其为东汉著名仙人王方平之妹,是年可十八九之好女子,手爪似鸟,则一王姓女巫耳。南朝宋刘敬叔 《异苑》,又称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姑庙,梅一作麻,生时有道术,为夫所杀,巫令祀为神,则一女巫之鬼也。明时诸书,又称乃后赵石勒时麻秋之女,入仙姑洞修道,而得飞升; 或曰宋政和中亦有麻姑,是建昌人,修道于东南姑余山,(亦有说王方平之妹于彼处修行者) 封为真人; 或谓麻姑本名黎琼仙,唐时放出之宫人。诸说之中,以王方平妹一说最为流行,时代亦较早。

麻姑

女仙。本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占,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甚美,自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蔡经见麻姑手指似鸟爪,自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事见《神仙传》。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明星玉女备酒帚,麻姑搔背指爪轻。”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麻姑

(一) 传说中的神仙。《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阴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 《述异记》上:“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 (二) 清褚人获《坚瓠秘集》三引 《一统志》载,麻姑即后赵麻秋之女。麻秋为人猛悍,他督责筑城,待民工十分严酷,规定昼夜不息,唯鸡鸣乃止。麻姑十分同情民工,便假作鸡鸣,引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少息。麻秋察觉后,欲重责麻姑,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

麻姑

神话人物。仙女。年轻貌美。东汉时,其兄王方平召她降临蔡经家。自称看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能掷米成珠,手爪长四寸,能搔准人背的痒处,曾酿灵芝酒给王母祝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