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麻Má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引 《风俗通》云: “齐大夫麻婴之后。” 以名为氏。
❷ 《姓氏考略》注引 《姓考》 云: “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
❸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
❹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 “梓扒”。傈僳语“梓扒”,即 “麻氏族” 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 “麻”为姓; 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
❺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 “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
❻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 之首音谐汉字“麻”、“马” 而为单姓。注
❸——
❻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
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 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 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 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 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麻má

麻類植物的總名。張衡《南都賦》:“其原野則有桑漆麻苧,菽麥稷黍。”

古代打击乐器,即“大鼗”。《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

☚ 鼙   埙 ☛

麻má xiá

鞋。李贺《秦宫》:“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𩐀踏孝虎。”


❶大麻。《王风·丘中有麻》 四章:“丘中有麻,彼留 子 嗟。” 毛《传》:“留,大夫氏;子嗟,字也。丘中角之处,尽有麻麦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陈风·东门之池》一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毛《传》:“池,城池也。沤,柔也。”郑《笺》:“于池中柔麻,使可缉绩作衣服。”麻,参见《草木篇》〔纻〕 条。
❷艺麻。《豳风·七月》七章:“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大雅·生民》四章:“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幪幪,茂盛貌。《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
☚ 鹿   鸿 ☛

读音m·a(ˊ),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莫霞切,平,麻韵。
❶大麻、亚麻等的统称。
❷麻类植物的纤维。
❸表面不光滑。
❹感觉麻木。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m·a(-),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莫霞切,平,麻韵。
❶[麻麻黑]天刚黑。
❷[麻麻亮]天刚亮。

上一条: 下一条:

麻má

❶ 大(胆),壮(胆)。例:这贼胆~子大,刚拧过身,就敢~人的拐偷人,真是抬蹄割掌!
❍ 给她壮~胆,胆~子放大,朝前走!
❷天快黑或快明。例:天已~茶黑了。
❍ 天已~~明了。
《汉语大字典》:“麻,大(胆)。壮(胆);(天)快黑或刚黑。”

麻má

威吓,吓唬。〔例〕“四哥!”龙凤对赵四说:“你怎么对巡警那么说话,他要是怒了呢!”“发怒!警爷永远不会!他们是软的欺,硬的怕,你不拍他,他就麻你!他们不管阔人街上拉屎,单管穷人家里烧香!”(文一153)∣汇报?姥姥!你甭用金钟罩儿麻人,我等着你呢!(根315)

1ma2

(动)蒙蔽;欺骗:总之,是外国儒者说的就~得住人。(风63) |距秋收才不过几个月,就叫嚷没粮吃了,即便讲给三岁娃儿听,也是~不住的。(潮71)


2ma2

(形)用在“闹”、“说”等动词之后,作补语,表示不停地、大声地说、闹嚷:老龙随时在厨房里说~了。(风14)|不等班长说话,“嗡” 的一声,其余的孩子全吼起来表示赞成,叽叽喳喳闹~了。(川文81.2.5)


3ma2

(形)形容饮酒过量,微醉而神智不很清醒的神情或感觉:你都喝~了,再喝就要发酒疯了。|我今天喝多了点,喝得有点儿~了,但是还说不上醉。

麻ma24

❶比黑色稍浅略带土黄色。常和狸的 (黑色的) 相连借喻什么颜色,引申为什么货色: 你是狸的吗~的管我的闲事。
❷眼睛分辨不清楚: 眼~;
❸一种味道: 口~。
❹作物名: ~子。

〔ma〕
麻麻黑 〔ma·ma hei〕nzetnies.
麻麻亮 〔ma·ma liang〕 mlensdangt.


〔ma〕 1.nos: 搓~绳。jidbab hleat nos. 2.lus: 手~.ghob doul lus.
麻布 〔ma bu〕 ndeib nos.
麻草鞋 〔ma cao xie〕 xaot nos.
麻袋〔madai〕koutbol nos.
麻烦〔mafan〕jidcaot;malfanl.
麻风〔mafeng〕bidhongd.
麻秸〔ma·jie〕gheadnos.
麻利〔ma·li〕neub:他手脚~。wudneubdeutneubdoul.
麻脸〔malian〕bangtmesmaxzit.
麻木〔mamu〕lus:手脚~.lusdeutlusdoul。
麻雀〔maque〕nuszeib.
麻蝇〔masheng〕hleatnos.
麻线〔maxian〕zeixnos.
麻油〔mayou〕xanbshaot.
麻子〔ma·zi〕maxzit.

麻蔴《广韵》莫霞·麻;bbnuá‖má

丧服和丧服的标志,用麻布制成:穿~cîng bbnuá
❍ 头白包~táobéh bāo bbnuá(白色的裹布再包麻。丧服的标志)。《礼记·杂记下》:“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加於采。”孔颖达疏:“麻謂絰,紳謂大帶。言著要絰而不得復著大帶也。執玉不麻者,謂平常手執玉行禮,不得服衰麻也。”

{}5700吓唬;恫吓。北京官话。北京〖〗。你甭打算~他,他不吃这一套。老舍《老张的哲学》:「他们是软的欺,硬的怕,你不拍他,他就~你!」使可怕;感到可怕。北京官话。北京〖〗。~得慌着呢‖长虫~人‖看见长虫心里~。蒙哄;欺骗;蒙蔽。西南官话。四川成都〖〗。你~不倒我。四川仁寿〖〗。~得过就~,~不过就正算。贵州大方〖〗。你~我?贵州清镇〖〗。~我不懂英语‖不买票~电影看。贵州沿河〖〗。你想~哪楷个?贵州桐梓。◇ 沙汀《生日》:「钟玉书差一点叫出来:『你说这些鬼话~哪个呵!』」克非《春潮急》了:「但要说到具体人,情形就不同啦!你就~不住他们啦!」汪介琦《融融春雨》:「你不要~我,老姐子,我老称秤的了。」鼓;使壮大。西南官话。四川成都〖〗。~起胆子。湖南嘉禾。◇ 李劼人《天魔舞》第六章:「心里虽然有点怯,也只好~着胆子。」艾芜《故乡》:「(嫂子徐松青)这时看见吵得太凶了,便~着胆子,赶忙出来解劝。」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巴掌却不听话,要伸不伸的,~起胆子才伸出去一半。」湘语。湖南长沙〖〗。周立波《山乡巨变》:「起初我有点怕,我~着胆子赶起拢去,那家伙飘飘游游跑开了。」《湖南戏剧・打铜锣》:「哪怕她是只黄蜂子窝,我也要~起胆子戳一戳!」缩小。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鞋样儿太大啦,你拿剪子~一~吧!用盐稍微腌一下。江淮官话。江苏盐城〖〗。肉弄盐~下子摆摆再吃。模糊;糊涂。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我眼窝眼睛~的很。青海西宁、湟中:疼烂了肝花想烂了心,望~了一对儿眼睛。西南官话。贵州清镇〖〗。~~眨眨。四川成都〖〗。今天喝多了点,我喝得有点儿~了‖你又喝~了。忙乱。吴语。江苏苏州〖〗。快;迅速。中原官话。山东平邑〖〗、费县。江苏徐州〖〗。天不早了,~起吧!‖~走。辣。江淮官话。江苏盐城〖〗。胡椒多~人啦。江苏东台〖〗。这个胡椒多~啦。西南官话。贵州大方〖〗。花椒~得很。涩。闽语。台湾〖〗。淘气。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这娃~的很。骄傲轻狂;架子大。中原官话。陕西户县〖〗。江淮官话。江苏盐城〖〗。发了财了,又要买彩电,又要买冰箱,你看他~成那个样子。江苏淮阴〖〗。这个人太~,迟早会碰钉子的。江苏阜宁。麻疹。晋语。山西太谷。1931年《太谷县志》:「类疹曰~。」西南官话。湖南临武〖〗。生~出麻疹。闽语。广东揭阳〖〗。食~出麻疹。土话。湖南临武〖〗。生~出麻疹。孝衣;丧服。闽语。福建厦门〖〗。穿~‖头白包~。硬币上有字的一面。江淮官话。湖北红安〖〗。西南官话。四川邛崃〖〗、汉原〖〗。湖北武汉〖〗。奶奶。吴语。江西玉山〖〗。特指人,尤其多指小孩儿。晋语。山西临县〖〗。土法制纸的纸浆。北京官话。北京〖〗。鳗鱼。吴语。浙江金华岩下〖〗。闽语。福建永春。谢之声《永春童谣》:「观音山,石头盘;一屈水,三尾~。」相当于「极」。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吵~了。沙汀《淘金记》十六:「一点火门都摸不清楚,整条街都闹~了!」

❶〈隐〉清末保镖行指自己人。
❷〈流〉江西南昌指钞票。
❸〈隐〉贵州贵阳指诈骗。
❹〈流〉四川重庆地区指酒醉。

麻;麻痹;麻木má mábì mámù

【同】 都可以用做形容词和动词;用做动词时,都有使知觉失灵或丧失知觉的意思。
【异】 “麻”用作形容词时,指物体表面不平、不光滑或带有细碎斑点。用做动词时,着重指使感觉轻微麻木;语义较轻;常用于形容人的手、脚、腿等肢体器官;可以带宾语;多同单音词搭配;可以和“发”组合。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口语。[例]桌面摸着是~的,还得刨一刨。|这种药~得他的舌头失去了知觉。“麻痹”用作形容词时,着重指丧失警惕,疏忽大意;语义最重;常用于形容思想、斗争等。用作动词时,指使麻痹,常与“斗志”、“群众”、“敌人”等搭配,可以带宾语;多同双音词搭配,不能同“发”组合,可构成“麻痹症”。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例]不能有~思想。|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政治上异己分子的作用,而且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麻木”用作形容词时,着重指反应迟钝;语义较重;常用于形容精神、灵魂、意志、感觉、神情等。作动词时,一般不带宾语;多同双音词搭配,不能同“发”组合,可构成“麻木不仁”。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他不应该对同志漠不关心,~不仁。|冻得~的双脚开始发痛。
【反义】 麻—光 滑/ 麻痹—警惕 注意/ 麻木—清醒

*

❶麻类植物的统称,如黄麻、亚麻、苦麻等。茎皮纤维也叫麻,可以制绳、织布等
 △ ~绳。
❷芝麻
 △ ~油。
❸表面不光滑或有斑点的
 △ 这纸一面光,一面~。
❹身体某一部分感觉不灵或失去知觉
 △ 小腿发~。
❺形容味道像吃过花椒一样的
 △ 又~又辣。
❻姓。
【注意】“麻”在字的上半部时,第三画撇要改写成长撇,如“磨、摩、糜”等。

麻má


麻蔴❶—

❶麻类植物的统称:大~︱苎~︱亚~︱黄~︱剑~︱蕉~。
❷指麻的纤维或麻的制成品等:~纱︱~绳︱~刀︱~布︱~包︱~袋︱~屦(ju)︱~秸(jie)丨沤(ou)~︱渍(zi)~︱绩(ji)~︱心乱如~︱杀人如~︱快刀斩乱~。
❸芝麻:~油︱~酱︱~渣。
❶表面不平,不光滑:~脸︱~玻璃︱这张纸一面~,一面光。
❺带细碎斑点的:~雀。
❻部分或全部失去感觉:~木︱~痹(bi)︱~醉︱肉~︱酥~︱~酥酥丨~木不仁。
○~烦((一)烦琐;费事。(二)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利(敏捷)︱乱~~(形容纷乱或烦乱)︱密密~~(又多又密)。

麻mā


麻má

❶ 麻类植物的统称,包括大麻、亚麻、黄麻、剑麻、蕉麻等。
❷ 麻类植物纤维:麻布│麻绳。
❸ 芝麻:麻酱∣麻油。
❹ 表面不光滑,不平整:麻脸∣表面有点麻。
❺ 又多又乱:杀人如麻│密密麻麻。
❻ 有一些斑点物的:麻雀。
❼ 感觉麻酥酥:胳膊麻了∣舌头又辣又麻。
❽ 姓。
另见本页mā。

见[疏麻]

麻má

❶感到可怕。如:看见长虫心里就发~。/~得慌着呢。
❷使感到可怕。如:长虫~人。
❸恫吓。如:老哥,您不必~我,咱懂那套。
❹土法制纸的纸浆。

麻ma

另见ma。麻麻黑 麻麻亮


麻ma

另见ma。麻包 麻痹 麻布 麻袋 麻刀1 麻烦 麻纺 麻风 麻葛 麻胡 麻花 麻黄 麻浆 麻将 麻酱 麻秸 麻经儿2麻枯 麻辣 麻利 麻俐 麻脸 麻柳 麻林 麻木 麻雀 麻仁 麻纱 麻绳 麻石 麻糖 麻田 麻团 麻尾 麻蜥 麻线 麻鞋 麻药麻页 麻衣3 麻蝇 麻油 麻渣4 麻疹 麻竹 麻子 麻醉 蓖麻大麻 发麻 葛麻 红麻 胡麻 花麻 黄麻 绩麻 剑麻 蕉麻 局麻 乱麻 牡麻 沤麻 荨麻 青麻 柔麻5 肉麻 蛇麻 酥麻 酸麻 天麻 线麻 亚麻 野麻 芝麻 脂麻 种麻 麻豆腐 麻沸散麻风病 麻疯树 麻花韮 麻黄碱 麻黄素 麻黄汤 麻将牌 麻雷子6 麻粒岩 麻雀战 麻蝇菜 麻酥酥 麻纤维 麻织品 麻醉机麻醉剂 麻醉药 蓖麻油 蓖麻子 电麻木 芝麻酱 麻痹大意 麻烦透顶 麻胶画板 麻辣豆腐 麻木不仁 麻婆豆腐 麻疹病毒 披麻带孝(也作“披麻戴孝”) 鸡犬桑麻 杀人如麻 心乱如麻 快刀斩乱麻陈谷子烂芝麻 芝麻开花节节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麻(一)má (二)mā

【辨形】下是林,左木一 捺变点,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11画。会意。
【辨义】 麻(一)má
❶ 麻类植物的统称:麻秆|麻秸|麻仁|蓖麻|大麻|葛麻|胡麻|黄麻|剑麻|蕉麻|苴麻|荨麻|青麻|苘(qǐng)麻|蛇麻|天麻|线麻|亚麻|野麻|种麻|苎麻|蓖麻油|蓖麻子|大麻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❷麻类植物的纤维或制成品:麻包|麻布|麻袋|麻刀|麻纺|麻经儿|麻批儿|麻纱|麻绳|麻线|麻织品|绩麻|柔麻|披麻戴孝|皂丝麻线|杀人如麻|心乱如麻|快刀斩乱麻。
❸感觉不灵或全部失去知觉:麻痹|麻风|麻木|麻药|麻爪|麻醉|麻辣辣|麻酥酥|麻醉剂|麻痹大意|麻木不仁|发麻|肉麻|酥麻。
❹芝麻:麻酱|麻糖|麻油|麻渣|脂麻|芝麻酱|陈谷子烂芝麻。
❺带细碎斑点的:麻钱|麻雀|麻蝇|麻疹|麻雀战|闭塞眼睛捉麻雀。
❻ 人出天花后留下的疤痕: 麻脸|麻面|麻子。
❼ 表面粗糙,不光滑:麻玻璃|这张纸一面麻一面光。
❽ 琐细讨厌:麻缠|麻烦。
❾ 姓。
〔麻花〕油炸的面制食品。
〔麻将〕牌类娱乐用品,用竹子、骨头或塑料等制成,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共136张。也叫麻雀。
〔麻利〕
❶ 敏捷。
❷ 〈方〉迅速,赶快。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
〔麻黄素〕药名,是从麻黄中提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麻姑献寿〕传说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用以祝贺寿辰。
〔乱麻麻〕形容纷乱或烦乱。
(二)mā 〈方〉天快黑或刚有些亮:麻麻黑|麻麻亮。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构词方式及词性有所不同:麻(一)má构成偏正式、并列式、附加式、支配式、陈述式合成词或单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并作名词性、形容词性语素构成成语;(二)mā作叠音前缀构成附加式合成词,只作形容词。
二、语音归属不同:麻(一)má是普通话音;(二)mā用于方言词语。
三、使用频度不同: 麻(一)má 多义项,常用字音,使用频度高;(二)mā单义项,只用于“麻麻黑、麻麻亮”等词语。

麻ma

❶大麻、苎麻、亚麻等植物的总名,皮纤维可织布、制绳等:这种口袋是用~制成的|~织的布做衣服穿上很凉爽。
❷(表面)不平滑或有细碎斑点:墙壁粉刷的工艺太差,是~的|这小孩雀斑真多,满脸都是~的。
❸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圆形凹(ao)状疤痕;麻子:小金的爸爸小时候出过天花,结果成了一张~脸。
❹身体的某一部分感觉麻木:吃了花椒,舌头有点发~|坐得太久,腿都~了。

麻má

从麻类植物皮中提取的纤维: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屣鹑衣。(一·21)


麻má

猶“絰” 也。《禮記·檀弓下》: “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絰不入庫門,士大夫既卒哭,麻不入。” 鄭玄注: “麻,猶絰也。”《禮記·雜記》: “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如於采。” 鄭玄注: “麻,謂絰也。”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穀部 > 九穀 > 麻
麻  má

古時專指大麻,以其子爲食,列入九穀、六穀之中。《詩·王風·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朱熹注:“麻,穀名。子可食,皮可績爲布者。”《周禮·天官·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鄭玄注引鄭衆云:“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大廟,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穀類·大麻》:“大抵古人食貴滑,麻子甘潤。《南齊書》紀陳皇后生高帝乏乳,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覺而乳足,則齊時尚以爲飯食……蓋麻子不以入食,始於近代。”參見“大麻”。


古代名物 > 紡績類 > 原料部 > 麻苧 > 麻
麻  má

草本植物名。古代專指大麻。大麻,亦名火麻。舊屬穀類植物,今屬桑科。花雌雄異株。雄花粉謂之勃。雄麻謂之枲,亦稱牡麻。雌株謂之苴麻,亦稱茡麻、子麻、麻母。其莖之韌皮漚之可紡織成布。雄麻質佳。雌麻粗硬而不潔白。所織布多用於喪服。子實曰蕡,可用作飼料、榨油、製燭,亦可入藥。《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管子·立政》:“桑麻殖於野,五穀宜其地,國之富也。”亦指大麻纖維。《麟兒報》第一回:“〔廉小村〕又喜得妻子潘氏,也一心一意帮助丈夫,連他績麻拈苧的銀錢,俱湊着與廉小村作善事濟人。”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喪服 > 麻
麻  má

喪服中的絰帶,以麻爲之。先秦已見。《禮記·奔喪》:“免麻于序東。”鄭玄注:“麻,亦絰帶也。”又《喪服小紀》:“爲母括髮以麻。”孔穎達疏:“鄭注《喪服》云:括髮以麻者,自項以前交于額上,郤繞紒如著慘頭焉。”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詔誥 > 草麻 > 麻
麻  má

即草麻。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麻
麻  má

大鼗鼓。《爾雅·釋樂》:“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郭璞注:“麻者,音槩而長也。”參見本類“鼗鼓”。

麻má

❶旧时保镖行谓自己人。《切口·行程保镖者》:“麻: 自家人也。”
❷贵阳地区市井谓诈骗。

诏书【同义】总目录


圣诏山东诏丽册银诏诏书麻

诏书的代称。唐、宋时诏书用黄、白麻纸书写,故称。唐·李肇《翰林志》:“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

☚ 银诏   尺一 ☛

光;麻

○光guāng

(形)光滑;光溜:把工件磨~|这种纸很~|抛得很~的木器|磨得~~的。

●麻má

(形)表面不平,不光滑:这种纸一面光,一面~|光面写字不如~面好看。

麻má

〖名词〗
一、麻类植物的总称,它的皮、纤维可以用来织布,亦泛指经济作物(4)。《原道》:民者,出粟米麻丝。——百姓是生产粟米麻丝的。《原道》:民不出粟米麻丝。——百姓不生产粟米麻丝。《张益州画像记》:禾麻𪜂𪜂,仓庾崇崇。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长茂密,仓库里粮食堆积得很高很高。

麻má

❶ 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大麻,五谷之一。《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菽麦。”《荀子·劝学》:“蓬生~中,不扶而直。”
❷ 指麻纤维。《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市也婆娑。”(绩:纺。)也指麻炬,用麻秆制成的照明物。《梦溪笔谈》卷二四:“(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
❸ 麻布丧服。《礼记·杂记上》:“未服~而奔丧。”
❹ 麻子,脸上痘瘢。《聊斋志异·吕无病》:“衣服朴洁,而微黑多~。”

*

C2E9
(一)ma❶麻类植物的统称。有大麻、亚麻、苎麻、蕉麻等。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表皮纤维细长坚韧,可供纺织。
❷麻类植物的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织品/棉~混纺。
❸古代丧服,以麻布制成。又指穿丧服。
❹诏书。唐宋时用黄白麻纸颁诏,所以称诏书为麻:臣二年之中,四遭口语,发策草~,皆谓之诽谤(苏轼文)。
❺芝麻:~油/~酱。
❻表面不平,不光滑:这种材料一面光,一面~。
❼脸上的瘢痘,俗称“麻子”:这人脸上有点儿~。
❽带细碎斑点的:~雀/~蝇。
❾感觉轻微的麻木:腿~了/吃花椒~舌头。
❿纷乱:~烦。⑾姓。
(二)ma <方>将近;刚刚(一般说天色):~黑/天刚~~亮就下床了。

诏书

诏书

诏(诏旨;诏板;诏版;诏命;诏策;诏敕;诏黄;诏卷;诏函;诏草;诏纸;诏制;诏音;诏勑;诏纶;诏告;诏号;诏检;诏谕;诏言;诏凤;凰诏;龙诏;凤诏;尺诏;飞诏;青诏;命诏;玺诏;凤尾诏;凤凰诏;黄素诏) 敕(敕文;敕命;敕书;敕封;敕令;敕谕;~教;~赠;制敕;黄敕;命敕;宣~;奉~) 旨(旨意;冲旨;圣旨;龙旨;睿旨;符旨;敕旨;意旨;听~;传~) 制(制书;制诏;诏制) 谕(谕旨;上谕) 板(一尺板) 纶(纶旨;纶书;纶册;纶诰;纶言;纶音;丝纶) 诰(诰命;紫诰;制诰;命诰) 麻(黄麻) 进止 宝命 圣命 大命 训命 黼命 王命 蹄书 简记 丹书 玺书 命书 尺书 凤书 天语 紫泥 紫书 辉音 兰检 黄符 黄卷 黄素 龙讼 龙函 龙纶 龙吟 龙綍 言丝 言綍 鹤头(鹤头书) 涣汗 涣命 涣号 尺一(尺一诏;尺一牍;尺一书;尺一板)
诏书的美称:丽册 显命
诏书的敬称:温纶
诰命的敬称:鸿诰
对帝王将相命令的敬称:钧旨
帝王的命令:敕教 敕画 敕黄 敕谕
帝王的诏书:德音 天书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敕令;敕命)
帝后命令、文告的总称:诏令 纶綍
皇帝的诏令:凤綍 凤诏
帝王的诏命:告命
第一道诏令:令甲
帝王有所赐予的诏书:锡命
帝王对宫中妇女发布的命令:阴令
诏书和檄文:诏檄
诏书和奏疏:诏疏
诏书的末尾:麻尾
(皇帝颁布的命令:诏书)

另见:皇帝 颁发 命令1

☚ 诏书   各种诏书 ☛

皮肤的感觉

皮肤的感觉

皮肤、黏膜等受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肤觉
受刺激想抓的感觉:痒(发痒;手~;痒酥酥;痒斯斯;痒噱噱;痒刺刺;热~) 瘙 蛘 刺挠 刺闹
疼痒:痟痒
灼热的感觉:烧心 烧乎乎
刺痛或灼热的感觉:辣(~嘴)
寒冷的感觉:寒意 雪意
清冷的感觉:凉意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毛骨悚然毛骨耸然 毛骨竦然
形容因被火烧或鞭打等而产生的疼痛的感觉:火辣辣
麻木的感觉:木(腿~) 麻(腰~;发~)
轻微的麻木:麻苏苏 麻酥酥 麻舒舒
火辣辣的感觉:辣焦焦
又麻又痛的感觉:麻辣辣
一种麻痛的感觉:麻辘辘
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不仁

☚ 身体的感觉   心里的感觉 ☛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纷乱1

纷乱1

沸(沸乱) 撩(撩乱) 烦(~杂;事~) 纷(纷杂;纷若) 凌乱 瞀乱 肴乱 麻乱 荆棘 (~丛生) 猖披 紊乱 紊纷 紊乱 紊淆 缤纷 撩乱 缭乱 辽乱 斗乱 沓杂 滑曼 积麻
众多而纷乱:过江之鲫
众多,纷乱:麻(乱如~)
零碎而纷乱:零七八碎 零七碎八
混杂纷乱:淆紊
繁杂纷乱:一天星斗 千头万绪 千端万绪 千绪万端
像云一样纷乱:云扰
纷乱不定:滑涽
纷乱不堪:七颠八倒 七上八下 七上八落
纷乱的样子:缤(缤纷;缤翻) 棼然 樊然 泯泯(泯泯棼棼) 缅缅 脊脊攘攘(乱攘攘;攘攘垓垓;攘攘扰扰;熙熙攘攘;营营攘攘) 纷然抢攘 怆囊 獊囊 澜漫 慆慆 闵闵 贸贸 飞飞 霏霏 靡靡 雾乱 扰扰 遝匝 躁猾 纟希索 镔芬 乱纷纷 的溜扑碌 泥泥棼棼
交杂纷乱的样子:错落
纷乱不息的样子:慆慆
(杂乱:纷乱)

☚ 混乱1   散乱 ☛

粗糙

粗糙

粗(粗拉;粗疏;粗刺刺) 粗(粗苴;粗粝;粗恶) 糙(~纸) 粝涩(干~) 毛(毛糙) 疏(~慢;~食) 拙野 觕砺
粗糙与精密:粗密
粗糙,不光滑:粗砺
不平滑,很粗糙:疙里疙瘩 疙疙瘩瘩
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
粗糙,不精细:粗笨 粗拙
粗滥,不精细:秽滥
粗糙,不精致:
粗笨,不精巧:卤拙
粗糙,丑陋:粗丑
(不光滑:粗糙)

☚ 粗   粗劣 ☛

肌肤上的痕迹

肌肤上的痕迹

疮口或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疤(疤痕;疤瘢;疤痆;疤拉;疤瘌;刀~)痏瘢(瘢迹;瘢痕;瘢痆;瘢痍;刀~)
瘢痕和疥疮:痏疥
面部创伤的瘢痕:面涅
疮伤痊痊愈后留下的疤:
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痆 疮痕疮疤
创伤或疮疡的疤痕:疮瘢
伤口长好后留下的痕迹:创痕 伤痕 伤疤 疮痏 疮痍 瘢痍 瘢疻
外表光滑的伤疤:镜疤
鞭打的伤痕:鞭痕
作战留下的伤痕:刀痕剑瘢 箭瘢刀痕
伤痕如鱼鳞一样多:鳞伤(遍体~)
面部患天花或水痘形成的痕迹:麻(麻子;麻点)
出生就有的深色的斑痕:胎记 隐记

☚ 遗留的痕迹   纹路 ☛

丧服

丧服

孝(孝衣;孝服;重~;披麻带~)缞(缞服;缞绖;缞麻;缞帻) 税(税服;闻丧而~) 絻 缟素 苴麻 缌麻 缟衣 素衣 斋衣 惨服 艰服 凶服 制服 斋服 功服 素服
丧服,丧衣丧冠:衰冠
女子丧装:发笄
古代贵族居丧所穿的纯素布衣:长衣
古代帝后诸侯王的殓服:玉匣珠襦 珠襦玉柙 珠襦玉匣
麻布丧服:麻(麻衣;衰麻;身~着孝) 衰(衰衣;衰服;衰麻;衰绖)
细麻布制的孝服:锡衰 锡麻
用鲜艳衣料作的丧服:鲜衣凶服
最重的孝服:隆服
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衰斩
丧服不缉边:

☚ 朝服   护体物 ☛

子实

子实

子(种子;菜~;瓜~) 种(种实;种粒;种穰;谷~;豆~)
某些植物的种子:籽(花~;棉~)
莲的子实:莲(莲子;莲实;建~;湖~)薂 的 菂 黄螺 白玉蝉
竹子所结的子实:竹实 竹米
竹实的美称:凤食 凤实
去皮壳的子实:米(花生~;石榴~)
芝麻的子实:麻(~子;芝麻)
麻的子实:
好的种子:良种 优种
(供种植用的果实:子实)

☚ 各种果实   果的各部分 ☛

棉、麻

棉、麻

棉花:棉(~胎;皮~;新~)
零星的棉花:零花
用棉花纤维做成的可以絮被褥等的胎:絮(棉絮) 芮 纩
剥取蚕茧整理而成的像棉花的东西:绵(丝绵;胡~)
絮衣服的新丝绵:
黄色丝绵:黄绵
做棉被、棉衣等用的棉花:絮棉
麻:麻(~线)

☚ 丝   织物 ☛

脸部

脸部

脸(脸面;脸孔;脸皮;脸道;脸脑;脸蛋;脸盘;脸庞;头脸;脸盘儿) 面(面孔;面皮;面目;面首;面色;面门;面盘) 颜面 大宅 赤宅
道家称脸部:尺宅 云宅
脸孔的类型:脸型 脸形 面型 面形
上宽下尖的脸型:丰上杀下 丰上兑下丰上锐下 丰上削下
上小下大的脸型:丰下锐上
上部略圆、下部略尖的椭圆形的脸型:鹅蛋脸
瘦削的脸型:骨挝脸
脸形圆而丰满:面如满月
脸的轮廓:面庞
脸的形状轮廓:庞(庞儿;庞道) 面般头面
美人的脸庞:月面
稍长而丰满的面庞:鸭蛋脸
青黑色的面庞:黝面
没有见过面的人的面庞形貌:面长面短
脸的外形和比例:面容
脸面圆胖:面团团
方形颜面:方面
面颜白晳,有如傅粉:粉面
女子面容白皙、姣好:粉白
头脸肮脏难看:灰头土脸 灰头土面 灰头草面 灰容土貌
满脸都是黑灰和污物、很脏的样子:黑眉乌嘴
满脸灰尘污垢:面目尘垢
面有疵:
面有痘瘢:麻(麻子)
面大的样子:颟顸

另见:脸色 面目 面子 容貌 容颜

☚ 脸部   各种脸 ☛

麻木;粗糙:~痹/~醉/~药/~烦/~将/~利/~经/发~/肉~/酸~/~点/~黄/~雀/~衣/~沸散/~豆腐。△~城/~姑/~沙/~里/~江/~哈/~阳。又姓,元代有麻草。以上不作“蔴”。

398.麻( p3564.1)

义项之四,书证题作:《古今杂剧·元·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一》。
按:书名称谓不确, 《赵礼让肥》剧不入元人无名氏辑《古今杂剧》三十种,而入于明人赵琦美辑《脉望舘抄校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

☚ 麄   黄筌 ☛

麻má

用苴麻布做成的丧服或麻带。《礼记·杂记下》:“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唐孔颖达疏:“麻,谓绖,绅,谓大带……言著要绖而不得著大带也。执玉不麻者,谓平常手执玉行礼,不得服衰麻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盖丧服皆用麻,重而斩齐,轻而功缌,皆麻也。惟以升数多寡、精粗为异耳。自麻之外,缯缟固不待言,苎葛虽布属,亦皆吉服。”明高明《琵琶记》第二十三出:“试问斑衣,今在何方?斑衣罢想,纵然归去,又怕带麻执杖。”谈迁《枣林杂俎·丧麻》:“丧服用麻布,取其贱恶……北方麻布贵,棉布贱,又丧家虽隆冬,必以麻,非礼也。”

麻bast fibre crop

纤维作物中以利用韧皮纤维为主而栽培的一类草本植物。如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红麻、苘麻、罗布麻等。古代则专指大麻。中国习惯上也指一切麻类作物的韧皮纤维和叶纤维。有时也把利用叶纤维为主的其他植物称为麻,如剑麻、番麻、假菠萝麻、蕉麻等。

即麻疹。

古代专指大麻,因其籽可食,故被列为“五谷”之一。《诗经·豳风》有 “九月拾苴”之句,《毛传》 曰:“菽,拾也。苴,麻子也”。《玉篇》云: “有子曰苴,无子曰枲 (xǐ)”。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麻”既被列为谷物,又被用作纤维。西周至春秋,麻的栽培渐向利用其纤维的方向发展,《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紵(紵麻)”。春秋战国后,“麻”退出了重要粮食之列,一般只用作纺织原料,品种也增多,有亚麻、苎麻、苘麻等。

☚ 菽   麻籽 ☛

麻蔴

㊀ ma ❶刚有一点,不完全。如:麻麻黑,麻麻亮。㊁ ma ❶麻类植物的统称。
❷麻类植物的纤维,是纺织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如:麻布,麻袋。
❸芝麻。如:麻油,麻酱。
❹表面不平滑。如:蜂窝麻面,麻子。
❺带细碎斑点的。如:麻雀。
❻轻微麻木。如:腿麻,麻痹,麻醉。
❼姓。

金文和《诗经》等古文献中提到的“麻”字一般指大麻。中国是大麻的原产地之一。至今东北地区的森林里和一些平原地方还有野生大麻的存在。周族的祖先弃(即后稷)幼年时就善于种植麻、菽等物,帝尧举为农师。郑州大何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炭化种子, 很可能是大麻子。河南仰韶村和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遗址发现有麻布纹和麻布残迹。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麻在国内已有较多的种植和利用。至周代, 种植地区扩展至今之陕西、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大麻雌、雄异株。雄株古代称“枲”或“牡麻”,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 主要利用其麻皮织布做衣物。雌株称 “苴” , 麻子称“蕡” , 又称“子麻” ,主要以麻子供食用。周代大麻子被列为五谷之一; 反映当时在食用方面的地位。粳在孟秋、仲秋、季秋之月, 天子要“食麻与犬” 和 “以犬尝麻。” 大麻子入食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中古。考古发掘证明, 国内早于新石器中期已有大麻织物, 在文明时代, 麻织物的利用更为广泛。河北蒿城台西村商代遗址、陕西泾阳高家堡早周遗址和河南浚县辛村西周遗址都发现用大麻纤维织成的布。文献中, 《尚书·顾命》有 “麻冕 ” ,《诗·曹风·蜉蝣》有“麻衣如雪”,《陈风·东门之池》 有 “ 可以沤麻”,《陈风·东门之粉》有“不绩其麻”等记载。周代并设有“典枲”之官, “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周礼·典枲》)麻织物已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汉魏至唐宋,大麻的种植推广至全国各地。元代以后,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北移,大麻的种植有较大的减缩。麻布作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地位逐步为棉布所代替。

☚ 六畜   枲 ☛

麻mā

(构词成分): ~~ 黑 [- mɑ hēi] [方] (天快黑或刚黑) (it is) dusk; ~~ 亮 [- mɑ liànɡ] [方] (天刚有些亮) (it is) just dawning; (day is) just beginning to break
另见 see also má。


麻[Ⅰ❶

❸蔴]má

Ⅰ ❶ {植} (麻类植物的统称) a general term for hemp, flax, jute, etc.
❷ (麻类植物的纤维) fibre; hemp; flax; jute: 这块料子是 ~ 的。 This material is linen.
❸ (芝麻) sesame: ~ 糖 sesame candy
❹ {医} (麻醉法) anaesthesia: 局 ~ local anaesthesia; 针 ~ acupuncture anaesthesia
❺ (姓氏) a surname: ~ 良 Ma Liang Ⅱ  (感觉麻木) numb; tingle: 手发 ~ have a tingle in one's hands; 腿压 ~ 了。 Something has been pressing on my leg and it tingles. 舌头发 ~。 My tongue is tingling. Ⅲ  ❶ (表面不平; 不光滑) rough ; coarse: ~ 边书 a book with rough edges; 有一种墙面是 ~ 的, 据说可以吸音。 There is a kind of rough wall surface, which is said to be sound-absorbing.
❷ (带细碎斑点的) pockmarked; pitted; spotted: ~ 脸 a pockmarked face; ~ 蝇 a kind of housefly
另见 see also mā。
◆麻包 gunny-bag; gunnysack; sack; 麻[痳]痹 paralysis; paralyzation; palsy; benumb; lull; blunt; lower one's guard; slacken one's vigilance; 麻痹性 {医} paralytic; paralysis; 麻布 gunny (cloth); sackcloth; burlap; hessian; linen; 麻袋 gunny-bag; gunnysack; sack; jute bag; 麻捣 [书] hemp; hair; 麻刀 {建} hemp; hair; 麻点 mechanical pitting; mottling; pock; ripple marking; burn; 麻烦 troublesome; inconvenient; put sb. to trouble; trouble sb.; bother; put out; put about; 麻烦事 disagreeables; a troublesome business; 麻纺 bast fibre spinning; bast fibre system processing ; 麻风 {医} lepra; sutho; leprosy; 麻风病 lepriasis; [南美] gaferia; 麻风村 leprosy hospital; 麻花 fried dough twist; [方] (of dress, pants) worn smooth and shining; 麻花钻 {机} fluted twist drill; twist-drill; auger-bit; double worm screw; milled twist drill; 麻黄 {植} Ephedra sinica; mahuang; Chinese ephedra; herba ephedrae; 麻将 mahjong; 麻将牌 mahjong tiles; 麻酱 sesame paste; 麻利 quick and neat; dexterous; deft; quick-witted; agile; 麻脸 pockmarked face; 麻面 pitted skin ; pitting surface; skim; spongy surface; 麻木 numb; apathetic; insensitive; anaesthesia; benumbedness; numbness; stupefaction; 麻木不仁 be petrified; benumbed and unresponsive; dead [lost] to all feeling; hardened; indifferent and apathetic; inert; insensitive; lethargy; unfeeling; unconcerned; unsympa ̄ thetic; 麻雀 sparrow; passer montanus; 麻雀虽小, 五脏[肝胆]俱全 Small as the sparrow is, it possesses all its internal organs — small but complete.; 麻纱 yarn of ramie, flax, etc.; cambric; grass lawn; haircords; dimity; 麻绳 rope made of hemp, flax, jute, etc.; 麻省理工学院 [美]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麻线 flaxen thread; linen thread; 麻药 anaesthetic; 麻衣 hemp mourning garment; 麻油 sesame oil; benne oil; gingelly oil; teel oil; oil teel; 麻[痳]疹 {医} bovillae; measles; morbilli; rubeola;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麻织品 fabrics of flax, hemp, etc.; linen fabrics; 麻子 pockmarks; 麻醉 {医} anaesthesia; narcosis; narcotism; anaestheti ̄ zation; narcoticism; narcotization; anaesthetize; poison; 麻醉剂 anaesthetic; narcotic; stupefacient; 麻醉品 narcotic; drug; hard drug; [俚] hash; dope; 麻醉物 opiate; 麻醉学 anaesthesiology; narcology; 麻醉药 anaesthetic; narcotic

numbness;feeling numb

❶general term for fibrous crops
❷tingling;numb
我的手冻~了。The cold numbed my hands;my hands are numb with cold./大~ hemp/亚~ flax/黄~ jute /苧~ ramie/剑~sisal-hemp /罗布~ bluish dogbane /心乱如~with one’s mind like entangled hemps;perplexed in mind/快刀斩乱~cut a tangled skein of jute with a sharp knife; cut the Gordian knot/腿发~have a tingling feeling in the legs/~辣tingling and hot

(1)楚邑。《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入棘、栎、麻”。地望不详,或说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北,或说在今湖北麻城市。(2)大麻。俗称“火麻”。桑科,一年生草木,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亦为大麻、黄麻、苘麻、亚麻、苎麻的统称。《说苑·辨物》载,楚王子建出守城父,与成公乾遇于麻畴中,王子建不知麻为何物,成公乾指责说:“今吾子不知畴之为麻,麻之为衣,吾子其不主社稷乎?”这说明麻是楚地的重要物产。楚墓中曾出大量麻制品,如苎布、丝麻混织品、麻绳、麻鞋、夹苎胎等,可见楚人使用麻制品极为普遍。

麻má

痹大意|木不仁

❷ 披戴孝|芝绿豆

❸ 蓬赖直|皂丝线

❹ 抽刀斩|愁绪如|纷乱如|杀人如|心乱如|心绪如|一团乱

麻má

会意字。原指挂在屋檐下的、从黄麻、苎麻等草本植物中剥下的皮。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磨(磨灭)
蘑(蘑菇)
麽(简化为“么”,什么)
摩(摩擦)
魔(梵语“魔罗”的略称,魔鬼)
ma
上声:痳(同“麻”,痳风)
轻音:嘛(语气词)

糜(糜烂)
靡(本义为无。“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诗·采薇》)
縻(牵牛的绳)
醾(酴醾酒)
相关链接
1.“麽”简化为“么”。“么”又读yāo,“幺”之俗字。
2.“麾”,古代的军旗。据说,黄帝设五旗五麾。“麾”,指挥用旗,饰之以羽毛,作标志,谐“徽”之音。

麻(má)

,与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凡麻之属皆从麻。”(莫遐切)
徐锴《系传》曰:“在田野曰葩,实曰枲,加功曰麻。广,庑屋也,与宀异。宀,交覆深屋也。此广盖庑敞之形,于其下治麻。”
金文作,不从广而从厂。古广、厂通用。段玉裁注:“必于屋下绩之,故从广。然则未治谓之枲,治之谓之麻。以已治之称加诸未治,则统谓之麻。”太炎先生云:“古用为分析麻之义,系动字,今作名字用。”[1]“麻”义为剥下来的麻皮纤维,可作为纺织原料。如《管子·牧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
麻部有三个属字。

麻⿇

(11画)
❶mā
❷má[蔴]

【提示】在异体字整理前,读má,表 “芝麻、麻类植物”及与之有关的意义时,“麻” 的异体是蔴; 在其他用法中,“麻” 没有异体。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位于字或部件左边时,末笔捺改点。里面的林,旧字形作𣏟。

*麻mā

11画 麻部 〈方〉
(1) 【麻麻黑】天快黑或刚黑。
(2) 【麻麻亮】天刚有些亮。
 另见má(263页)。


*1〔蔴〕má

11画 麻部 
(1) 麻类植物的总名: 大~|亚~|苎~|荨~。
(2) 麻类植物的纤维,是纺织业主要原料之一: ~布|~袋|~绳|一缕~。
(3) 芝麻: ~酱|~糖|~油。


*2


(1) 面部痘斑: 面~|~子。
(2) 物体表面不平滑: 乒乓球台有点~。
(3) 带小斑点的: ~雀|~蝇|~疹。
(4) 感觉不灵或丧失知觉: ~痹|~木|~醉|发~。
(5) 姓。
 另见mā(263页)。

麻()


師麻叔簠, 殷周金文集成4555,西周晚期
師麻弔(叔)乍(作)旅(筐)。

師麻斿叔鼎,殷周金文集成2552,春秋
(麻)斿弔(叔)乍(作)旅鼑(鼎)。
按: 从厂从林。

古璽彙編2876,戰國

按: 下加飾筆。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43,戰國至秦
叔(菽)、荅、麻十五斗爲一石。

秦印文字彙編
麻留。

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天下至道談52,西漢
信(伸)紂(肘)者,欲上之麻(摩)且據(距)也。
按: 假作“摩”。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90,西漢
麥、菽、荅、麻十五斗一石。

漢印文字徵
麻賜。

穆彦妻元洛神墓誌,北魏
至於麻枲糸爾之庸,織紝組紃之藝,雖復生自膏腴,故亦宿閑顔訓。

麻君妻龐畏娘墓誌蓋,隋
麻君妻銘。

麻姑仙壇記,唐
麻姑望見之。
《説文》: “麻,與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林。凡麻之屬皆从麻。”
金文从厂从林。戰國璽印所見下加飾筆。秦簡所見从广从林,與篆文同。楷化後訛爲“林”形。

☚ 麻部   耑部 ☛

麻má

西周以来的会意字。本从厂,小篆以后从广,象房屋形。下从不是两木,是两𣎳,读pài。 象大麻、苎(zhù)麻等。现规范作两木字。象屋下搓麻形。代表“麻”义。麻是草木植物。茎皮纤维通常也叫麻,可以制绳索、织布。组词如:麻烦|芝麻。清代增草头,有蔴子,也为区别词义。现作异体字。见《异体字表》。引申指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如:腿麻了|手发麻了。又指感觉不灵或全部丧失。组词如:麻木|麻痹|麻风|麻醉。又引申指表面粗糙。如:这张纸一面光一面麻。组词如:麻子(指脸上有麻子的人)|麻疹。

麻★常◎常


má麻,表意,小篆从广(yǎn),从(pài),广为房屋,象劈剥麻的茎皮,表示人在屋内剥麻皮纤维,本义为麻的纤维,引申为麻类植物的统称、众多繁密、纷乱难解、用麻布做的丧服、物体表面不平或有细碎斑点的、感觉神经受压迫而暂时失去知觉、芝麻等。
【辨析】
❶以“麻”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mɑ:嘛∣mó:磨、魔、摩、麽∣mí:靡、糜、縻∣huī:麾。
❷在台湾,“麻”的右下部不是林,点和捺写成竖折。

(má)

,从广。

隶má

【析形】会意字。古文字形从广(yǎn),从,广表示房屋,像一缕一缕的纤麻,表示在房子里整理麻絮。
【释义】《说文》:“与同,人所治,在屋下。”本义是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的大麻。上古无棉花,衣服除皮毛外只有丝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一般平民穿不上丝织品,只能穿麻、毛编织品。古代丧服中有麻带,故引申为麻布丧服。麻线需要整理才能编织成衣服,所以麻又有繁乱、复杂等的意义,如[麻烦]、[心乱如麻]等。麻还是古代五谷之一,麻籽叫苴,可以充饥,是上古社会穷人们的主要食品。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character was formed with广(yǎn,houses) and (shaped like strings of fiber) , which means sorting out fiber in the house.
【original meaning】 The hemp with long and tensile fiber for spinning. There is no cotton in remote ages. People only wore silk and fiber besides fur. The ordinary civilians did not have silk clothes, only fiber or fur clothes.

*麻mrwa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枲也。 从、从广。 广,人所治也,在屋下。凡麻之屬皆从麻。(七篇下)
屋中表皮已分析的麻,在屋中燒煮麻皮以分析纖維,與其他植物在屋外處理者不同。

☚ 離   惢 ☛

〈形〉慌;慌乱。
《金》五六: 常二哥被房主催进慌了,每日被嫂子埋怨,二哥只~做一团,没个理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