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鹬蚌相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古代寓言。见《战国策·燕策》。写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去啄食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壳,紧紧地拑住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便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便有死鹬了!”两边都不肯放松,一位渔夫走来看见了,便把它们一同捉了去。 ☚ 神去丛亡 骥遇伯乐 ☛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战国寓言小说。撰人不详。原载《战国策·燕策二》。《艺文类聚》及《太平御览》亦载录本故事。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王玄武等编 《中国历代寓言选》 皆录入。这一则寓言很有名。它是苏代劝阻赵惠文王伐燕时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苏代的意思是,“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可能为苏代游说时引述的故事。故事说: 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突然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 “今明两天日不下雨,便有死蚌了。”河蚌也说:“今明两天不放你,便有死鹬了。”两方都不肯放松,一个渔夫走来,便把它们一同捉了去。“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鹬和蚌这两个弱小动物以 “意气用事,各不相让” 的社会特性,生动而深刻地说明,双方相斗,两败俱伤,而第三者却捞到好处的教训。与这则寓言类似,在《战国策·齐策三》中还记载了一个“犬兔竞逐,田父擅功”的故事,但其故事没有采用拟人化手法,远不如 “鹬蚌相争” 的故事生动。 ☚ 骥遇伯乐 新妇 ☛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先秦寓言。《战国策·燕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 魏文侯改过 鳌与蚂蚁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鹬蚌相争 鹬:长嘴水鸟。比喻双方相互争持,结果两败俱伤。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二:“与其说两师师长有叛赵迎谭之心,倒不如说他们有利用~而渔人坐收其利的一种野心。”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拑: 同“钳”。禽:同“擒”。) 〔变式〕鹬蚌相持 〔近义〕两败俱伤 〔连用〕渔人得利 渔翁得利 渔人获利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④之。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①鹬(yu):水鸟名,头圆大,嘴长二三寸,全身黄褐色,捕食小鱼昆虫。②曝(pu):晒太阳。③拑(qian):同“钳”。喙(hui):鸟嘴。④禽:同“擒”,捉住。 【意译】 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拑住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便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出不来, 明天出不来,便有死鹬了。”两边都不肯放松, 有一个渔夫走过, 便将它们一同捉了回去。 【解说】 好斗是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蚌和鹬为了一己之私利,互不相让,相持不下,最后终于酿成悲剧,双双为渔翁所擒。它们不但都没有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反而一起遭到了覆灭的下场。由鹬蚌相争我们不难联想到人类社会。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 这一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读《资治通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中充满了窝里斗的悲剧,特别是王室内部互相厮杀的悲剧。所以鲁迅借狂人之口说,中国历史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两个字,那就是吃人。之所以会这样,与封建体制、封建思想有很大关系。一是君贵民贱。老百姓是草民,他们没有人的价值与尊严,因而可以随时随地被置于杀头的绝境,在这种背景下,“窝里斗”的“好手”就应运而生。二是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造成的后果是嫉贤妒能、压抑人才。这样的结果是各派之间勾心斗角,斗得不可开交。或则是尔虞我诈,互相拆台;或则是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而带给国家、带给人民的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关名言】 好胜者必争, 贪勇者必辱。 ——林逋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释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将有利于第三者。 【例句】①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汪元亨〔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鹬蚌相持”比喻人世间争权夺利互不相让。②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昝渔人含笑再中兴。(尚仲贤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二折〔采茶歌〕)汉高皇不能礼待英布,英布想要做草寇,看楚汉相争,再乘机收渔人之利。 鹬蚌相争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这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为燕王作说客,劝阻赵惠王攻打燕国时讲的一个寓言。苏代对赵惠王说:他路过易水,看见鹬(yu,水鸟名)和蚌互相争斗,忘了身边的共同敌人,因而被袖手旁观的渔父轻而易举地双双抓获。“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 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把燕赵比作鹬蚌,把秦国比作渔父,使赵惠王猛然省悟,放弃了攻燕的打算。劝阻赵惠王攻燕, 是这则寓言的创作契机和具体寓意。 矛盾斗争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鹬蚌相争”虽很短小,却写出了鹬——蚌——渔翁三个方面的复杂关系,并巧妙贴切地象征着赵国——燕国——秦国三个方面的复杂关系,三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战国时代乃至各个时代国际关系的典型代表。因而,这则寓言早已升华为普遍哲理: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要警惕共同的敌人, 不要因互相争执, 而让第三者坐收渔人之利。 这则寓言构思巧妙。蚌是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喜欢张开椭圆形的两壳晒(曝,pu)太阳, 鹬鸟则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作者抓住鹬、蚌的习性特点,又巧妙地把它们和渔父联系在一起,突出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信手拈来, 自然得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习,读来妙趣横生,说服力极强。后世广泛应用这则寓言,把它概括为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鹬蚌相争(持),渔翁得利”。很多阅世不深的人,好勇斗狠而目光短浅的人,都可从中汲取处理人际关系的宝贵教训。 “今日不雨,”有一种版本作“今日不两”。“两”是张开的意思。鹬被蚌钳住长喙,因而对蚌说:“你今天不张开,明天不张开,一定会死掉。”蚌被鹬啄了, 因而对鹬说:“你今天不抽出长喙, 明天不抽出长喙,也一定会死掉。”“不两”与“不出”的主语都是指对方(你),这很合双方争执斗狠的口吻。而且,“两”字与“蚌”字叶韵,正如鹬”与“出”叶韵一样。“不雨”不仅与“蚌”不叶韵,与下文口气不一致,而且情理上也不合,蚌不会因一两日不下雨便死亡。因此,作“不两”比作“不雨”更好一些。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持不让。清肖山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 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yùbàng-xiāngzhēng蚌:带介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让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yù bàng xiāng zhēng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争持 争持互相冲突、争持:顶板 ☚ 争执 争吵 ☛ 鹬蚌相争鹬和蚌相持不下,两败俱伤。多与“渔人得利”联句。军事上用来比喻内部互相残杀,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鹬:一种长嘴的水鸟。汉代刘向《战国策·燕第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yù bàng xiāng zhēng【解义】比喻双方争持不下,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yù bànɡ xiānɡ zhēnɡ鹬:长嘴水鸟。比喻双方相互争持,结果两败俱伤。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二:“与其说两师师长有叛赵迎谭之心,倒不如说他们有利用~而渔人坐收其利的一种野心。” 鹬蚌相争yùbàng-xiāngzhēnɡ《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一种细长嘴的水鸟。禽:通“擒”。鹬啄蚌肉,蚌闭壳夹住鹬细长的嘴巴,大家都不松开,结果打渔的人把它们都捉走了。后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简作“鹬蚌相争”,意义不变。 鹬蚌相争yù bànɡ xiānɡ zhēnɡ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yù bànɡ xiānɡ zhēnɡ【解义】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一种长嘴水鸟;蚌: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圆形,壳内产珍珠。《战国策·燕策二》说有鹬蚌相持不和,渔翁并捉之。比喻两人相斗,互不相让,结果让第三者得利。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自古说:‘~。’到收场想一想,总是被没相干的人得了去。” 鹬蚌相争yùbàng-xiāngzhēng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